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乃昌是壮学研究领域的灵魂人物,也是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壮族稻作农业史、华南民族文化史、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文化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为广西民族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推动广西民族工作的发展,为繁荣广西民族研究特别是壮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有鉴于此,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覃乃昌研究员于2006年3月20日到广西民族大学作关于壮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本期主打栏目"南岭壮学"出刊之际,本刊特将此次学术报告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2016年4月12日,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百色市人民政府、广西壮学学会主办,中共田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6年百色市布洛陀文化学术研究座谈会"在田阳县布洛陀文化中心隆重召开.百色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彩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闫国飞,广西壮学会会长、研究员覃彩銮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会上,来自北京、河北、云南、贵州、海南、广西等省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0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壮族麽经的内涵与价值、布洛陀文化与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与布依族文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并就如何加大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2016年4月12日,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百色市人民政府、广西壮学学会主办,中共田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6年百色市布洛陀文化学术研究座谈会"在田阳县布洛陀文化中心隆重召开.百色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彩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闫国飞,广西壮学会会长、研究员覃彩銮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会上,来自北京、河北、云南、贵州、海南、广西等省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0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壮族麽经的内涵与价值、布洛陀文化与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与布依族文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并就如何加大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西中部大瑶山周边地区的榕垌村,是一个以梁氏壮族为主体的小型自然村落.它融合了壮、汉、瑶等多个民族七大支系的外来民族成分,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民族文化整体关系.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形态和各族群社会关系上,表现出诸多微妙复杂的文化心理差异.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推考这种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心理差异的历史成因,并证明以榕垌壮族为典型的广西大瑶山周边地区散居的壮族,很可能源于明代广西西部"俍兵",与当地瑶、汉民族一样,并非土著,他们几乎同期到达,激烈的生存竞争,三百余年来,构成了一个矛盾深远而又互相依凭融合的复杂微妙的多元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的铜鼓铸造曾有过辉煌的成就,灿烂的铜鼓文化从二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但是,由于铜鼓的铸造技术"秘不外传"或"传男不传女".到清代后己经失传.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壮族韦氏兄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反复试验.成功地铸造出形神兼备、音质俱佳且受壮、瑶民族认可的麻江型铜鼓,使得这一失传多年的铜鼓铸造技术得以恢复与弘扬,铜鼓文化也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壮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集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宗教学、生态学等于一体。该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壮学研究中心策划组稿,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壮泰族群发展"这一主题,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壮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关系研究""壮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研  相似文献   

6.
《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已经出版面世。今天 ,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区民委在这里举行首发式 ,我谨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 ,对首发式的隆重举行和明天即将召开的学术座谈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光临首发式的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为编纂《壮学丛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以及关心、支持《壮学丛书》编篡出版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致以诚挚的敬意 !《壮学丛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立项编纂的、系统展示壮族悠久历史及其灿烂文化的文化建设工程 ,具有…  相似文献   

7.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新研究分支的形成,加强了新时期壮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如何推进今后壮学的持续发展,层出不穷的考古学研究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