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末以来,面对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南交通大学秉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办学传统,以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树立全新育人理念。早在1996年,西南交通大学就以开展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使本科教学工作步入了“五个转变”阶段。即:由狭窄的专业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单纯知识传授向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由以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给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目前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其本科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授基本的社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即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与岗位的基本需求。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顺利进行,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着手,提出了基于培养目标要求和综合课程建设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并分析了加强质量保障系统建设的相关措施,以保证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政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分类管理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92年)、快速推进阶段(1993—2009年)、改革创新阶段(2010年—至今)。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政策有着不同的建设目标。整体看来,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政策呈现出如下特点:分类体系由“刚性分类”向“柔性分类”演进、分类对象由“单一主体”向“系统要素”扩展、分类过程由“给定固化”向“竞争流动”过渡、分类标准由“学科导向”向“人才培养”转变。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存在的不足,加快出台各类高校设置标准、调整资源配置方案、落实高校分类评价等,理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政策的选择重点。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演进和发展路径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崛起的发展历程之中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78-1989)、雏形阶段(1990-2000)和深化阶段(2001-2018)三大主要历史发展时期,涵盖了中国特色高等院校的大学治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和发展道路四大主要方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可以总结为:以循序渐进为演进特征,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张弛有法为演进特征,以"民办教育"为辅助,以建设"一流高校"为主攻;以"治理思想"为方向,以"思想课程"为舵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思想内核,由数量走向质量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由模糊走向清晰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治理战略。回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有利于勾勒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水利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述了21 世纪的水利高等教育,研讨了面向21 世纪水利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形势分析,提出在新的形势下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观,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提出要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教学带头人,注重教学艺术研究和坚持不懈地切实加强教学监控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张謇、黄炎培、许肇南、李仪祉、茅以升、严恺、徐芝纶、刘光文、黄文熙、钱正英等水利教育先贤,既是河海大学的创办者和教育大家,也是中国水利教育历史上的杰出代表。总结水利高等教育先贤的教育思想,将其概括为实业救国、科技兴国的水利教育目的论,爱国爱水、务实重行的水利教育培养目标论,实践精神、技术规范的水利教育核心内容论。这些思想精髓对河海大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水利高等教育的人文底色,助力水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推陈出新,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面对中国水利事业新发展、新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近年来水利高等人才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主要介绍水利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依托创新训练平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以认识论为其哲学基础的,高等教育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宗旨和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由于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关涉到更多利益相关者;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价值诉求,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新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基础逐渐由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寻求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正经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转变,处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科学发展阶段。本文针对现代水利阶段的特点,对现阶段水利院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理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水利的。从而进一步论述限21的水利高等教育,研讨了面向21世纪水平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加入 WTO的新形势 ,论述了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 :(1)以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 )以国外著名大学课程为参照系 ,加强课程综合化建设 ;(3 )立足于国际化视野 ,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围绕“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战略思想,分析了高等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作用。文章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与社会经济的进步密切相关,还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提高人力资源培养教育质量、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教育体系等问题,从而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三钱忧问"实质上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担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回应社会关切和大师"忧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焦点,以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教育家办学"、"学术权力主导"及"唯才见举"的体制机制环境,促进杰出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历了清末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堂的教育组织转型、近代新式学堂向近代大学的教育制度转型,以及近代大学由人才培养向社会服务的教育职能转型。其自觉探索之路在于:高等教育的转型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了高等教育的全面革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大学法学院为例,总结和阐述地方综合性高校法学本科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乃是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多元化追求和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地方综合性高校法学本科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由基础学习阶段和特殊培养平台构成,特殊培养平台包括高素质法律理论人才培养平台、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平台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其特点在于解决了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加强了基础理论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性,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互动性;该培养模式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此外,文章还就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关于“开展需水管理研究,培养需水管理人才”的指示精神,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河海大学成立了“需水管理知识体系与水利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与课题组。课题组由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管理观必然发生相应的嬗变。未来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将从现在的行政管制、指令为主向以综合服务、信息为主转变 ;由重统一管理向重多样化管理嬗变 ;管理性质由重共性向重个性嬗变 ;在管理中要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鼓励竞争 ;建立高等教育的激励机制 ,重视高等教育法制建设 ,重视人才 ,重视科学 ;增强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 ,提高办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经管类专业是目前我国高校较为普及的专业之一。三本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的重大探索与创新。通过研究三本院校中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以宿迁学院为例,提出三本院校构建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为三本院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高等院校是否应该开展人才培养成本管理,说法不一,从高等教育日益呈现的产业特点来看,加强成本管理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加强核算为目的,分析、研究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与学生人数之间的计量关系,为高校加强支出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