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从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1833 ̄1905 年)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开始,这条历史上著名的国际商业道路就吸引了不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即“丝路学”。这门学问至今方兴未艾。由国风所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出版的《丝路春秋》一书,是研究丝路学新成果中的一种。该书洋洋30 余万言,在广泛借鉴、吸收前人和今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用更为丰富的史料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对丝绸之路的形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及其历史作用和影响,都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而又严谨深入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出版,标志着他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既不取他早期"哲学是求好之学"的定义,也不采纳胡适的哲学定义,而是通过哲学的分类以显示哲学的内容和意义,并以此为标准来取舍中国哲学;同时,又对哲学的性质及功用、价值作了系统的阐发。冯友兰关于"两种哲学史"的划分、关于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关于哲学史的分期等,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立文教授笔耕不辍,自80年代以来,相继推出了《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人道篇)》、《传统学引论》、《新人学导论》等有分量的哲学史和文化学著作,在海内外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赞誉,奠定了令人尊敬的学术地位.近年来,张立文教授又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走向构筑中国哲学新形态的艰苦探索.如果说,我们在《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  相似文献   

4.
《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孙景坛(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南京210001)《周礼》是中国上古唯一一部关于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的文献,对汉、唐以来的制度建设有重要影响,后被列入儒家经典。但是,关于《周礼》一书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茅盾,不仅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巨人。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收入《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收入《茅盾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是探讨神话学理论的专著,是“企图在神话领域内作一次大胆的探险”,“实在是开荒的性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序》)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迄今还没有人给予认真的总结和评述。本文力求系统全面地在评述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方面作一些探索和考察。  相似文献   

6.
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常建华先生结合自己20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回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出版了新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首先,该著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书中收录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等重要文章,不仅厘清了中国社会史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当前社会史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此形势下,编写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介绍有关丝绸之路知识、信息的综合性工具书就显得非常重要。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组织编写了反映丝绸之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以至中、西亚地区文明交流互动的交通线路,学术界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主线路及道路的主要作用,以及经由南方丝绸之路,中国文明对外传播的时间、路径、途径、机制、内容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认识到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将南方丝绸之路放到整个欧亚古代文明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大大推进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淮建军  王征兵  赵寅科 《学术界》2015,(1):219-228,327,328
2013年以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话题。本文比较新旧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功能,梳理了相关文献分布特征,综述了丝路合作的机制以及旅游开发等研究,分析现有经济学理论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示。指出与旧丝路不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强大的功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各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长久并存;有效的合作机制必须包括基础构成、制度环境、合作形式、共生协同和问题治理五大模块,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成员国合作必须从政府驱动的模式转变为这五大模块系统作用的模式;今后中国政府应加强对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史学史学科自20年代梁启超倡立,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以1949年为界分为旧、新两个阶段。旧阶段的史学史学科,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为指导,以"史官、史家、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的趋势"为学科框架。新阶段的史学史学科,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及史家活动等为研究内容,理论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20世纪60年代的史学史热潮是新阶段史学史学科的起步时期,其发展势头被"文革"人为打断,70年代末恢复的史学史研究,是60年代发展进程的接续。6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的史学史研究实属同一发展阶段,即与1949年以前相对而言的"新阶段"。当前的史学史研究呈现了繁盛局面,但也存在着基本理论尚不明确、重要问题研究不够、研究内容低层次重复、学风浮躁和管理者重视不够等问题,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8,(1):99-105
新世纪以来,在反思"现代性"视域中审视"改革文学"的"现代化"追求和"现代性"价值观念,成为"改革文学"研究的新取向。这一研究取向的出现,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触动有关,也与"反思现代性""知识谱系学""话语/权力批判"等理论方法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有关。反思"改革"与"改革文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反思与评判应当建立在真正深入历史现场、客观认识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定位中国改革的历程,是有效评价"改革文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美学视野下,古道"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世界传播美学思想的重要桥梁。丝路瓷器是中国美学思想传播至西方各国的重要载体,海上丝路的发展给丝路瓷器美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在世界各国对中国瓷器的迷恋与仿制过程中,蕴含在中国瓷器中的生活美、艺术美与科学美等美学思想也悄然传播至世界各地。尤其是17—18世纪瓷器美学所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对西方"洛可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丝路瓷器的输出史实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向西方的传播史,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美学的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汲取外国文学营养,取得了巨大的创作成就,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变革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等命题的提出,都是从不同视点对展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思考。在多重方法论提供的新的文学视野中,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富有真知灼见的史识,准确地把握其历史现象的认识要点并作出科学的史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世纪主题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20年代,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意识确立,以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为标志,显现出其奠基意义和开创价值。70年代末,其从一度停滞、沉寂的低谷中爬升,逐渐显示出复归的生气。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渐成显学,到新世纪之初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认同和响应,主题学研究的意义、基本内涵、理论体系、方法和模式基本形成,特别在实际应用上更为自觉、有效。  相似文献   

15.
正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第一卷中,首次将汉代长安至中亚地区的交通路线与以丝绸为代表的东西方贸易品联系起来以后,~((1))"丝绸之路"的概念逐渐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丰富和扩大。~((2))在此情况下,丝绸之路于是又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建诸上的百余年中外多学科丝路研究则涵盖欧亚大陆上的几乎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涉及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人类文明成就,产生了难  相似文献   

16.
美学史视野中的《美学四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开亮 《中州学刊》2007,(1):249-2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在美学原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丰富的内容。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原理的演进,更好地总结其学术经验,对于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在此组织了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代美学概论的书写与学术思想演变的关系,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基本面貌。张法对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总体态势,做了自己的一种概括。章辉、余开亮、曾军分别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部重要的美学原理著作——王朝闻的《美学概论》、李泽厚的《美学四讲》、杨春时的《美学》进行个案研究。希望这些一己之见可以引起学界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的关注,从而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到更好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略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原理著作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法 《中州学刊》2007,(1):243-24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在美学原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丰富的内容。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原理的演进,更好地总结其学术经验,对于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在此组织了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代美学概论的书写与学术思想演变的关系,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基本面貌。张法对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总体态势,做了自己的一种概括。章辉、余开亮、曾军分别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部重要的美学原理著作——王朝闻的《美学概论》、李泽厚的《美学四讲》、杨春时的《美学》进行个案研究。希望这些一己之见可以引起学界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的关注,从而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到更好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章辉 《中州学刊》2007,(1):246-24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在美学原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丰富的内容。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原理的演进,更好地总结其学术经验,对于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在此组织了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代美学概论的书写与学术思想演变的关系,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基本面貌。张法对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总体态势,做了自己的一种概括。章辉、余开亮、曾军分别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部重要的美学原理著作——王朝闻的《美学概论》、李泽厚的《美学四讲》、杨春时的《美学》进行个案研究。希望这些一己之见可以引起学界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的关注,从而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到更好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对"80年代"的记忆常常复活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这种关于"80年代"的叙事既呈现了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世俗化和同一化两个思想层面的矛盾关系.又展示出80年代个体日常生活与社会规范伦理之间的冲突.90年代以来关于"80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所展现的这些意义维度,在80年代小说关于当时时代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尚属缺失状态.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反思1990年代以来"8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的时代错位及其将日常生活欲望化的叙事局限.  相似文献   

20.
孙康宜先生的词学研究专著《词与文类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实际出发,采用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重新审视词学发展历程,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北美文学研究界流行的"文体研究"的新方向。在对柳永词和苏轼词的研究中,孙康宜先生"透过语言分析来探索作品的意义",从措辞、语法、句法、文体出发,通过对零落的词语和段落进行非常谨慎、细致而感性的分析,破解研究对象的内涵,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都给后来的词学研究者以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