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武帝时两次征伐大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武帝好宛马和"欲侯宠姬李氏",都不过是派李广利出兵西域的诱发因素,实现"图制匈奴"和"灭胡"的边疆战略才是此次出征大宛的根本原因.征伐大宛的决策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在匈奴势力西移,汉朝对西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努力均告失败的形势下,进兵西域就成为"图制匈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一、中原与西域的亲缘西域,从最初的发生就是一个宏大概念。它是在中原与草原即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略对峙中出现的"第三方"。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致信给汉文帝,告诉汉朝匈奴已经打败月氏,包括楼兰、乌孙二十六国,而这个功劳是右贤王取得的。右贤王所居之地,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汉朝当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得不屈服于匈奴的压力,对于匈奴人的炫耀,也只  相似文献   

3.
伴随汉匈战争及汉王朝西北拓境,"单于益西北"。为防止匈奴"兼从西国",武帝坚持用兵西域。伐宛之后,武帝不仅在仑头屯田,而且初步建立起"酒泉都尉—使者、校尉屯田—使者"的西域经营体系。征和四年,李广利败降匈奴,臣服车师后的西域经营是否继续,引发争论。武帝下轮台诏,详陈得失,实行了政策转向。昭帝时,霍光仍行西域收缩战略,巩固边塞后屯田伊循,加强对西域门户的控御。宣帝亲政,多"修武帝故事",郑吉屯田渠犁,数争车师,武帝西域战略开始恢复。以日逐王降汉为契机,郑吉以轮台、渠犁为中心立西域都护,并屯田车师,后者至元帝设戊己校尉,经营更趋巩固。西汉后期,汉廷重向西域进取,终使城郭诸国内属。这些背后,体现对武帝战略的继承,包含对轮台诏得失分析的参考。班固将西域经营的成功,视作"昭、宣承业"。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导致西域诸国在天山南北重新分布.塞人南下,乌孙西迁,匈奴则从蒙古高原进驻析罗漫山巴里坤草原、吐鲁番盆地等大月氏故地.公元前108年,吐鲁番盆地的小月氏两部落归降汉朝,从吐鲁番东迁酒泉,从而引发了中亚民族新一轮大迁徙.在汉朝与匈奴对西域争夺战中,姑师人从罗布泊西岸北迁吐鲁番盆地小月氏故地,后来分化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楼兰人则于元凤四年(前77)南下都善河(今车尔臣河)姑师故地,更名“鄯善”.公元前176年,匈奴击败大月氏之时,西域只有二十六国.公元前108年姑师人从罗布泊北迁吐鲁番盆地后,与当地小月氏遗民融合,由一国发展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东汉班固写《汉书》时,西域诸国发展为三十六国,最后增至五十五国.  相似文献   

5.
在汉王朝边地事务的处理中,"北边"因匈奴的强大压力,首先受到重视。成功控制河西之后,汉朝向西域拓展,"西北边"的进取受到空前的重视。另一方面,两汉之际移民南下,江南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向转移。对外交通南洋航道的繁荣,也使得东南外向发展的战略路径受到重视。所谓"东南一尉""西北一候",与"立候隅北""部尉东南"体现了两个战略方向的关系。东汉初年,西域政策有所反复。班超"定远"之后,形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时期的班勇,在其父班超培育下,"习边事,有筹略",永元十三年随安息贡使回到中原,任军司马之职。东汉撤回都护后,匈奴势力重新控制西域。永宁元年班勇参加朝堂会议,面对主张放弃西域的权贵大臣,力挽狂澜,说服了与会者。他后被任命为西域长史,率五百士卒往柳中屯田,经他积极联络,西域诸国多拥护汉朝统辖,永建二年在招降焉耆时,班勇遭诬陷下狱,写下了《西域记》。而此后他所追求的统一局面,终于实现,丝路畅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再现热潮。  相似文献   

7.
<正>付马博士新著《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9~13世纪中亚东部历史研究》2019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840年回鹘西迁后建立的西州回鹘政权以及这一时段的丝绸之路为主要研究对象,除导论部分"西州回鹘史:史料与研究状况"外,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前史:东部天山地区进入回鹘时代;第二章西州回鹘建国史的重构;第三章回鹘不是"突厥"——回鹘文献中的"突厥"与回鹘的族群认同;第四章回鹘时代的北庭、西州与伊州;第五章回鹘时代  相似文献   

8.
《史记》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云:"(七年冬)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复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33页)又《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谓:"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第2069页)是韩匈联军晋阳战败后溃逃地有"离石"、"硰石"二说.  相似文献   

9.
正朱玉麒教授的《瀚海零缣——西域文献研究一集》(后简称《瀚海零缣》)作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第18种,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是作者西域文献研究成果的最新结集,收录论文26篇。朱玉麒教授曾出版过《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他自言《瀚海零缣》是"在围绕着原来的题目而上下求索、左右寻源的补课过程中,逸出于本题之外的一些零散文字的第一次结集"("后记",第586页)。但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近二  相似文献   

10.
古代历史上的河西,原是少数民族杂聚的地方。汉初,匈奴人游牧于此,控制了河西和西域,中断了中西交通,并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汉武帝为了斩断匈奴右臂,曾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并获得了胜利,在这里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汉昭帝时又增设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自是移民屯田,开通西域,不断经营,直至东汉,河西一直是一个安定富庶的地方。即使在王莽篡权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东汉未年,由于马腾、韩遂等军阀混战,使河西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人民死亡流徙,户口大量减耗,以金城郡为例,在东汉繁盛时,领三千八百余户,东汉末,被韩遂等“所见屠剥,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或陷寇乱”,竟至于“户不满五百”了。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河西这块曾经繁荣一时的地方重新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经营范围。史载:“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其剌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由于曹魏政权的重视,河西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在农业上,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旧  相似文献   

11.
<正> 《论语》云:“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又云:“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治长》)此二节似应合并综合考察,因为所说的内容均为孔子“干者七十二君,……一君无所钩用”(《庄子·夭运》)后的牢骚语。虽不必真的就立刻启程,但所言去向必非泛语,则是显然的。九夷,一般释以“东方的夷有九种,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四书白话注解》上册八九页),此说源于汉朝马融。马融释《论语》“九夷”,即云:“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九种夷的名称,则据《后汉书·东夷列传》。《后汉书》在列举九夷之名后,亦言:“故孔子欲居九夷也。”究其实际,此说大可商榷。第一,九夷分布范围极广。古华夏族团视四周的少数部族,均称之为“夷”,并不限于东方各族。如畎夷显即西方的犬戎。《汉书·匈奴列传》:“周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德经》由道论和德论构成,"德"是"道"的显现和作用,"玄之又玄"的"道"要通过"德"才能更具体地理解。"德"的内容是由五个层次形成的结构:最高层的是"玄德",第二个层次的是"上德",第三个层次的是"下德",第四个层次是"上仁",第五个层次是"上义"。至于"上礼",《道德经》则将其排除在"德"之外。人育德的具体要求是"三宝""七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七善"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相似文献   

13.
《史记·五帝本纪》"居西土,曰昧谷"句系承自《尚书》,"昧谷"有异文作"柳谷",就该处异文产生的原因,诸家各种歧议纷出。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柳、昧之异或因"酉(梄)"与"昧"古文字形相近而导致,《尚书》壁中书疑本作"酉(梄)谷",郑解《尚书》作"昧"乃误识字形,今文《尚书》作"柳"是受伏生所传,口授记音,不失其真。司马迁引《书》多采今文,《史记·五帝本纪》"居西土,曰昧谷"以作"柳谷"为宜,"昧谷"盖后人据郑玄对《尚书》的误识所改。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点校本《广志绎》卷一:"登、莱与朝鲜止隔二百里之水,风帆倏忽,烽燧四时,非秋防,非春泛,其难守比诸边为甚."(第12页) 案:文字有误,"泛"当为"汛"."春泛"不辞,《汉语大词典》未收.据其与"秋防"相对,知其为"春汛"之误.缘其致误之由,"泛"、"汛"形近."春汛"义为"春季桃花盛开时所发生的河水暴涨",此时海寇无法登陆上岸掳掠中国山东沿海如登州、莱州等地方.从本书其他文例亦可印证"泛"实为"汛"之讹,如:"总府立登州既祖法不可改,当从倭汛议,以关中防秋例处之."(卷三,第60页)《汉语大词典》收有"春汛",然所举最早例为清黄景仁《送陈理堂学博归江南》诗,偏晚.  相似文献   

15.
以阿拉沟峡谷、天山腹地为切入点,对相关地理空间古代中西交通实际做了梳理、剖析。实际考察、近30多年来已获考古资料、参稽古籍,可判明:自去今4000年前、青铜时代以来,天山峡谷是古代游牧民族东西穿行的重要孔道,在沟通古代文明交流中有过不可低估的贡献。经瓦罕走廊至阿富汗、波斯的交通路线,塔什库尔干河谷之喀拉乞古尔、排衣克西走为必经之要隘。迄今,所在山地仍可见野葱漫布,景观显目。与《汉书·西域传》记述:缘昆仑山北麓西行"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完全切合。汉代华夏子民西走路线的细节,生动呈现眼前,值得珍视。《汉书·西域传》还说,沿天山南麓西行入中亚的路线,也要"过葱岭",不确,这是汉代史家当年的模糊认识,现代著述,往往照引,宜严谨注疏,求臻完善。  相似文献   

16.
1."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中大夫。"(《周书》卷三二《唐瑾传》,第565页)"纳言中大夫",《北史》卷六七、《通志》卷一五八《唐瑾传》作"纳言、内史中大夫"。按:《周书》本传系后人据《北史》所补,此当脱"内史"二字。2."天和中,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周书》卷三二《唐瑾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565页)"天和中",《北史》卷六七《唐瑾传》作"天和初"。按  相似文献   

17.
《王君妻韩氏墓志》(第四册,第14页)此墓志首题"大魏扬列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夫人韩氏之墓志",故应题《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妻韩氏墓志》为是。"安乐王"是北魏宗室,《汇编》将诸王之"王"理解为姓王之"王",故误题为"王君"。  相似文献   

18.
正清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一四下,收闪继迪诗一首,小传云:"继迪字允修,保山人。万历乙酉举人,除囗囗学官。历翰林院孔目,迁吏部司务。有《两岑园》、《秋兴》、《吴越游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09页)按:此段小传存几处问题。其一,"除囗囗学官",具体某地某职未能考知。考明高出《镜山庵集》(明万历刻本)卷七有《送闪允  相似文献   

19.
<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库本")《柴氏四隐集》收有题为《白云庄》的组诗四首,系于柴望名下,这四首诗又见库本赵抃《清献集》。《全宋诗》的编者在整理编辑柴望诗时,"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915页),又因袭四库馆臣之误,致使四首诗分别系于赵抃、柴望名下(《全宋诗》第6册,第4206、4210页;《全宋诗》第64册,第39915 39916页),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综合考察,当以作赵抃诗为是。《白云庄》组诗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柴氏四隐集》卷一《柴望诗词》,组诗为四首七律:"《掬泉  相似文献   

20.
《全清词·顺康卷》第九册第5099页收有赵吉士的《满庭芳》,其序云:"风鸢有作美人形者,曹秋岳先生言此题甚佳,戏拈此调."其词云: 蝶拍初敲,莺梭渐掷,东皋依旧清明.飘飖一纸,翠袖映红裙.便欲凌虚仙去,玲珑骨、飞燕前身.却疑是,桥成乌鹊,窃药向西行.轻盈.风度处,秦筝赵瑟,天外争鸣.似九嶷云断,共诉离情.试看红灯一点,昏黄近、撩乱疏星.归来也,游丝收尽,何处梦行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