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的悲剧性小说乃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突破,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独特性,标志着中国文学已经从简单的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正式进入处理复杂心理、复杂人物的文学艺术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它仍存有局限性,即未能彻底脱离实用理性等深层文学心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觉冷峻地刻画了19世纪初中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她笔下身份各异的女性无论如何挣扎冲突,都只能生活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最终落得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张爱玲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3.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叙事方法上也是有很多积极的方面的。最明显的就是它在作品结局上的悲剧性安排,就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惯于"曲终奏雅"的欣赏模式和崇尚"中庸之美"的社会哲学是极为矛盾的。虽然鸳蝴派作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的手段,但他们在创作方法上的认知以及这种独特的结构处理方法却推动了悲剧意识在中国小说创作中的确立,意味中国小说在审美意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身世、性格、气质等原因,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悲剧性意蕴。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悲剧性意蕴突出体现为具有多种形式的悲剧,充满诗性的审美色彩。悲剧形式主要有四种:无知的悲剧;好梦难圆的悲剧;社会黑暗的悲剧;死亡的悲剧。而诗性则表现为温厚的牧歌情调和淡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的女性小说从日常生活的维度表现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崇高的悲剧精神却呈现出消减甚至被放逐的态势,主要体现在现实生存立场代替了启蒙立场;“灰色”人物消解了理想生活;审美距离嬗变为感官的直接享乐。女性主义价值观与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虽有差异却存在弥合的可能性,女性小说如何在个人情感诉求中折射大人生、大境界,藉此建构一种关注两性新型审美关系的性别意识或道德信仰是小说家和理论家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的悲剧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先驱,他的作品不但以印象主义著称,更以其悲剧性特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在作品中努力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表现了人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中的婚恋话语需要如何界定,它呈现出怎样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构的?成因如何?这些问题对于重新解读鲁迅的婚恋小说无疑至关重要。其悲剧性机制形态主要有:惧婚症和性政治两个主要层面;而同时也从小说与现实的互动关系,创伤与悲剧性认知结构的形成等视角考察相关话语悲剧性机制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整体上给人的阴冷、深沉而刚健的审美体验缘于其深层的“黑暗情结”,它以人物的不确定性及其阴暗心理、环境的黑暗性和阴冷性、叙述语调和聚焦视角的悲剧性呈现出来,由此充分实现了他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启蒙意图,传达了他对人生悲剧性和生命悲凉感的真切体认,使作品获得了传诸久远所必具的生命因素,创造了中国悲剧性艺术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伟大的抗金英雄,一生力主恢复中原,一腔热血都奉献给了北伐事业,可在有生之年却仕途坎坷,充满了悲剧色彩。本文从民生、仕途、知己、北伐之愁四方面论述了辛弃疾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0.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造就了世界艺术史上的辉煌,而作为复兴运动发源地和中心的意大利,更是产生了诸如米开朗基罗这样的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并不是将完美的身体比例放在第一位,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将作品看成是自身意念的载体.但在外界势力的压抑之下,他常常无法实现自己的创作理想,这些都导致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同时也使得他的雕塑作品表现出了一定的悲剧性.此文通过对尤利乌斯二世陵墓和梅迪契陵墓雕塑的分析,探讨这些作品中所展示的米开朗基罗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藉着独特的形式,用精神分析法,以"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把他对人生、社会、新事物的看法和感情表现出来;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上表现出多种相似的审美特性,但是,文化特质的差异,使他们的作品又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哥萨克阶层的特点和当时历史社会环境来分析葛利高里的悲剧因素和葛利高里的悲剧爱情。葛利高里遵循哥萨克观念和农民田野牧歌式生活并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却失去了目标 ,因此葛利高里企图摆脱悲剧带来的痛苦 ,恰恰又陷入了最大的痛苦 ,这才是葛丽高里的悲剧因素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意识入手 ,试图从另类角度解读郁达夫小说 ,在“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个性解放、忏悔意识、沉沦意识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斯坦纳为代表的“悲剧消亡论”认为,悲剧在现代已经消亡。从作为一种戏剧形式的悲剧来说,斯坦纳的观点具有其合理性。威廉斯认为不能仅从悲剧传统来论述悲剧,应将悲剧传统和悲剧经验相结合。每个时代都有其包含特定情感结构的悲剧经验,从悲剧经验入手,悲剧在现代并没消亡,而是表现为革命悲剧。延续威廉斯的这一思路,悲剧观念在当代已广泛渗入到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觉媒介之中,悲剧在当代表现为一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 ,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 ,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 ,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 ,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和郁达夫是中日两国的著名作家。他们在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生活以及文学创作理念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川端康成和郁达夫创作上的这种相似性表明中日文学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7.
1921年是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相识的前一年,是已经成名的佐藤春夫的休整期,却是郁达夫从一名学生到作家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立的时期。两人在这一年的文学活动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日本文化对创造社的影响,更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中日文学界的种种状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诗人气质浓厚的作家 ,郁达夫对纯思辨哲学一向敬而远之。但对尼采和施蒂纳 ,他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他不仅致力于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两位“新浪漫派”的哲学健将 ,而且他自己也从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他在哲学观方面否认偶像权威 ,强调自我尊严 ,在文学观方面反对文以载道 ,主张个性表现 ,都表明了他与尼采和施蒂纳之间密切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9.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20.
从现存诗文看,诗人鲍照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究其形成原因,至少有三个层面可以讨论。从个人境遇层面看,鲍照家境贫寒,身世不旺,体弱多病,饱受病痛折磨,且倍感理想难达,事与愿违;从制度现实层面看,门阀制度森严,政治斗争险恶惨烈,文化专制加剧,加上现实龌龊不公,让鲍照无所适从;从文化思潮层面看,传统悲剧性生命体验及汉魏以来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对鲍照影响很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