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湖湘派词人杨恩寿以戏曲家、诗人名于世,在词学领域也有一定建树,其《论词绝句》三十首及《词余丛话》部分内容体现了推尊词体、推崇姜张和浙西词派词风、严审词律等词学主张。杨恩寿有《坦园词录》七卷,学习姜夔张炎词风,词境多为清冷、寂苦、伤感,在用词、修辞上,多选用寂冷色调,词境伤感清苦。杨恩寿词虽为曲家之词、诗人之词,在晚清湖湘词派中,被称为“同光三家词”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词论词是用韵文论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其源自于论词诗,后延伸至词学领域.论词词在清代较盛,尤以晚清民国为最.晚清朱祖谋的<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集中体现了这种词论形式的发展和成熟.考察朱氏的论词词,可以看出其使用了知人论世、寻章摘句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并有所新变,巧妙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他人的论词序跋及诗词化入论词词中,照应了词体文学的独特体式并达到了论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祝东 《殷都学刊》2008,29(4):79-83
清代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论词都崇雅,本文以浙西、常州二词派词学选本中的宋季遗民词为中心,考察了宋季遗民词在清代的接受情况,通过分析,得出其崇雅的词学观各不相同,浙西词派的崇雅观重视词体的艺术形式、修辞特征,常州词派则重词选题立意的风雅、雅正,故而雅中有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词学研究体系追述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海正 《文史哲》2002,(6):22-26
新词学研究体系分为词体、词学本体、词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三大层次 ,包括词之起源、词体构成、声情关系以及词之特征、词与环境关系、词之流变、传播与接受、词论、基本文献、研究方法、词学学者、词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相关学科、词学与自然科学之相关学科、词学与当代文化建设 1 4个门类 ,又下设 47个科目、1 0 0多个子目 ,最终成果是中国词学史、词学研究史等著述。建构这一体系有助于推动词学学科建设和词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稼轩词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元人推崇辛弃疾革新词体、扫荡绮艳词风的意义。明及清初视辛弃疾为变体的代表,稼轩词的雄健词风和情思寄托也受到了清初词人的喜爱,充分肯定了其词史典范地位。浙西词派对辛弃疾多持排斥态度,常州词派将稼轩词推举为最高典范之一。民国旧派词学家对稼轩词的尊崇有所弱化,而新派词学家则用全新的视角和价值观将其推向了极致。历代词学家对稼轩词的解读和批评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词学旨趣。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中,一个字代表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就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这样的字便叫兼词。这类词有些是合音词,读音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有些兼词却不是合音词。兼词在古汉语中并不是独立的一种词类。不论合音词或非合音词,有的放在句子的末尾,有的放在句子的中间,来表明它的意思和作用。古汉语里一般常见的兼词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的词创作和词学研究体现出"学词"与"词学"并存的过渡特征.词作中存在明显的学问化倾向,往往成为记录词学成果的载体;而在词话、词选中,探求学词之法又是最主要的内容;造成了词创作缺乏性情,词学研究过于偏尚技术等种种弊端.随着现代词学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二者逐步疏离并分化,标志着现代词学学科的独立和学科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制、应歌体现了词的接受者对于词体产生和发展的刺激作用和推动作用。应制词首先是从应制诗中蜕变出来的。早期应制词是词体产生的中心环节。早期应制词即席演唱,到太白体方具词体意义,太白体应制词奠定了早期文人词的女性化特征,词本体对其有个漫长的接纳过程,直到白乐天体、温飞卿体才实现对太白体的呼应和回归,标志着早期应制词历史使命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北宋中叶,苏轼提出了“词为诗裔”的词体观念,这一观念具体体现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之中。它旨在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对于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气格,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推尊词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观念及其创作也存在着使词诗化、消解词体艺术独立性的倾向。质言之,这一观念强调词与诗的同一性,而没有充分注意词与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宋人论词,多执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论词》)之见,这种词学观并延及元、明、清诸朝。所谓“词别是一家”,无非视婉约为词之正宗,以区别于“载道”的文与“言志”的诗。婉约词大抵有几项基本的特点:一是词的内容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为主;二是词的风格须温柔敦厚,委婉曲折;二者又与词的协音和律本色密切相关,由此构成婉约派词的基本风貌。历史地看,婉约作为词之正宗,原有它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词家对地域与词派关系的认识 ,经历过相互松散、重词派、尤重乡邦地域性的过程。乾嘉之后 ,那种以编辑乡邦文献传统为目的的地方性词徵体词集 ,方真正渐趋成熟。其中 ,地域词学传统已成为词家评词的有力标准。词学区域观念的日渐强化有着乡土情结的积淀、词学振兴的需要、文献存录意识的增强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清代论词绝句组诗是一种特殊的词论类型.不少论词绝句组诗系统地评论历代词人,包含着对于词史及相关问题的见解,体现了论者的词史观.从词史的角度看,清人的论词绝句有词通史、唐宋词史、当代词史、地方词史、女性词史等不同内容.论词绝句特别注意在词史上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的大词人,如李白、温庭筠、李后主、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张炎、元好问、杨慎、朱彝尊等.清人论词绝句通过对个体词人的评论,对词史发展嬗变的关键环节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对词史演进历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王鹏运在推动词学发展上,除了数量甚众、风格卓异的词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词学思想及其对临桂词派其他词人的影响。他以词体为尊,推重词的比兴寄托,倡导“重”、“拙”、“大”“作词三要”,重词之体格,讲求体格与声律二者并重,推重空灵而厚重的梦窗词,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临桂词派的重要词学理论《蕙风词话》的建构与形成,为临桂词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孙克强 《江淮论坛》2022,(2):174-179
江顺诒编著的《词学集成》是清代后期产生的一部独具特色的词话著作。《词学集成》是一部具有独特分类眼光的辑录类词话,其分类理念具有现代词学的元素;《词学集成》对所引录的词学文献附加按语,可谓批评之批评,亦可认为《词学集成》是第一部词学批评史专著;《词学集成》对词源、词体、词音、词韵、词派、词法、词境、词品等专题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辨析。无论是思想观念、理论批评,还是编排形式、规模系统,《词学集成》均显示出独特的深广度和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辛派词人词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辛弃疾为主帅的辛派词人是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词学流派.辛派词人的词学思想既体现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也散见于他们的词集序跋和有关词话词论中.其思想内涵和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弘扬主体,崇尚词品的词学主体观;二、陈经济之怀,作陶写之具的词体功能观;三、以气为词,刚柔兼济的词体风格论.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体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将词体作为最基本单元的话,则词体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层:词体、种词体、亚范型词体、范型词体。亚范型词体约有六种:花间体、柳永体、东坡体、美成体、稼轩体、白石体。在六大亚范型词体中,只有三种堪称词体范型:柳永体、东坡体和白石体,分别代表了三种词人和三大词性:市井词人、诗人词人和职业词人以及伶工之词、士大夫之词、职业的工艺化词。  相似文献   

17.
彭玉平 《学术研究》2006,(7):139-143
清代词学家多通过编纂词选来彰显自己的词学观念,陈廷焯是其中突出的一位。陈廷焯早年编纂的《云韶集》,本诸《词综》,为浙西词派张目;晚年的《词则》,鼓吹大雅,以成复古之志;拟编的《古今二十九家词选》则穷源竟委,更注重构建正变交替的词史体系。选本的变化体现了陈廷焯词史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其词学观念从信奉浙西词派到尊崇常州词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降,尤其晚清词论,词学批评中开始频频出现书学术语,呈现出书学与词学交融互渗的格局。张德瀛《词征》中提出的内抱、外抱二法,即受书学影响之一例。因这一术语的词学内涵迄无释义,本文试图梳理该概念从书学到词学的脉络,探究其词学内涵,以此从侧面窥测广东词人张德瀛关于清代咏物词创作的态度,兼析张氏《耕烟词》中咏物词创作实践与理念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清代岭南词人与岭外有着不断的词学交流,这对岭南词有积极的影响。首先,词学交流促进了清代岭南词人的成长与岭南词的发展。另外,这种交流有助于清岭南词人与岭南词地位的提升。再者,词学交流还对岭南词风的嬗变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晚清民初词坛为常州词派所笼罩,浙江词人虽有其浙西词派宗风,但亦因时代风气之发展,词学内部之变化,而受到常州词派比较大的影响。在词学门径上,由以师法姜、张为主变成出入诸家之间;在词学风格上,由南返北,风格更为多元;在词学宗旨上,则由浙入常,浙江词人对于常派,或自觉地融入,或依违于浙、常二派之间而实以常派为主,或开径独行,但仍可清楚看出常州词派的印迹。这说明晚清民初词学发展的大势,正是因为这么一批浙江词人参与主流词学建设,常州词派的词学影响更趋广大,常州词派的理论也更趋圆融,也使得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演进加快了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