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讲话,对于强化现行宪法的权威和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对我国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宪法能否具权威性,关系到政治的安定和国家的命运.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到: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宪制是加强法制建设的根本.关于强化宪法权威的基本途径和措施,作者谈了五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宪法更多的是从政治意义上被阐释的,许多与宪法相关的问题往往要从宪法之外去寻找宏大的理论话语。然而,这种方式会销蚀宪法的至上权威。因此,欲建立宪法的至上权威,就必须从宪法解释入手,通过以宪法文本为根据的宪法解释解决宪法的相关问题,这才是宪法权威的真正生成之道。  相似文献   

3.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宪法权威的内涵包括宪法在法律文本上的权威、在公民意识中的权威和在社会实践中的权威三个层面。考察当前我国的宪法权威现状,针对我国宪法权威缺失的问题,在宪法权威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法律制度途径、思想观念途径、社会实践途径等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4.
十多年来,随着建设法治社会的新进JR,对宪法权威的研究也不断深人、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宪法权威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上,对维持宪法权威的探讨则不多,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点努力。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权威即为权力,它以服从为前提,以组织为基础,以强制为特征,是一种意志由一个主体贯彻到另一个主体的行为”。宪法将社会生活中业已存在的权力合法化,其权威当然从宪法施行时始。如何在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对比都处于不断变动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宪法的权威,是各国政治学和宪法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一、反映制宪时…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必须具有最高效力和最高权威,任何与宪法相冲突的立法和公权行为都必然因违宪而无效。维护宪法权威绝不能借助于个人权威,而必须依靠健全的宪法保障制度建设才能达成,此一方面的任何"天衣之缝"都可能导致宪法权威的崩解。对于致力于依宪治国的中国立宪实践而言,建立健全宪法自我保障制度乃是维系宪法权威的唯一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我国现行宪法总的来说实施得比较好,但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在树立宪法权威方面主要存在政策影响宪法的权威及法律抑制宪法的权威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公民的权利意识太淡、宪法司法适用机制欠缺、宪法本身的不完善、宪法监督机制不力等原因造成的.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主要依靠完善现行宪法及其有关的法律、严格依宪办事、加强宪法的监督、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等途径.  相似文献   

7.
关于宪法权威的来源,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宪法权威来源于宪法的强制力和宪法的正当性.笔者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宪法权威来源于对宪法的信仰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论宪法权威     
宪法的贯彻实施是制定宪法的目的,也是宪法存在的必要条件.宪法能否实施,关键在于宪法本身有无权威.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权威?恩格斯说:“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53页)这就是说,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为了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权威和服从都是必要的.谁也不服从的权威是不存在的.当然,权威有进步权威与反动权威之分.而服从也分为被迫的、无可奈何的服从  相似文献   

9.
宪法既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同时又是控权法。中国目前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保障是法治进程当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而导致宪法权威倍受置疑。借鉴国外典型的宪法诉讼(或称违宪审查)模式,从两方面入手强化中国宪法的保障功能:设立宪法法院,行使具体审查权,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树立宪法权威;设立宪法委员会,负责解释宪法,行使抽象审查权,防止立法权、行政权滥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宪法理念上的权威成为法律实践中的至上权威,宪法必须司法化。然而强势话语在论证宪法司法化的时候,忽略了宪法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宪法的“缺场”。为了使宪法法律化,实现宪法在现实中的至上权威,我们必须进行话语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宪法权威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贪污治国必须要确立宪法权威,宪法权威同人们的宪政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其原因一是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正义性进而决定宪法的权威性;二是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强制性进而影响着宪法的权威性,所以应培养人们的宪政信仰信念.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视野下文学批评的跨媒体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媒体走向大众化时代的环境中,构建跨媒体传播的多元话语的文学与文学批评成为必然。文学批评走向大众传媒,也就更加接近于大众,媒介的功能使批评的功能得以拓展;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使作品与受众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回馈机制,构建起批评的介入平台;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应冲破单纯的学理型、研究型或精英层的束缚,开拓广阔的话语渠道;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应具有强烈的精神建构特点,尤其是在媒体批评为市场所左右时,文学批评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则引领着大众审美走向,充当着精神守望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宪政内涵了现代政治文明应然的价值指向。现代中国宪政理想,必须通过确立良宪、切实的履行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一体地遵守宪法等方面促进政治与宪法的发展来实现。其中,立宪是基础,行宪是重点,护宪是保障,守宪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宪政的基本原则是权力的分立制约与合作主政,表现在外交权力上就是宪法把处理外交事务和军事事务的权力交给总统和国会共同行使;但它只是把一些具体权力分别赋予了国会和总统,却未明确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力界限,更没有规定外交事务到底由谁来负责,这就为二者之问的权力斗争埋下了种子。美国宪政制度中的分权制衡和权力中心“漂浮不定”特点,虽对外交政策带来很大的掣肘作用,但却从制度上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宪政保证。  相似文献   

16.
构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内部的权力主要由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构成,我国大学权力构成主要属于行政权力主导型。这种大学管理体制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普遍存在着忽视学术权力的现象,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应该明确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内涵,实行学术民主管理等途径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和谐的运行机制,才有助于明确大学管理中的责权,提高大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关键是依宪法治国,树立起对宪法坚定不移的信仰是对公众宪法情感的最高要求,是树立宪法意识的最高层次。公众普遍的宪法信仰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奠定良好的精神底蕴。面对宪法信仰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缺失,切实实施宪法,树立宪法权威,是树立宪法信仰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论宪法司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宪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要求宪法司法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规范由法院适用的过程,它是宪法法律性、宪法至上及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的根本要求,对宪政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对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困境及原因、宪法司法适用的理由及现状,并试从宪法司法化的意义与根据、妨碍因素及解决途径的角度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宪法监督是现代国家监督体系中最具有根本性的一种监督制度。我国“54宪法”初步确立了以立法解释为表现形式的宪法监督制度,1982年宪法建立了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主体的宪法监督制度。现行的宪法监督制度有其历史进步性,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突出表现为宪法监督不力,缺乏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因此,有必要加强宪法监督检查,维护宪法的权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宪法监督机关。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解释由解释的任务、标的和主体三项要素构成,它与审判活动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司法解释”的概念,应是对这种紧密联系的回应和强调。法律解释的平意方法以及解释中避免混入价值判断,并非保证法律适用客观性的关键所在。确立法官的解释权主体地位,使司法解释显性化,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必要性,这才是推进司法独立的当务之急。以最大限度保全或最小程度丧失法律的确定性为标准,在配置法律解释权的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来保障解释客观性,最终获选的是由法官进行法律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