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汤用彤、冯友兰、陈寅恪文化思想合论陈俊民上承胡适、梁漱溟“哲学方法”之主旨,继胡梁之后,在中国学术界能“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把西方的哲学方法论正确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真正能从中、西、印“三方面哲学史细...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回观——后现代视野下的梁漱溟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回观——后现代视野下的梁漱溟中西文化观李翔海本世纪20年代初期,梁漱溟在一片西化声浪之中提出了一个以“世界最近将来的文化将要向中国文化复归”为基调的东西文化观。而今,历史已经从世纪之初走向了世纪之交,在中国文化继续完成从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的同...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的妇女与社会[俄]P.P.亚诺夫斯基等早在19世纪俄罗斯就提出了妇女解放问题,当时把这个问题看作是社会真正平等的条件,然而这个观点实际上为后来把“妇女”问题与“社会”问题融为一体,确定俄罗斯的妇女运动具有民主性质这一整体传统奠定了基础。理论界把...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6.
改革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变迁的伟大历史杠杆。从把中国由封建农业社会改造成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意义而言,辛亥革命并不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成功地改造中国封建农业社会的“第一次革命”。此后所建立的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和特征的高度一元化社社会,阻滞了社会的转型,甚至一度走向封建专制主义大泛滥的歧途。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将实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工业,以及能否使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分化与整合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第二次革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并且更加合理地促进社会正常、积极的分化,同时抑制或消除那些纯粹消极的否定性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杨政 《社会》2005,25(6):191-209
时下对传统中国社会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的视野里越来越占据显要的位置。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互相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和延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承继性关系。要对当今中国社会的“自性”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就必须从对中国社会的“原型”研究入手,也就是必须在传统到现代这一线索中寻求认识中国社会特性的理路。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研究,学术界历来有两条认识路径:“大传统”(great tradition)研究注重传统中国社会的“文本传统”(textualtraditions),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本研究;而“小传统”(littletradition…  相似文献   

8.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梁漱溟老先生的这一至理名言,正是中国社会学的主题所在。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学家留下了一定数量的著作。本刊从本期起特辟“中外社会学(家)著作选介”。本文旨在从一个侧面了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著名社会学家陈序经教授的著作不少,但最使后人引起争议的只有一本,就是他那本由商务印书馆(1934年1月)出版的《中国文化的出路》(以下简称《出路》)。《出路》问世至今,岁月已流逝60来个春秋,然而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贯串全书的全盘西化论…  相似文献   

10.
成智荣 《社科纵横》2006,21(2):29-30
“三农”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离开对二元社会结构的变革,仅仅注重于农民的增收措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对农民制度歧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8,(18):F0002-F0002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著提要     
从六十年代初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无权的人加强了把自己组织起来争取改变社会结构的努力。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目的或信念,也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运动——政治的、社会的或宗教的,都有一个相同的基本结构形式和发挥功能的模式。不管什么地方的人们把自己组织起来去改变社会的某个方面,一种非官僚机构式的,但却十分有效的组织结构形式似乎即将出现。我们把这种类型的结构称之为“分割开的多头网络”(Segmented polycephalous Network),简称为SP(I)N。传统的组织图通常包括按等级顺序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疾病流行的问题,而是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社会问题,且是后于某些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因而具有相当鲜明的社会选择倾向。其危害也不仅仅指向个体生命,而是危及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本文分析了艾滋病“问题”在中国的建构过程,指出对此“问题”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学理冲突既影响到有关政策的制定,又反过来建构了艾滋病“问题”的现状。据此,作者提出应从建设社区与社区的文化机制、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化、重新认识与定位青少年等方面入手,把艾滋病“问题”从危机转化为契机,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民本思想有六大突破:把维护天下人的“自私”、“自利”作为为君之“本”;把“在万民之忧乐”作为“公天下”的基本诉求;将民本思想中尊重民意的观念上升到尊重民众权益的思想;认为“以民为本”就是君为民设、君是民仆;君臣都是为天下人服务的,因而是师友关系;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观念。由此可见,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但他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得出的进行社会改造的政治结论,却超越了民本思想,是具有民主启蒙意义的新民本思想。但用近代民主思想来考察,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没有人权观念;没有“主权在民”的观念;虽然看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弊端所在,但并没有真正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正是由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所以它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引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邓郁 《东西南北》2014,(1):59-61
1966年,一个美国人发现了梁漱溟的名字,从此,他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这个正在被批判的中国人。他在梁漱溟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与他促膝深谈,走访梁漱溟建设的村庄,他认为,梁漱溟对于中国的意义被严重低估了。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关系变迁中的非均衡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春光 《社会》2005,25(5):58-77
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与秩序的关系问题。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中国社会是否会出现失序呢?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社会的秩序问题呢?有学者用“断裂”和“失衡”来描述它(孙立平,2003;2004);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紧张”在最近一段时期内难以消除(李强,2004)。“中国总体性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解体,整个社会被切割成无数的片断甚至原子,也可称之为社会碎片化”(孙立平、李强、沈原,2004:61)。还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已经出现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雏形,但是结构并不合理,存在着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陆学艺,2002)。尽管对当前中国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管彦波 《创新》2016,(4):5-12
对于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而言,治水及水利管理的成功与否,实际上是关涉社会管理体系乃至国家体系的大问题。正是在强调水利与国家、社会整合这个层面上,对魏特夫的东方水利社会、冀朝鼎的“水”与“基本经济区”、弗里德曼和巴博德的“水”与“宗族社会”、杜赞奇的“水”与“权利的文化网络”以及“水利共同体”到水利社会与文化的研究等进行一一梳理,全面回溯水—水利共同体—水利社会的诸多理论,对我们深入地了解传统的中国社会无疑具有学术史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0多年来,中国学术向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的,始终把人们的思维定向在社会人生的范畴之内,以政治伦理和道德修养为立身之道,中国传统科技就是在以政治为核心的文化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大大地限制了对自然的认识,削弱了穷究其终极原因的兴趣。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我国数千年学术皆集中于社会,于自然界方面素不措意,此无庸为讳也。”说到底,中国的学问是一种求善的学问。中国固有文化的构成中科学的比重较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体论与伦理学密切结合,认识方法与修养方法密切结合,使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一天人”…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网络中的特殊纽带作用的考察,并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探讨了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党的十四大把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之而来的是社会历史性转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双重跨越.中华大地将发生自古未有的社会结构转换、社会机制转轨、社会利益调整等一系列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会出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西方道德的激烈碰撞与冲突.“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