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整理"省牛"、"刍"相关卜辞后,发现有关商之"省牛"仍有进一步探讨之空间,可将"省牛"与"刍"有关卜辞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二者各自含义及相互关系。"王省牛"之内容或囊括前往巡省省视牛之放牧及其放牧之牧地、亦巡省刍养牲畜之奴隶或相关人员等相关活动。进一步利用商国家结构的视角来分析"省牛"、"刍"卜辞,可窥探二者与商国家结构的相互关系,如刍牧地点反映了商与诸侯方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土地开发方式,刍牧卜辞反映了商与居于国家结构中不同层次的族邦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2.
殷墟卜辞中有一些"在先王宗卜"的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占卜制度和鬼神观念。从卜辞结构角度考察,"在先王宗卜"这类材料基本出现在历组卜辞中,契刻于命辞之后,其在卜辞中的性质、作用和兆辞比较接近甚或一致,突出对相关占卜事件的重视。从占卜地点看,商王室一般会选择其日名与卜日天干相同的先王之宗作为举行占卜仪式的地点,而"在祖乙宗"除外,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卜辞常有"王其省"某地"田"或"叀田省"之类辞语,"省"一般认为即"省观"、"省察"之义,而"田"或以为是农田,或读作"田猎"之"畋"。若然前者,则"王省田"即商王视察农田,与"观稼"、"观耕"同义。若然后者,则"王省田"与"王观猎"同义。本文将全部"省田"卜辞排比之后,发现可确切解为"观耕"的卜辞竟无一例。相反,"省田"常与"狩"、"擒"诸字对举,且所涉之地几乎全是田猎地,故卜辞"省田"即"观猎"。  相似文献   

4.
商代甲骨刻辞中的方伯是伯称谓的一种,从根本上讲,方伯与伯性质相同,均是与商人不同的异族邦伯。方伯之"方"指幅员方域之意,方伯具有一定的地域与规模。方伯多为商王朝日常统治所不及的异族群体,与殷商晚期已纳入王朝政制的"多伯"不同。相关卜辞记载商与方伯之间举行享献、宴饮或揖拜等礼仪活动,应与方伯臣服礼有关。卜辞亦记载了商王朝征讨方伯乃至杀方伯祭祖等事,反映了商王朝与方伯之间的对立。后世礼书所记的方伯之制,多为学者所拟设,可略分为"二伯—州伯"系统与"四岳—十二牧"系统。其方伯乃王朝所设置的五官之长及诸侯之长,与甲骨所记内容并不能简单地比附。  相似文献   

5.
妇媟贞娩考     
在宾组一类卜辞中,今见有"帚(妇)枼","帚媟"之称40余例."媟"为族名之"枼"(葉字初文)的女化字.枼(葉)族之女妇媟为商王武丁所宠幸的王妇之一,曾有三次关于她生育的占卜纪录.其中使用龟甲进行的占卜纪录,多见于1936年出土的YH127坑卜辞.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利用卜骨所进行的占卜,其内容盖可与YH127坑所见妇媟分娩卜辞相系联.根据对这些著录材料的爬梳整理,本文推断妇媟分娩的时间大致是武丁在位中期的某年二月、某年四月和某年七月.其中在四月分娩的这一次,正值洹水秋汛之时.该类卜辞中还见有武丁祈告母媟的记录,故可推知商王武丁的父辈亦可能娶配有葉族之女.甲骨文中所见到的妇媟,应是迄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葉族人.  相似文献   

6.
历祖卜辞中有一组"癸酉貞日夕又食"的卜辞,称为"癸酉日食",或读"夕"为"月",占卜是否会发生日食或月食,或认为应从日字断读,是一次月食。其中的"日月"二字写法特殊,都作日字在上月字在下而挤占一个字的位置,有学者认为"日月"应是一个字即"明"字,为"明有食",是天明后发生的一次日食。本文认为,读为"明"字可从,而"明有食"与卜辞记载日月食的辞不类,应不是一次有关日月食的占卜记录。卜辞"■(又)食"不是日、月食的专用语,由辞末及整版甲骨上有祭祀上甲的内容,所称的"癸酉日食"实应是占卜"侑食"上甲的一组卜辞。  相似文献   

7.
在殷墟卜辞中,燎为祭名.从新发现的甲骨文材料中,在殷墟晚期卜辞出现了"燎示"的辞例,说明燎与沉埋之典,是随时而有所改革,所祭对象亦有所不同.但在庙祭中,燎祭一直延续到商末.燎祭之典后被周族人所承袭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8.
甲骨金文中"失"字常见,通过对甲骨金文及相关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甲骨卜辞中"失族"主要活动于武丁时期,武丁早期及中期前段其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武丁中后期其被商王征服后长期臣服于商朝,并在王朝任职,卜辞中其地望当在晋中、晋南一带。洛阳马坡一带乃其后人迁徙之地,据金文来看,此族人亦曾在周王朝任职。  相似文献   

9.
殷周文字中多见"陟"、"降"等考其字义及用法,乃双足攀登梯阜升降于天地之间。文献多见古王者、大贤死后陟天,卜辞亦见陟降及鬼坠庭阜,《礼记》则记载招魂之复礼由虞人、狄人设阶梯。"陟"与"降"二字构形与此种观念密切相关,而"树、山、藤蔓、梯"为沟通天地之车由心的象征,文献多言殷人王庭神树"一暮大拱",实为此种古老观念及援梯登天之礼的记载。卜辞中亦有"蔑",考其形义最初为人攀于刃梯之形,后引申为善演陟蔑之礼的女戚、女蔑等人。殷人通过"蔑"这一表演,模拟登天之礼,宾见帝或祖神,亦用于求雨。  相似文献   

10.
常耀华 《殷都学刊》2009,30(1):30-33
卜辞"步指车行"说断不可从,"步为辇行"之说亦非确诂.卜辞所谓"王步"、"王步白某"确有徒步义应无疑问,只不过徒步者并不一定必是王,当是指随车出行的徒众.卜辞之"步"应与商代军制单位有关.凡言某步、步于某或是意在与单骑或乘舟的出行形式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韦心滢 《殷都学刊》2009,30(1):34-41
殷墟卜辞中"商"有数种含义,具备商王畿及王都的二重概念;商末王畿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反映在卜辞中即为"大邑商"与"天邑商"的出现.卜辞"王入商"说明商后期王畿内部除了王都之外,还同时存在着数个王常住处理军政事务的都邑.利用卜辞中与"大邑商"同版出现的地名,系联其他与王畿相近的地点,可勾勒出王畿之大致地理范围.  相似文献   

12.
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取祭"这种祭法,其主要用于祭祀先公先王和祈雨的祭祀中。学者一般将其与传世文献中的"槱祭"联系起来,这一点是正确的。只是对于二者之关系以及"取祭"的具体祭法和特点并没有详细的研究与说明。其实此"取"字乃是积聚之义,"取祭"乃是积薪燃之以祭祀祖先来祈雨之义,这一点在甲骨卜辞和传世文献中皆有印证,而非祭祀战神之羽祭。  相似文献   

13.
释“ ”     
成语“ ”见于武丁早期卜辞。 即不字, 像以丝绳系物下垂之形,乃县字之初文,后加心作 , 像蛛在网上之形,释 ,又写作蛛。“不悬蛛”即蜘蛛不在网上,故是吉兆,也是吉语。它与同版的兆序、二告、卜辞没有直接关系,和兆 的清晰与否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甲骨文合集》11497正、11498正卜辞中"鸟"的考释,观点不一,至今尚未定论。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杨树达把"鸟"看成星辰之名;二、李学勤把"鸟"读为副词"倏";三、连劭名把"鸟"释为"玄鸟",为祭祀对象。下面将从三种观点分析入手,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最后综合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5.
殷墟卜辞中的"梦"字,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构:其一为从爿()从扭曲状人形会意的"",表示人在睡梦中的体态,为"梦"字之初文;其二则是在初文基础上添加声符"媚"而形成的形声字,卜辞中写作"",是"梦"字最为每繁缛的写法;其三则为省形形式的形声字,通常写作""。三者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字的发展脉络。战国文字的习见的从夕、媚声"(梦)"字,乃遵循其他思路新造之文字,与卜辞之"梦"没有传承关系。至于形体与之相关的"薎",似可分析为从戈从媚、媚亦声,或从伐省、媚声,其本义与杀伐相关。卜辞"梦"字本身与文献所记载的驱梦、驱厉等习俗无关,不可强行牵合。  相似文献   

16.
从西周金文"华"字的字形来看,甲骨文中的"华"字,象束苇之苣的光华。"华"在甲骨卜辞中主要是指一种祭祀名称,其异体或加意符食、酉、皀,或加注声符"往",可以读为"饷",是一种对祖先的馈食之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束苇形这一字形还可用来表示"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莤",即以此为意符。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中"告"字作"当"等形,为卜辞所习见。吴其昌认为它的上部为牛字部分,下半部为刑牲之具,意为杀牲以祭告神祖①,后逐渐弓!申为报告、请示、告诉等意。在殷墟卜辞中,有关"告"的辞例很多,仅集大成的《甲骨文合集》就选录了600余条,内容涉及到商代后期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军事、农业、祭祖等,由此可知"告"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整理、分析和讨论。总观有关"告"的卜辞,以告祭用法的比例最大,告在此即相当于导告字,《说文):"导告,告祭也。"商人的告祭对象主要有:(1)甲辰卜,惟翌乙巳告上甲。…  相似文献   

18.
■(師)组卜辞"壬午卜扶,奏丘日南",与《左传》"日南至"为冬至、《周礼》"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相印证,提供了一个冬至干支壬午;小屯南地出土的■组"奏岳"卜辞提供了另一冬至干支丙戌,两者相差365天,是前后两年的冬至。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武丁年表为标准,以小乙在位10年、武丁在位59年为范围,把与"奏岳"卜辞共存的小屯南地■组卜辞记载的月份干支作为边界条件,搜索科学历表中的冬至干支,得到"奏丘"卜辞的天象年代为武丁28年(前1223年),"奏岳"卜辞的年代为武丁29年(前1222年),证明■组卜辞的年代为武丁中期。冬至干支断代法开辟了卜辞天象断代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中既有"方帝",也有"帝方",学界对"方帝"卜辞的辞意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即"方帝"为"方祭上帝"还是"禘祭方神",长久以来,聚讼纷纭。通过排比辞例发现,"方帝"卜辞内涵与禘祭四方神卜辞內涵相当;而且,卜辞中"帝"不作祭祀对象,"方"一般不用为祭祀动词;此外,殷人天神地祇祭祀系统中存在"祭祀对象+祭祀动词"的情况。这些情況表明,"方帝"解为"向方进行禘祭"更合理。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畜牧业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经济部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不到25%,而通过牲畜,发展畜牧业,却可以大大提高利用率,并使之转化为供人们直接利用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畜牧业的这种功能是其他任何经济部门所不能代替的。至于草原上生产的牧草,更必须通过牲畜有机体的转化,才能为人类所直接利用。所以,饲养牲畜,发展畜牧业,是利用自然资源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