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诚出使西域事迹考李江十五世纪上半叶,当拜占廷帝国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争夺连接东西方传统商道而兵戈相向、战尘滚滚之时,东方的明王朝却从容不迫地派遣使者南下西洋,北出西域,开展文化交流,发展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陈诚与郑和便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外交...  相似文献   

2.
有关大秦国使者访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大秦国使者访华的几个问题许永璋《后汉书·西域传》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瑁,始乃一通焉。”①根据这条史料,可知在公元166年,大秦国(罗马帝国)曾经派遣使者来到中国进行访问,由此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件事,...  相似文献   

3.
袁延胜 《西域研究》2008,96(1):8-16
尹湾汉简《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载的"乌孙公主诸侯使节九十三"、"郅支单于兵九"两项内容,蕴涵着可贵的西域历史信息."乌孙公主诸侯使节"揭示了乌孙公主与故乡楚王国的密切联系;"郅支单于兵九"表明了汉朝诛灭郅支单于的重要历史影响,而"郅支单于兵九"的收藏与使西域骑都尉甘延寿有关.  相似文献   

4.
殷晴 《西域研究》2013,(1):1-8,140
西域都护府建立后,采取各项措施,贯彻以“安辑”为主的施政方针,凭藉中原充盈的财力,团结争取西域各绿洲城国.当时憧憬中原的西域上层人物,派遣至京城的使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人员交往的热潮,推动着民族间的融和与社会的演进,也使代表汉廷的都护府赢得了各绿洲城国的信赖,享有很高的威望.故王莽失败东汉初建时,西域各地屡次请求归附,期盼汉廷重派都护.正是在此有利的情势下,著名的班氏父子得到有力的支持,重新完成了国家统一西域的大业.  相似文献   

5.
西汉戊己校尉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己校尉是西汉在车师王国设置的屯田军队,它的存在是汉朝经营西域政策的一部分,并为汉朝在西域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戊己校尉的研究,却存在许多争议。通过新出汉简,本文讨论有关戊己校尉的几个问题:戊、己校尉在西汉以分置为主。戊己校尉的屯驻地主要是车师,己校尉只有过短期调离。戊己校尉的隶属关系是中央北军而不是敦煌郡。利用新资料,支持新论点,本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是有所推进的。  相似文献   

6.
西汉的使者校尉与屯田校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先后在西域创立了使者校尉与屯田校尉,在西域屯田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使者校尉直隶朝廷,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务,兼司屯田,屯田校尉则上隶于敦煌郡,主管屯田.后来成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的西域都护的全称即都护西域使者校尉,戊己校尉则乃屯田校尉脱离敦煌郡改隶朝廷的历史产物,其全称实乃戊己屯田校尉.  相似文献   

7.
汉代西域译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骞凿空使汉朝与西域诸国开始了正式的交往,鉴于西域复杂的语言环境以及双方日益频繁往来的需要,汉朝在西域各国设置了类似中央的翻译官职———译长。这一职官在西域都护所属的绝大多数西域城邦中都设有,职位虽不高,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出土的敦煌悬泉汉简中,有14枚与康居国有关.其中有明确纪年的11枚汉简,分别揭示了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时期康居与汉朝的曲折关系,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深化了对西汉时期康居与汉朝关系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楼兰(部善)与汉朝的关系主要是以汉与匈奴势力的消长和汉朝对西域的政策为转移,两者的关系曾出现过四种不同的形态.简牍和文献证明,早在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前·鄯善就已经在政治上接受了汉朝的管理,汉朝在此屯田戍守.  相似文献   

10.
孙占宇 《西域研究》2006,(3):105-110
1991年以来,学界对敦煌马圈湾汉简中有关王莽征伐西域战争史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物考证、文字释读和史实考订等方面。基本认定这批汉简是当时参加战争的五威左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等人在军事失败后向朝廷奏书的副本。这批材料的出现为我们了解这一西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并为我们解决一些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因定居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矛盾、冲突、碰撞而引发的战争,从东向西逐步展开,西域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要战场。双方斗争的结果,汉朝统一西域,匈奴一部分归汉,一部分远迁欧洲。比较双方的西域政策,区别不大。匈奴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制度落后、综合国力弱、内部分裂以及掠夺性的经济政策所致。但是,匈奴在西域的活动,使那些孤立的民族和地区开始互相接近,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西域乃至中亚居民迁徙的方向,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汉书·西域传》及目前所见悬泉汉简中的有关史料,对《汉书·甘延寿传》进行补充和考证,得出结论:甘延寿曾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以副使的身份,协助使者冯嫽完成了册封乌孙大小昆弥的任务;又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夏秋之际至竟宁元年(前33)初任西域都护,并与副校尉陈汤一起诛杀了郅支单于.  相似文献   

13.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从西汉中叶起,新疆已正式隶属于中国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西域都护府在维护西域与内地的统一,稳定西北边疆的局势,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中原与西域的亲缘西域,从最初的发生就是一个宏大概念。它是在中原与草原即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略对峙中出现的"第三方"。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致信给汉文帝,告诉汉朝匈奴已经打败月氏,包括楼兰、乌孙二十六国,而这个功劳是右贤王取得的。右贤王所居之地,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汉朝当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得不屈服于匈奴的压力,对于匈奴人的炫耀,也只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是秦汉时期华、戎交往的重要门户,承载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学术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汉朝,汉王朝丰富的文化与学术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河西走廊,是双方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与历史见证。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等已出现在河西走廊上。后世产生的小说、戏曲,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南京博物馆珍藏的《职贡图》,画有各国使者的人像十二个,这十二人依次是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国、倭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密丹国、白题国、末国的使者。在每一个使者的画像之后,附有关于该国情况的题记,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图文并茂的遗物。在十二则使者画像和题记中,有八则为西域的国家,因此,《职贡图》对研究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汉初,匈奴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日逐王率部投降汉朝,“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西汉在乌垒置西域都护府,“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从西汉中叶起,新疆正式隶属于汉朝版图,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就汉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和巩固对新疆地方的统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产生的社会果效,本文作一些考述。  相似文献   

18.
考察汉代边疆经略的历史进程,西域"使"的作用值得重视。汉代使者立高怀远的人生追求,反映出雄健有为、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汉代西域呈现"三绝三通"的复杂态势,体现两汉西域经略理念与具体方式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考验历任西域经略者的行政智慧和管理才能。汉代西域使者的人生浮沉与历史评价等问题也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悬泉汉简中出现的少数民族人名为主,重点探讨其中的羌人和西域诸国人名,对于了解与认识汉代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汉代戊己校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戊己校尉是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举措,其所以以“戊己”名之,乃因五行 相胜说,取制胜匈奴之意;汉屯田车师,在宣帝时已有,但戊己校尉之设则始于汉元帝初 元元年(前48年);戊己校尉之设起于车师屯田,故其职亦以屯田为先。此外尚负有安西 域、制匈奴、保障丝路北道畅通的责任;戊己校尉秩比二千石,与西域都护同,但在处理 西域事务时,仍须受西域都护节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