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奇冤纪闻》为晚清新疆官员游春泽所著。该书围绕一桩晚清伊犁善后贪腐案而展开,详实记载了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的善后经费使用、新疆官员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晚清新疆的政治生态情况,为研治晚清新疆历史、深化对晚清新疆社会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科举考试在晚清走向衰亡,是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剧变的必然结果.本文以晚清科考条例<钦定科场条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晚清科举考试的法律特征,为研究晚清科举考试的衰亡与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剧变的关系打下基础,亦可为当今的考试立法与改革提供历史智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谘议局、参议会、社团、区村制度等四个方面对晚清民国年间新疆出现的政治近代化趋势进行了梳理,认为尽管这个时期新疆社会政治腐败、战乱频仍,但政治近代化和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进步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咨议局、参议会、社团、区村制度及公务员制度五个方面对晚清民国年间新疆出现的政治近代化趋势进行了梳理,认为尽管这个时期新疆社会的政治腐败、战乱频仍,但政治近代化和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进步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为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乡政村治时期四个阶段。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分别对这四个阶段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分析,可以透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的轨迹,从而为了解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实面貌提供一个学理层面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经历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们对正式制度的变革更为关注,认为正式制度是理性的,而诸如文化的非正式制度是不理性的。从中国汉代到清,中国的基层治理中总有儒家文化的思想,如保甲治理、乡约治理、宗族治理等,新疆在历代中央王朝的治理中是很独特的,新疆的基层治理方式自汉代以后,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如羁縻制度、伯克制度、督护制度、军府制度等,这些治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遵循文化的特性。可以说,非正式制度在实现治理的过程具有理性的成分。当前,我们应该从重视正式制度安排转变到重视非正式制度融合.这对我国的基层治理实现“善治”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晚清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为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政治史研究室邀请部分在京学者参加了“晚清国家与社会”学术论坛。与会者就晚清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演变、特点,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趋势和如何促进晚清政治史、社会史以及两者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社会”二元理论是近年来对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两大视角,晚清时期的乡村动荡、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嵌入的初步尝试、共产党政权下乡村社会的“国家权力化”努力是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内容.多学科知识的广泛应用也促使了众多新成果的问世,其中华北、江南、华南的区域性研究最为深入.但社会实践与制度构建的背离、历史人类学的微观研究与政治社会学的宏观研究的疏离、乡村社会物理机制的研究与乡土人群群体意识研究的脱节,也是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疏漏.  相似文献   

9.
中西璧合:民国政治学家的民治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降,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帝制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政治体系轰然倒塌,中国政治思想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民治成了晚清民国时期精英的普遍意识形态,希望以此实现富国强兵。就民国政治学家而言,其民治诉求主要来源于下列因素:第一,晚清民初民主政治理论的历史记忆;第二,欧美自由主义政治学的域外教育背景;第三,中国非反体制的连续性国家进化的理性判断。民国政治学家的民治诉求反映了中国与西方在政治与思想上的文明璧合。但是,中国政权的风雨飘,却使他们不得不仰赖集权,从而对民治既爱又怨,形成一种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0.
从清代宗族的社会控制看会党的发展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秘密会党的滋长与基层社会的控制效率关系密切。作为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宗族,当清政府政治廉明、社会经济稳定时,其在国家政权的督导下,能配合地方政府镇压、捉拿或搜捕起事者,这对秘密会党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在晚清,由于国内外局势的重大变化,社会经济形势的恶化,宗族的凝聚功能减退,而各种非传统社会势力的乘机兴起和发展,则进一步分化了宗族组织,使得它在控制秘密会党时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晚清至民国时期,地方军事化、清末新政以及议会选举等一系列政治变革,不仅导致中国社会传统政治体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且引发了地方社会权力体系的不断重组,先后出现了团练局、同姓联宗、“同盟会”等乡村联盟.这些不同形式的乡村联盟,在士绅、知识分子、商人、律师、家族等各种社会力量的运作下,逐渐成为地方社会中新的权力中心,对地方社会的政治格局及其演变趋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层人大是我国基层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民主的政治实现形式。作为基层权力机关和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基层人大社会整合的成效事关基层社会的秩序稳定和社会发展。从政治逻辑审视,基层人大的社会整合是由制度整合、利益整合、关系整合、观念整合四个方面组成的有机体系。从国家治理实践而言,基层人大社会整合的功能发挥和机制运行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民主化的主导方向,完善人大政治机制,创新整合方式,实现基层政治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植根在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演进之中。传统中国的基层治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消极治理,其蕴含着国家消极无为与社会自然之治之意。晚清以降,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国家政权不断下沉,基层治理模式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产物,诞生之后又作为历史要素汇入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新”的面貌开启了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迈入新的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经过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开辟和指明了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向,这种新路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研究是运用现代政治发展理论来探讨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变迁,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探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对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进程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民族危机的冲击与回应、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的双重追求、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多重发展目标的择定,以及民族性与现代性的错位与冲突,构成了解读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发展的几种可能线索。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时期的论词绝句,普遍体现出两大倾向:一是在取径宗范上,表现为由习效姜夔、张炎转变为标举苏轼、辛弃疾;二是在艺术尊尚上,表现为由尊南宋抑北宋转变为抑南宋尊北宋。晚清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与艺术宗尚在论词绝句领域的这两大变化,是不同社会文化、时代精神所催生与引导的结果,显示出我国传统词学所内含的生生不息之精神及所呈现之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宗法社会。晚清与民国政府都曾积极利用宗族力量来维持其在乡村社会的统治,但强宗大族也会对国家的乡里政策起到滞碍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政权积弱的时候。民国时期,宗族势力与国家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之纠葛尤为明显,二者相互影响、相与为用。本文以广东为例,谈谈二者的调适与冲突,并反思民国以降中国乡村治理的劣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略论民国乡村自治的社会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国家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为目标的乡村自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扭曲变形,始终没有达到制度理想。虽然这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国家政治行为有关,但也与乡村社会本身的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的认识,也对目前大力推进的村民自治具有某种启迪意义。 一、封建的乡村经济形态与政治结构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乡村自治制度的运作首先受到乡村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民国时期,地主制经济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地主是主要的乡村土地所有者。据统计,1925…  相似文献   

18.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民族宗教的影响,新疆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表现出"禁锢"的特征。民国时期,新疆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各方势力在此角逐。他们治理新疆期间,多引入西方新思想、新观念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改革,新疆妇女的社会地位由此发生了重要变化。女子教育的兴起促使先进女性走出家庭的禁锢,进入学校学习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妇女协会成立后,开始组织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特别是抗日战争兴起后,协会广泛发起抗日教育宣传和募捐,使许多家庭妇女建立起"国家"的概念,主动承担起"国民"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9.
清代基层社会的政治组织与制度,基本上承绪了明代的里社制和宋明以来的保甲制,主要执行着征发摇役、赋税和防盗、防匪的保卫功能。清前期,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带来了乡村政治制度的分化和整合,总的来说,尚能维护社会基本的运转,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晚清时期社会震荡的发展,乡村政治组织和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为各种社会组织所替代。构成晚清变局的因素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官吏增长的速度,县以下乡村社会被控进一步削弱;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20.
赫德的气质类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德作为一个统治中国海关48年,广泛参与了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活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他既为英国的侵略利益服务,又是清政府的洋雇员,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关于赫德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尚没有专门研究赫德气质的论著,本文通过对赫德的气质进行研究,以期在赫德研究领域补漏。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赫德的气质具有内倾、情绪稳定,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个性心理倾向,既有抑郁质气质特征中的冷静和庄重,又有胆汁质气质特征的乐观主动和多血质气质特征的善领导;而更多的是具有粘液质气质特征中的谨慎、有思想、安宁、克制、可靠、温和、镇定。综合起来,赫德的气质特征是:以粘液质为主,兼有胆汁质和多血质混合的气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