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甲骨学家、商史学家。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甲骨文字的发掘、整理。1940年后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系主任。1947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数授、教研室主任,兼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片学术委员。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胡厚宣先生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作过精深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甲骨文的搜集著录工作,为甲骨文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先后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殷墟发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并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以及论文百余篇。自1950年代始,胡厚宣一直主持《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任总编辑,从材料的汇集到整理组织编排等都作出了贡献。他开创的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为科学的甲骨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其著作《甲骨学商史论丛》,荣获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会议的科学发明奖;《甲骨文合集》,荣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特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一届全国古籍整理国书奖特别奖。  相似文献   

2.
中国著名的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于 2 0 0 2年 3月 1日 ,在东洋文库 (东京 )进行了演讲。他回顾了迄今为止甲骨学的研究状况 ,特别强调了其在1 978年以后的显著发展 ,以下 ,就其演讲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一、甲骨学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甲骨研究的历史大体可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大时期。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甲骨研究 ,又可划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甲骨被盗掘而流散于世的时期 ;后一阶段则是从 1 92 8年开始 ,国民党政权中央研究院在安阳进行考古发掘时期。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甲骨研究也可以《甲骨文合集》(全十三册 )为分界线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发现,到一九二八年,是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阶段和甲骨学的草创时期。自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先后十五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殷墟以后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前,是甲骨文的科学发掘阶段和甲骨学研究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4.
王襄及其甲骨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以来,已经整整83年了。随着甲骨文的搜集、整理、著录、研究而发展起来的甲骨学,俨如一座巍峨的大厦,耸立在文化领域之中。它是许多甲骨学前辈、学者共同建造的。王襄是其中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甲骨学奠基人之一,他在六十年前写成的甲骨文字典《簠室殷契类纂》,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释“寤”     
殷墟甲骨文有字写作(甲骨照片见《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附图2.4和《京人》Plate246。拓本见《京人》S.3099,又收入《合集》20966。摹本有二:一为《京人·本文篇》图109;一为严一萍先生所摹,见《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附图11.37,以及《甲骨学》下册第七章“断代”图37),日本贝冢茂树先生和伊藤道治先生释为客字的异体,与宾字同义,殆作动词用。严一萍先生隶写为寤,无说;丁驌先生从之。  相似文献   

6.
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年来甲骨文不断有重大发现,细化整理与出版快速发展,研究和总结性论著陆续问世,为甲骨学发展的新100年奠定了基础。而甲骨文的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和教育部等单位的古文字专项课题的设立,标志着甲骨文研究"新阶段"的到来,即进入政府推动下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除曾记载"大学"之外,关于商代教育史的材料,在甲骨文中实际很有限;但一些学者通过对甲骨文的阐释,建立了丰富的商代教育史内涵。本文就相关论断进行辨析,包括:《合集》16406"乍(作)学于入"和"商代小学";《合集》20101等材料与"商代右学";《合集》13705等与"商王亲自教学";《花东》181"己卜,子其疫,弜往学。庚卜,子心疾,亡延"和"商代学校请假";《合集》3250"学■"与"商代学籍";《合集》27649"飨多子"等与"商代教授贵族食礼",就上述进行探讨,以明确相关内涵。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汉字的鼻祖。在甲骨文发现至今的120余年中,涌现出的大量研究资料极大地推进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但由于这些资料浩瀚纷杂,获取难度大,且绝大部分尚未实现网络共享,给研究者查阅资料、对比校勘等造成不便。为解决甲骨学研究面临的难题,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应运而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研究资料,最高效、最便捷、最智能的研究辅助。文献数字化技术作为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所包含的两个重要技术:文档分析技术与字符识别技术是实现甲骨学文献由"独享"走向"共享"的关键步骤。本文重点介绍了这两个技术在文献数字化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相关技术在辅助甲骨学研究与甲骨文普及方面所能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及运用前景,希望能为甲骨学研究者了解当下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甲骨学大师董作宾1949年去台湾以后,曾在《甲骨学六十年》(1959年)中无比感伤地说:"展望世界,甲骨之前途至为暗淡","今日环顾宇内,则此学颇冷落"。虽然如此,一些外国学者把发展甲骨学的希望寄托于留在大陆的学生胡厚宣身上。日本著名学者佐藤武敏教授说,虽然董氏去了台湾,"然而中共方面可以胡厚宣氏为代表,可能会后是中共方面甲骨文研究最有希望的人"。而胡厚宣先生果然不负众望,他在甲骨学五十年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重镇——安阳师范学院韩江苏、石福金先生潜心研究近20载,吸收了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而撰著的《殷墟甲骨文编》,在学人的殷切期待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甲骨学界值得庆贺的一大盛事!甲骨文字形的整理与研究,发轫于1916年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待问编》。100年来,投入此项研究的海内外学者不计其数,早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孙海波1934年出版的《甲骨文编》及1965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的珍贵遗物。由于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字的精美,自它一被发现起,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注意。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欧、美、澳等洲不少国家也都有一批著名学者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甲骨文,取得了不少成果,与我国学者一道,推动了甲骨学的前进。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本,还成立了专门研究甲骨文的组织——甲骨学会,并出版了《甲骨学》专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 殷墟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被认识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八十二个年头。在此期间,“甲骨文发现的材料,举成数而言,  相似文献   

12.
王蕴智 《殷都学刊》2011,(4):148-151
《殷商甲骨文研究》是一部对出土所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资料进行全方位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将甲骨学放在中原文化、汉字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审视,揭示了河南作为出土古文字大省,汉字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阐述了中原地区的古汉字资源,并为利用、开发这一资源提出了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从1899年发现到现在,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郭沫若同志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直到他逝世前夕,经历了甲骨学史上的整整五十个年头。郭沫若同志有关甲骨文和商史的论著和其他方面的著作一样,才华横溢,屡创新说,成为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4.
谢济 《殷都学刊》2007,(1):33-35
林沄先生以字体为标准,指出《甲骨文合集》第四期卜旬辞一部分应上移到第三期,以消除卜旬辞分期的奇特现象。其实,《合集》没有错误。林先生说字体是甲骨文断代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董作宾先生的十项标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既是甲骨文初学者的良师,也是甲骨学研究者的益友。 由于甲骨学目前尚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甲骨文字典》(以下简称《字典》)当然也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想先就《字典》卷一“一”部“从五至九,则利用假借字”的说法,提出一点个人拙见。笔者以为五至九与一至四同样都是表示数目的指事字,而不是假借字。 首先,文字学家们对五至九几个数字的析形、释义以及  相似文献   

16.
《卜辞通纂》三七五、《甲骨文合集》一四二九五、《甲骨文合集》一四二九四等殷虚甲骨刻辞都是韵文(诗歌)。尹家城陶方鼎上的铭文也是韵文(诗歌),且其时代比殷虚甲骨刻辞尚早一两个世纪。据此,可将有文字实录的中国文学史上推数百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明》(修订本)是一部重要的甲骨学商史研究著作。这是一位意大利学者研究甲骨文商史的专著,已由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以甲骨文和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为依据,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将甲骨文中所反映的商代文明与《圣经)中所反映的中...  相似文献   

18.
《卜辞通纂》郭沫若撰著于1933年1月,5月在日本出版。今年是这部在甲骨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著作出版60周年,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甲骨文研究自1903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刘鹗的《铁云藏龟》问世以来,相继有1904年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孙诒让的《契文举例》问世。在此之后的著录著作还有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菁华》和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著作有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还有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殷周制度论》。王襄的《 簠室殷契类纂》等。这些甲骨学研究著作的发表、出版为《卜辞通纂》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9.
贞人的学识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骨文研究中贞人是判定年代划分时期的重要依据,故贞人历来是甲骨学研究探讨的专题之一.但贞人又是甲骨文的契刻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对贞人作些必要的研讨,这不仅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殷商时期书法的发展,深入探索甲骨文书法艺术规律有所裨益,而且对于指导我们当今的书法艺术创作,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拟就贞人的学识修养与甲骨文书法的内在联系,试作论述。 一、贞人 1929年第三次发掘殷墟时,在安阳“大连坑”南段发现四版大龟甲,董作宾先生对大龟四版进行了认真研究,第一次证明了甲骨文中卜下贞上一字,应为贞卜者的名字,称为“贞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共享卷帙浩繁的甲骨文研究资料,借助信息技术改善甲骨文研究的传统方式,建设了服务甲骨学研究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一期工程已完成,甲骨文字形库收录172个部首和4049个甲骨文单字;甲骨著录库(含甲骨缀合库)收录46部著录,共112517片甲骨的信息,缀合库存储了已缀合的甲骨片信息;甲骨文献库完成29426篇文献和282部专书的数字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将三库集为一体,是一个专业的甲骨学研究资料获取的互联网搜索平台,以期为甲骨学专家研究殷商史、考释甲骨文字、开展甲骨缀合等提供快捷、全面的资源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