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汉语兼语句型新探董治国由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兼语句的谓语是由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套在一起构成的,即前一个动宾词组的宾语兼作后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兼语句谓语的两动词不共用一个主语。兼语句型是汉语五类基本句型之一。兼语句大多可用下...  相似文献   

2.
轻动词句法理论是近年来生成语法在原则和参数框架下提出的一个新理论,"轻动词"也是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我们采用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构"这一句法现象做一重新审视,从语义表现上,它应是一种"使役结构",而不是前人所说的"动宾结构",它的"使……觉得"的附加含义来自于句法生成时深层结构的轻动词.  相似文献   

3.
离合词形成的历史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力量  晁瑞 《河北学刊》2007,27(5):174-177
当代学者在讨论离合词的成因上,观点并不一致。本文从对语料的调查出发,发现汉语离合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最早的离合词是动宾式的,到明代出现了联合式、补充式、偏正式,动宾式的类化作用也开始显示出来。主谓式是出现最晚的离合词。离合词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动宾式的产生跟时体词"了"的成熟有关,补充式跟它的后一个语素的补语地位有关,主谓式跟被陈述对象有关。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有些特定的语言单位既能作某一动词的状语,又能作该动词的补语;即动词的某些限定性或修饰性成分,可以通过句法位置的变换,由前置于动词居状位变成后置居补位,或者由后置于动词居补位变成前置居状位,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称为汉语的状补换位。“形容词 不定量词”是一种具有状补换位功能的语言单位。它包括“形容词 (一)点(儿)”和“形容词 (一)些”两个子类。这两个子类的意义和换位能力基本一致,在使用频率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讨论前者更具有代表意义。状补换位实际上是动词与其修饰性或限定性成分之间的一种语序变换。语序既是…  相似文献   

5.
三部教材是: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为上海本),黄伯荣先生和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为兰州本),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简称为郑州本)。 几种句结构有:主谓宾结构,状动补结构,动宾补结构,双宾结构。其他句结构也偶有涉及,但只是陪衬。 (一)“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55年到56年的主宾语讨论时,许多文章谈到这类句子。这类句子有点特殊,但并不少见。这句的意思很清楚,可是在进行句法分析时遇到了麻烦。从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有一类反义并列式词语在句中做状语的现象,这些词都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语素组成,如"旦夕"、"东西"、"前后"、"左右"等。虽然在句中它们都是作为双音节副词用做状语,但是这些词语的起源不同,发展也不平衡。考查发现,它们的演变脉络呈现出意义由实而虚、结构由松散而稳固的规律;而意义的变化和句子结构中位置的改变是它们发生词化、语法化现象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读《殷都学刊》1986年第3期姚汉铭同志《动词“名物化”问题新探》,很受启发,获益颇多。作者认为,应该在名词和动词的定义中,把“事”字逐出名词定义,添入到动词定义中去,并说所谓“名物化”实际是“事件化”,是动词自身固有的含义,从而否定了动词名物化的意义根据。甚有见地。但是,为了否定名物化,作者对名物化主张所凭借的两种语言现象说是“重谓式主谓词组”“重事式动宾词组”,这在笔者看来,值得商榷。文章说: 动词“名物化”主要发生在由“纯动词”充任谓语的主谓词组的两部分间加“的” 和由“纯动词”居动位的动宾词组倒位后在两者间加“的”这样的结构中。这两种结构  相似文献   

8.
论“动词+介词”的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置介词"到、给、乎、往、向、以、至、自、在"中,只有"乎、以"可以和前面的动词结合成词,原因在于动词可以和"乎、以"后面的成分直接构成动宾关系,从而使介词"乎、以"失去介引功能,变成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动词完成词汇化。"动词+介词"的词汇化规律可为解决"V+P+Np"是动宾还是动补结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的词汇中,动宾式动词数量较少,普遍的看法是动宾式动词在句法上一般不带宾语.但是作为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的,而且,现实语言生活也表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日浙趋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动宾式动词与宾语的相互选择、相互制约所构成句法形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王进安 《东南学术》2012,(5):265-272
近年来,随着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现象的渐渐流行,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揭短"类动宾式动词,即动作的对象等直接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的现象,更是频频见诸新闻媒介,并表现出一些特点,出现这些现象的动因主要有:社会发展、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以及体现主流文化和审美倾向。从目前的新闻语言来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不但非常流行,而且还有许多新带宾现象加入其中,如"对话"类偏正式交互动词直接带宾语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动宾组合中的有界与无界问题。本文认为,宾语的有界性难以确立动宾短语的有界性,Verkuyl提出的从树状图底部往上判断动宾组合是否有界的观点,以及与之类似的Tenny和Krifka的观点难以成立;部分动词的有界与无界、动宾短语的有界与无界很多情况下是在句子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界宾语未达到其内在的终止点句子也成立;汉语了只是完成体标记,了本身不能确立动词的有界性,动补结构才是有界动词,单音节动词加了既可能表示有界意义,也可能表示无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处置句不同于Inuit语的逆动句式,处置句中"把"的宾语是基础生成的,并非由后续实意动词移位的结果,不存在宾语降级现象,故不可以被定义为逆动句.处置句同逆动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二者的主宾语同被动呈逆向分布.处置句可被分为处置意处置句和影响意处置句,前者可进一步分为打击意及安置意句式.处置句内部有题元角色的重要性差...  相似文献   

13.
赵妍 《理论界》2012,(10):142-144
动宾句式是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它在汉语中较为常见,对其进行认知语言学研究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动宾句。本文根据原型理论将动宾句分为原型动宾句和引申动宾句,并就这两种类别所代表的单宾句、附加式单宾句和双宾句从自由度、显著度和可容度三方面作以句式关系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分析由英汉高频动词“吃”构成的动宾结构,发现英汉动宾结构的语义兼容性呈现较为明显的不对称性,而导致该不对称性的认知根源则是英汉两民族在动词概念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化差异,概念化差异对语言结构具有区别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立话是流行于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大垌、长滩、新棠、板城以及灵山县太平镇等地方的一种方言。新立话的句法结构规律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具体而言,在语序上,新立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常在动词后作补语;表顺序的"第一"、"第二"等也可以放在述语后作补语;副词"多"、"少"常在动词后作补语;频率副词"又"和"□[(kn34)]还"等作状语时常后置;形容词"早"、"夜"可直接作补语;否定式可能补语与宾语共现时的语序可构成"述语 宾语 补语"式。此外,新立话中的被动句、处置句、比较句、动宾补句、疑问句、双宾语句也存在与普通话不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17.
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讨论的动补式限于表示动作结果和趋向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动词(及物或不及物)后面带着表示结果的动词或形容词,叫动结式,如"射中"、 "辨明";带着表示动作趋向的动词,叫动趋式,如"飞人"、"进去".动补式以一种紧缩的语法结构包含着动作和结果(或趋向)两重关系,它的结构复杂而经济,含义丰富而明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的出现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因而它的产生形成、发展等等问题历来为大家所关注,具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大都以各自占有的材料作为依据.看来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认识还有待于对动补式作断代的、全面的深入调查研究,而断代研究又宜对有代表性的专书深入剖析.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左传》、《史记》(以下简称《左》、《史》)的比较着重描写《史》的动补式,希望能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提供一点方便,并期待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动·将·补”句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动·将·补”句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四个阶段。这一句式中的“将”字词性为助词,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宇的动词意义,至唐代已正式虚化为助词。宋元为助词“将”的发展期,至明代达到兴盛期,出现频率非常高。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一些“动·了·趋补”句式。由于这一句式中的“了”和“将”所出现的环境和语法意义是一样的,很难并存,结果“了”逐渐代替了“将”,至清代,开始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19.
浅析“动宾式动词+处所词”结构的新闻标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建生  张琼 《广西社会科学》2005,(1):175-176,180
"动宾式动词+处所词"结构能在新闻标题中流行,与新闻标题的特殊要求分不开,而其深层次成因则是汉语组词成句时重意合的一面,这类新闻标题的直接源头是章回小说回目.  相似文献   

20.
魏红 《学术探索》2012,(4):146-151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语序结构的动态性特征及其制约机制。具体分析了汉语小句中动词前处所项和与之共现率较高的施事项、时间项、与事项、工具项之间的语序关系,讨论了各种语序制约条件并认为它们处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的等级序列上,该优选评估机制能够比以往研究更全面更系统地解释汉语动态语序结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