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卷书》是印度民间文学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很多故事流传于世界各地。《五卷书》对哈萨克民间故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两者在动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类型、思想主题等方面都很相似或者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叶庆兵 《天府新论》2021,(2):140-149
《楚辞·天问》为屈原根据楚先王宗庙壁画而作,经历了从图像到文本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对《天问》的文本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天问》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于一体,在文本上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这是由于具有宗教作用和训诫意义的宗庙壁画本身含有这些内容,屈原据图而作,自然受其影响。《天问》内容丰富,但在结构上有清楚的层次,从出土汉画像石来看,层次分明亦是壁画的通例,《天问》的结构安排也应与楚宗庙壁画有关。《天问》虽是据图而作,但却不是“述图之作”。屈原在创作《天问》时,一方面客观呈现壁画内容,另一方面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并调动个人的知识储备。这些内容融入《天问》中,使得《天问》据图而作的线性叙事结构被打破,从而造成文本“不次序”。总之,《天问》的文本特征多与其从图像到文本的生成过程有关,其文本所存在的问题也应放到这一过程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3.
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到《野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应将《朝花夕拾》、《野草》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朝花夕拾》里的回忆,始终有一个“他者”的存在,所要创造的儿时的民间世界是与现代评论派“绅士”的世界相抗衡的。而《野草》所展示的,是鲁迅在被整个学界、社会放逐,他也自我放逐时所达到的境界:由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思想秩序、语言秩序的整体性怀疑和拒绝,达到“空“和“无”;由独自对黑暗的承担,而达到更大的“有”与“实”,获得更为丰富、博大而自由的“欣然”而“坦然”的生命体认,同时服从于不计后果,不抱希望的,永远不停地“向前走”的生命的绝对命令。这是可以通向最后十年的鲁迅的。  相似文献   

4.
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作品概念消失,而文本概念则无所不在。这个术语转换的背后隐藏着文学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质疑。在传统观念中,文本是与作品相互关联和对立的观念,文本要走向作品,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然而,在结构主义文论兴起之后,由于研究兴趣和科学客观性的追求,代表价值体系的作品被置于边缘,而原来处于边缘的文本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后结构主义则重新强调文学实践和价值,但是他们把传统的价值观恰好颠覆过来,从作品走向文本,此时的文本不是具体的书写产物,而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意指实践方式,在新的空间分配语义,拒绝任何固定的话语秩序。中国的文论界对西方六七十年代的理论话语进一步研究和反思,梳理文本概念是必须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梳理文本评注入手,理清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脉络,揭示《氓》怨恨负心男子、渴望两情和谐的主题。唤醒婚恋中女性的自我意识是此诗最大的认识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何发甦 《兰州学刊》2009,(1):113-116
学术史上对孔子与《尚书》的关系问题争论了两千余年,至今尚无一致的意见,其焦点即在于孔子是否删次《书》及作《书序》等方面。据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证据以及目录学资料来分析,司马迁和班固的说法均不容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7.
<正> 学习西方,赶超西方,把中国建成欧美或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甲午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望这位清朝“中兴名臣”、洋务领袖把他的改良祖国的主张化为实践,使中国在二十年内“能驾欧洲而上之”.第—次世界大战后又提出为实现祖国富强宏伟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建设蓝图,这就是著名的《实业计划》.本文企望通过对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和《实业计划》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认识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古逸丛书>是清末搜集散佚在日本的古籍而刊刻的一套丛书,对中国近代的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丛书刊刻的源起、底本的搜集、校勘督印等方面论述了杨守敬在刊刻<古逸丛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光地与《音学五书》张民权一《音学五书》,顾炎武著。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经济家、地理学家。一生著述等身,其《日知录》和《音学五书》堪称其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学术成就。“所以...  相似文献   

10.
《文选集注》在校勘《文选》刊本正文及注释方面的价值有目共睹,我们可以从《文选集注》和宋代《文选》刊本的文本关系中找到《文选集注》在我国流传的蛛丝马迹。在以北宋本为首的刊本李善注本系统中,其李善注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刊本李善注本中混有《文选集注》中所存《钞》和陆善经注的内容;同时,刊刻于南宋的《文选》尤袤刻本李善注也有与《文选集注》写本相一致的地方。众多迹象表明,北宋本校理者及南宋时期尤袤刊刻李善注时,应该看到过类似于今天所见《文选集注》残卷的集注本子,并参考吸收了《钞》、陆善经注以及类似于集注本的李善注。这反过来说明,《文选集注》是我国唐代人所编撰,在宋代仍有流传,有些部分被吸收编入李善注。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与现实场域,但马克思绝非是将劳动主体与资本主体进行机械的二元对立,而是经历了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出发,在建立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之后,完成以资本逻辑为统摄来分析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视角转换。通过对劳动、劳动能力与劳动力的区分,劳动力商品成为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理论中介。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主体在资本逻辑的总体分析框架下成为商品、生产商品、消费商品,在创造使用价值与失去交换价值的矛盾中逐渐消解;另一方面,因资本具有普遍趋势与特殊限制的内在矛盾,在资本逻辑的矛盾本质与内在界限中,劳动主体的历史性、生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12.
李冠兰 《学术研究》2020,(7):161-169
《封许之命》在文本结构、句式、用词及其所反映的赏赐制度等方面与一系列西周中晚期的文献有着较多的共通之处,由此可推断其文本应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变化。西周早期,在吕丁受封之初,应有原始的文字记录。西周中期以后,撰者参考册命文书的范式,在周初原始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文本的编撰和内容上的增改。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文本又得到了一定的增补。《封许之命》在西周时期便由许国人整编并保存,成为许国贵族子弟学习的教本,春秋以后流入楚地。《封许之命》文本中的年代特征,提示西周中期以后是一些文书档案向作为典籍的《书》类文献转化的节点,而且显示地方诸侯也进行了文献整编活动。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的流传与编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子》的流传与编定,秦王朝是起了作用的。秦代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又推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这就给人们一种印象;秦朝在学术文化上没有任何建树。我认为,秦朝的学术文化政策,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秦始皇三十四年以前为一个时期;此后至秦亡为另一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除招徕大批方术之士外,秦朝建立之初,就建立了博士制度,设博士七十人(一说为七十余人),这个数目,至西  相似文献   

14.
从"五族共和"到《共同纲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越 《河北学刊》2005,25(3):85-87
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邹文贵 《理论界》2008,(2):128-130
文学视野中,天人相分观念在先秦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神话时代里,天人相分观念主要体现为生存愿望与生命意志的表达;《诗》《书》时代里,天人相分观念主要表现在对族邦领袖与农事劳作的歌唱上;诸子时代里,天人相分观念进入了成熟期,它闪耀着理性的智慧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6.
西北作家雪漠的<西夏咒>这部作品在当下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这部作品颇具内涵,涉及到历史文化思考、生与死的困苦、坚韧与虚无、时间之相对与永恒等等,特别是其独具的宗教情怀,都对当今小说美学范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作品在叙述方面的丰富多变,人物刻划富有张力,处理时空重叠和修辞性的反讽,都显示出这部小说的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比较《老子》简本与帛书本及今本之间存在的一些重大差异 ,指出 :帛书本的形成是后人对简本改造和整理的结果。这一过程约完成于公元前 3世纪上半叶 ,此一时期可以称之为今本《老子》的“滥觞期”。帛书本所代表的传本 ,初步奠定了今本的面貌 ,因此在《老子》文本的流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晓毓 《理论界》2006,(12):184-185
本文以解构主义的视角分析福克纳的作品《八月之光》。这部双线小说通过乔·克里斯默斯的故事,解构了种族主义观念;以莉娜等人的故事,解构了清教主义的道德观念。由于美国的种族主义受到清教神学的支持,所以批判的目标最终指向了加尔文清教主义传统。虽然长期的清教浸染导致作家质疑找到南方出路的可能,但他还是对人类的未来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19.
人之在世生存使世界成为人遭遇的基本实事,对世界的态度及思考不同内在地决定了一种思想文化的特质。汉文化对礼乐世界的张扬凸显了世界的秩序性与和谐性,这种秩序性与和谐性是以不同存在者间的和谐共生呈现出来。人自身的礼乐性活动是开显、通达世界的津梁。正是在对礼乐性世界的认同及对生活实践的礼乐化期待中,儒家构筑了自身在世的栖居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以图解经,是宋人的一大创造。理学家以图解《周易》,以图解五经,杨甲等编撰《六经图》,使后世以图解经盛极一时。后世其书之流传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从昌州石本到信州碑本,一从程森刻本到吴继仕刻本,再到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收书本一种,而碑本则无存。新发现之碑本有拓片12大张,三百余图,与书本比较,无论图与说,皆有不同。兹为述于后,以饷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