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志敏 《河北学刊》2013,33(1):12-15
近十余年来,中国现代口述史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一些著名史学家高度肯定口述史的价值,一些口述史学者热议"口述与文献谁能还原历史",一些著名文化史学者预言口述史将会引起史学领域的革命。的确,大量的口述史成果为当代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资料,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纵深研究、细致描述的途径,并有助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和书写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文化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带来了文学与文化的变革。口述史研究是后现代文化关注弱势群体,让处于边缘文化的民众进入社会中心舞台发出声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从对历史、文学的口述史研究发展到影视的口述史研究。本文以访谈纪录片《消失的1945》为分析对象,提出"声音"是口述史叙事引人注目的听觉形象,电影口述史叙事充分发挥视听艺术的功用,让口述者的声音叙事引领着画面的切换,重现已经消失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国利 《学术研究》2005,(6):101-108
文章首先对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抗战口述史研究发展的表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这一时期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日本的侵华暴行、中国军民的抗战、抗战历史人物和抗战时期的教育等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开展的情况及其成果作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几乎同时进入国人的视野,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理应成为历史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历史学一个分支的口述历史不仅不能缺位,而且应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传承和研究中有所作为."口述历史"侧重的也是人的语言叙述.它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者的访谈,记录采集丰富的、鲜活的、客观的史料.它与传统史学所习用的文献档案、传记日记、笔记杂考、方志家谱、报刊杂志等等资料相比,有着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另外,由于运用口述史料的悠久传统和口述史学灵活多样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使它很快被多个学科接纳.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作为研究对象还是学科建设,口述历史的介入是其应有之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性需要口述史的抢救性保护.与一般史学不同的是,口述史主要关注现实性的问题,现当代的历史事件参与者和当事人是口述史的重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在史存,人无史亡.口述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抓紧时间抢救那些"活态"史料,或补文献史料之不足,或独辟蹊径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5.
口述史以某种方式扩展、延伸了历史的定义和界限。历史由谁讲述?“口述”与“文献”谁更接近历史的本原?这两者构成了口述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且深刻影响了口述史写作者对口述史方法的选择。在文学史研究领域,口述史的方式更适合于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这是当代文学史的“当代性”所规定的。文学口述史的写作,打通了一条重返当代文学话语实践场所的途径,改变了历史书写者与被书写者的关系,从而有可能确立一种新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写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史"研究的日趋繁荣,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和反思也成为史学界的热点之一。但是从目前总的情况看,该领域对方兴未艾的口述历史的引入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从某中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层次的历史透视和科学研究。本文仅就在"文化大革命"史研究中大力开展口述历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路则权 《理论界》2013,(6):127-128
美籍华裔史家唐德刚对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有诸多启示,体现出口述史学视域融合的特点。他认为口述历史不等于口述史料(回忆录、访谈等),而是口述者自我体验与历史记忆,研究者与口述者多重视域的融合。口述史学避免了其他历史研究不在场的距离感,但口述者的在场已不是当下的在场,对口述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原则,才能取得史料和学术两方面的价值,实现口述史自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郭辉 《兰州学刊》2022,(3):5-16
新时代跨学科视阈下口述史成为历史学重要分支,给史学研究与教学带来诸多新境。“口述成史”不仅能丰富和补充史料来源,还能推动史学研究转向强调“诠释视角”,从范式革新意义上重视文本的形成路径与各方因素,甚至还能察及传统史学研究向来不太为人所关注的层面,充分关照社会底层,赋予历史新面向,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口述成史”因其史学属性,能够从根本上追求历史真相,并体现出独特性即“为什么”有如此口述表达。口述史因注重底层关怀,所存口述材料既能丰富社会记忆,也能全景式观察人们关于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口述成史”对史学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模式有其现实价值,不仅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也献力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口述史学的引入,推动了当代中国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丰富了国史研究的史料来源,突出了其学术性特征,带动了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并使当代中国史研究更趋于社会化、民主化。但是,口述史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其在当代中国史中的运用与发展。因此,研究者应积极采用口述史学研究方法,同时又要认真研究,努力避免口述史学自身所存在的弊端,促进口述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口述史与当代文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与传统文学史相比,文学口述史具有人民性、故事性和操作性.这种"活"的文学史不仅讲述鲜活、生动的口述史料和文学故事,而且展现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技巧.文学口述史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二是口述史料的综合研究.如果我们将口述史料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拓展出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和新领域,主要包括比较研究、记忆研究、媒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1979年以来,中国近代法律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法律近代化、法律文化、宪法与宪政制度、经济法律、司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较为可观的成果。随着整个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及中国法律史学科的成熟,学术界对已有的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进行了反思。伴随反思,出现了现代化的范式、文化的范式、法律与社会的范式等新的研究范式,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今后中国近代法律史的研究应注意历史、法律及当事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口述史研究的热点审视及其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口述史实践成果的不断涌现,这一领域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口述史”概念屡遭误用或滥用,自传、回忆录、访谈录等与口述史著作混为一谈,许多成果只停留于积累口述史料的层面,口述实践缺乏严谨的操作规范,口述主体单一。进一步厘清口述史概念,规范口述史的研究过程,加强跨学科的理论整合和业界沟通,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困境,其重要原因是不重视历史的考察。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学与学术史的研究为重建范式研究史提供了学理依据,一些国外的新文献也证明科学和价值是辨识和提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研究范式的重要维度,学理依据和规定维度的逻辑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史"呈现"常规范式-异常-范式革命-新范式"不断演进的样态。  相似文献   

14.
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新史学"的兴盛,历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政治史至上出现式微,社会研究开始占上风,长期不受重视的黑人史、印第安人史、移民史、劳工史和妇女史的研究,异常活跃起来.更有一些观念激进的史学家,干脆提出彻底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历史观.要求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下层平民,以重新创造那些过去一直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而从目前情形看,国内口述史的发展也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家,还有新闻记者、作家,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这也显示出,历史研究的单一触角已开始向多学科领域延伸.然而,口述史虽然人人都可以做,却要遵循严格的口述史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5.
口述史是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在对相当数量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一定的历史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说明,并给予本质上的解释和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口述的方法可以补史,可以证史,可以修正甚至改变人们对历史已有的思维模式,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已经出版的《山西抗战口述史》在一些方面起到了上述作用。通过实地采访中得来的最新的一手资料,就抗战的几个主要问题从理论再到实践展开论述,以期对抗日战争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范式;空间和时间是区域史研究中两个基本要素;认识区域史的"空间"范围要把握"历史活动主题"和"历史活动过程"两个维度,以"问题意识"来确认区域史的学术合理性及其"空间范围",认识区域史的"空间"历史建构特点;应当分析区域史"时间"所包含的时序、纪事和变迁的三层含义,认识区域史研究中整体史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侨乡女性史是中国海外迁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华侨华人史、侨乡史、东南沿海社会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本文以闽南侨乡女性研究为例,举隅并分析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的重要资料,并探讨有关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构建侨乡女性历史关键在于研究资料的获得与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运用。除了在海内外各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私人收藏家等处尽可能地搜索相关资料外,田野调查是发现、获得新研究资料不可缺少的途径。特别是寻找相关女性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对构建这一女性群体的历史尤为重要。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对构建侨乡女性史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一系列关于西藏历史纪录片的创作和普及,学者们开始注重对西藏口述历史的研究,这标志着国内藏族史的研究呈现了从单纯的文献求证到对西藏社会和民间资料发掘的转向。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西藏口述史资料,不仅是今后学界从事近现代西藏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9.
口述史访谈中的情绪情感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身心体验,也是进入社会历史的重要线索,反映了个人主体与大历史的遭逢。在访谈关系中,访谈者与亲历者之间除了意识层面的互动以外,还发生着无意识的互动过程,而这一过程以"移情—反移情"的现象反映出来,其中情绪便是一个重要指标。透过口述史访谈中的情绪情感,我们可以分析个人无意识、社会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过程,如此,可以揭示历史的无意识过程和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透过身心—社会—历史的视角和路径理解口述史访谈中的情感,可以进一步理解集体记忆的复杂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口述史学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密切和现实相联系,由此产生的出版物便多了几分平民色彩;如把口述史方法运用于基层教育问题的研究,既可以拓宽教育史研究的史料来源,还有助于实现研究过程中精英视角与下层民众视角的结合,并最终调动起研究者对人的经验的重视,对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育史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