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亚草原青铜时代的社会和文化联系是近年来欧亚考古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关于安德罗诺沃文化或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讨论是其中主要议题。新疆阿敦乔鲁等遗存的发掘证实,中国在西天山地区存在一个与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相关联的文化类型的集中区域。该遗址保存完好,对于深入研究和辨析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内涵,尤其是探讨西天山地区复杂社会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阿敦乔鲁遗址的出土材料和一系列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对目前学界认识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东进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研究者重新考虑旧有的年代序列和迁移理论。  相似文献   

2.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日遗址出土齐家文化早期铜器总数超过10件,在中国早期冶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对宗日遗址出土的3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含砷量均较高,可见宗日遗址出土砷铜是确定无疑的。这次在宗日遗址发现的砷铜不仅是中国西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砷铜,而且也是在齐家文化铜器中的首次发现,它对中国早期冶金的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甘肃岷县占旗遗址出土的30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该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材质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铅含量普遍较高;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量器物为锻制而成。这一特征与陇南地区早期齐家文化的铜器相比存在差异,以铜锡铅三元合金为主导的铜器技术在陇南地区洮河流域出现的时代最早,可能受到齐家文化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洮河流域寺洼文化铜器的技术特征,为深入探讨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技术的发展及寺洼文化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在原始文化的研究中,以出土大量精美彩陶器而闻名,它构成了黄河流域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考古资料,简要讨论一下青海地区铜器的发展史,作为中国早期铜器发展研究的资料补充。青海地区铜器出现的时代比较早,从考古学文化看,是我国早期铜器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近几年在青海同德宗日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几件铜器,根据同出的其它文化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宗日文化①。宗日遗址位于海南州同德县巴水乡团结村,黄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以墓葬为主。铜器发现在80号、122号等墓葬之中,有铜环、残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遗存研究史详细的梳理,讨论了目前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推动新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研究的深入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6.
曹凯  马鹏  曲梦圆 《西域研究》2023,(2):125-131+171-172
阿克塔拉遗址群由38处独立遗址点组成。2021~2022年,在其中的6个遗址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灰坑、火膛、灰堆、灰沟、灶、活动面等,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铜矿石、铜炼渣等遗物百余件。基本确认了阿克塔拉遗址群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青铜时代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阿克塔拉遗址群的发现对完善喀什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序列,构建喀什绿洲乃至新疆南疆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新疆呼图壁县石门子墓地出土的27件铜器进行了材质和制作工艺分析,初步探索了这一墓地所出铜器的技术特征。该墓地出土铜器材质以锡青铜为主,但制作马具时明显使用了更高质量的原材料;铜镞的材质却参差不齐,并出现含砷不高的铜器,表现出多样化的来源;器物制作采用了铸造和热锻两种工艺。本研究为深入揭示新疆公元前第一千纪青铜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截至2015年6月底前,郑州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有铭青铜器共计有210余件,其中郑州市区出土13件,荥阳出土20余件,中牟出土1件,巩义出土1件,登封出土8件,新郑出土170余件。商代铜器铭文中以族名为主,比较重要的是在荥阳小胡村发现的"舌"铭铜器群。西周铜器铭文内容丰富,多涉及封国贵族,主要出土于郑州洼刘、新郑唐户、巩义等地。春秋战国铜器铭文则以兵器铭文为主,涉及地名、官名、人名、纪年等信息,主要出土于新郑、登封等地。  相似文献   

9.
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文化是下坂地墓地的主体文化,我们将其命名为“下坂地类型”。下坂地类型与同地区的香宝宝类型在考古学文化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应属同一考古学文化范畴。在时间上看下坂地类型早于香宝宝类型。下坂地类型与安德罗诺沃文化谢米列契类型存在紧密联系,有可能是在安德罗诺沃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晚期文化在时间、文化内涵等方面与香宝宝类型相同,可以归人香宝宝类型。同类型遗存在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亚安德罗诺沃文化李琪(一)中亚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人类古代文明成果的荟萃处之一,也是联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通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在这里冲撞、渗透、融合,并向远方传播。若干年来,中亚的考古发现以及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中亚文明深入研究的斐然...  相似文献   

11.
小河基地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之一,其中所出的金属制品是研究冶金在新疆和中国西北早期发展的重要实物,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本文报告了对19件小河基地出土金属器的初步科学分析结果,其中包括12件金属样品和7件金耳环实物标本.分析结果表明:在12件金属样品中,7件为铜锡合金,3件为纯铜,1件为铜锡砷合金,还有1件耳环为纯锡;而7件金耳环全部用金银合金制成;所使用的加工工艺主要为热锻和冷加工.值得注意的是,锡耳环和金银耳环均为迄今中国境内经科学鉴定发现的最早的锡和金银合金制品.小河墓地金属器在材质和加工工艺上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反映了小河墓地与周邻地区早期文化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或互动.  相似文献   

12.
林县商文化     
以前,对林县商文化遗存只作过一些地面调查。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在林县境内发现了几处商代遗址,并出土几件商代青铜器,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注目。这对研究殷商文化的发展及分布情况,无疑有重要的帮助。本文着重对林县青铜文化的类型、特征提出某些探索性的看法。 一、林县商文化的发现及分布 林县商文化的发现始于本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遗址多分布在漳河、淇河、洹河的两岸。漳河流域的有东盘阳遗址。淇河流域的有阳台寺遗址、前寨遗址、荷花遗址。洹河流域的有下陶遗址。  相似文献   

13.
考古出土钱币,是研究金帐汗国及其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重新勘定了金帐汗国两座都城旧萨莱、新萨莱的遗址。本文刊布了伏尔加河下游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遗址(旧萨莱)发现的一枚"青驹"打马格钱,以及谢里季连诺耶遗址(新萨莱)发现的两枚北宋铜钱。这三枚铜钱以及北高加索、里海黑海地区零散出土的一些中国铜钱,应该都是在13~14世纪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国传来的。这些铜钱在金帐汗国不作为货币,而是承载了纪念、压胜功能。中国铜钱和压胜钱习俗,与陶瓷、织物、金属器等物质文化一同输入金帐汗国治下的伏尔加河下游、北高加索、里海黑海地区。这是目前发现时间最早、出土地域最西的古代中国钱币。  相似文献   

14.
海阳嘴子前春秋墓出土了一件典型的河南淮阳陈国铜器。 70年代以来 ,豫南、鄂北诸国铜器不断在山东出土 ,而山东铜器又在湖北有所发现。这些铜器的传播与嫁女、迁徙和馈赠都没有关联 ,根据铜器年代和出土地点可以判定是齐桓公伐楚造成了这种同一时期铜器双向流动的现象。海阳嘴子前属于莱国墓地 ,文献中没有莱国参加伐楚的记载 ,应据考古发现补充经籍阙佚。  相似文献   

15.
霍巍 《天府新论》2023,(6):封二-封三
在四川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遗址当中,位于成都市区内的十二桥遗址尤其引人注目。由于在这处遗址当中发现了大型的商周时期木结构建筑群,还发现了一批有别于中原地区及其他地区同时期出土遗物的独具时代和地域特征的陶器,为建立成都平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认识古蜀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九间遗址位于大庆市大同区太阳升镇九间村西南1公里处的高岗上.2019年8—10月由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系、大庆市文物管理站、大同区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发现房址、灰坑、灰沟、窑址等各类遗存50余处,出土金代遗物主要有陶器、瓷器、铁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共500余件,并出土大量动物骨骼.此外还有少量砖瓦、脊兽等建筑构件.通过本次发掘,九间遗址可能是黑龙江省辽金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一个新类型,为我们研究大庆地区甚至黑龙江地区辽金时期大规模的非城类遗址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长沙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长沙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20—15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先民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更引人瞩目,长沙南■大塘遗址就是湘中地区相近于大溪新石器文化的代表,距今约7100年。长沙腰塘遗址和浏阳樟树潭遗址则分别是5000年前屈家岭文化和4500年前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的典型,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长沙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器形之美,纹饰之精,居我国南方之首。宁乡出土的商代乐器大铜铙比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还要早1000余年,11件铜铙组合起来,至…  相似文献   

18.
爱莱娜·库兹米娜的著作《印度-伊朗人的起源》以考古学为基础,综合了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和人种学等大量的相关资料,给读者展示出了公元前2千纪草原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动态画卷。本文对书中的主要成果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对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和安德罗诺沃的扩张、畜牧文化向游牧文化的转变、草原青铜文化的绝对年代与碳十四测年、印度-伊朗人与吐火罗人四个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地区自青铜时代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文化发展阶段:一个是以安德罗诺沃文化为代表的中亚族群不断向东迁徙运动的阶段;一个是其后的新的族群占据帕米尔,并继续向东进入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的阶段。如果再放大一下观察的视野,新疆喀什地区的早期历史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东西南北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疆各地的早期文化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环境中长期共存,最终形成了今天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格局。  相似文献   

20.
哈民忙哈遗址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纬43°以北地区,首次大面积发掘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中清理出的因失火坍塌的房址、保存相当完整的房屋木构架痕迹和极为震撼的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骨遗骸殉难场所,证明该遗址是遭突发事件废弃的,而凝固历史瞬间所展示的原生状态,为聚落复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哈民忙哈遗址遗存的文化面貌独特,与周邻地区已发现命名的新石器文化均不相同,根据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可确定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的发现,在空间上填补了以往区域考古工作的空白,在时间上充实和完善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聚落考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