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机器体系的批判揭示了资本对工人进行肉体规训的生命政治,展现了工人变成机器体系之"人手"的生存样态。以马克思的机器体系批判为切入点,以资本对工人的肉体规训为中介,我们可以描绘出从启蒙时代到后现代资本驯服工人的整个生命政治图景。启蒙时代的思想解放实质上是资本对工人的认知重构,以祛魅的方式确立工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工人变成机器体系的"头脑"。后现代消费社会则是资本对工人的精神物化,以个性解放的名义掩盖全面监护的实质,使工人变成机器体系的"主体"。人变成了人格化的机器,不仅作为生产性的机器创造剩余价值,而且作为消费性的机器促进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从生产活动到消费活动,从物质活动到精神活动,工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处于资本主义机器体系的全面监控之中。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上海造船工业中的包工制度具有很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剥削特色。现将我们调查的材料整理出来,供研究旧中国工人历史和工业管理制度的同志们参考。一解放前的上海造船工业,是旧中国近代工业中产生较早的行业,在旧中国整个造船工业以及机器工业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上海造船工业约有四十三家,工人总数一万六千人左右,约占当时上海全部近代工人总数的5%以上。在解放前的所有船厂中,厂方把全部生产工人,划分成固定工和包工两种不同的生产管理制度。固定工人是以机器工种(包括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早期西欧工人风起云涌大规模捣毁机器的斗争,专门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并深刻地分析了斗争的根源。这是西欧早期工人运动的一个特点。恩格斯也指出:“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产业革命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对使用机器的时候”。这种情况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具体表现怎样?当然是值得研究的。据记载,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广东省南海县发生了手工工人捣毁缫丝工厂机器的大暴动。暴动的手工工人聚众二、三千人,先是捣毁了学堂乡的裕厚昌,继而准备捣毁简村的继昌隆,并发誓要把县内十一家缫丝厂的厂房全部焚毁、机器砸烂,方肯罢休。这场暴动,引起了双方大规模的流血武斗,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县内所有机器缫丝厂,对当时南海县机器缫丝工业的生产和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经济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廖兴兴 《理论界》2023,(12):15-22
在既往的研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机器思想被认为是前后一致的。然而,对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存在一个转变,即马克思在《大纲》中基于生产逻辑批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同时,承认机器的积极作用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美好展望,而在《资本论》中则立足资本逻辑抨击机器的应用对工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放弃了对机器应用抱有的美好设想。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更加理性和切合实际地对待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而且体现了其机器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对马克思机器思想转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马克思机器思想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完善科技治理与增进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最终根源在于私有制,市场机制将由私有制所带来的初始不平等进一步放大,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使机器排挤工人,是工人贫困的直接导火索。针对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解决工人贫困的方法应该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市场经济,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对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有一个发展,重新认识私有制、市场经济、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是中一烟厂工人哲学小组的组长,我们开始学哲学已经两个多月了。现在我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学哲学的方法,收获和体会。我们这个工人哲学小组,是今年六月下旬成立的。有组员14人,其中生产技术工人占70%,职能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是建立在现代技术设备和社会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的。小生产方式下,独立的劳动者控制了整个劳动过程;资本主义时期,产品是由工人共同劳动完成的。机器大生产中,科学技术大规模地进入直接生产过程,劳动者之间就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一部分劳动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从事越来越简单的操作,操纵机器从事生产商品(这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另一部分劳动者则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艺改进、产品开发等脑力劳动。前者主要是着眼于在生产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生产能力;后者则着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革命时代,科学不仅具有传统的综合、描述、说明、总结等职能,而且还出现了新的职能,即参与社会生产,为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开辟道路,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生产职能。生产职能已成为现代科学的主要的、显著的职能。一、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学的生产职能作用在不断增强首先,现代财富的创造,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特别是步入机器生产时代以来,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日益显著,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①邓小平同志更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②因为“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马克思把技术变革放在了首要位置。其实,这不过是马克思对机器问题进行长期考察的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的探索主要聚焦于机器的社会影响,即工人的被解雇以及工作环境的普遍恶化等问题。此外他也研究了机器与经济的关系。在马克思的后期研究中,他还涉及机器的历史发展并对科技设备的运行产生了兴趣,而且他还把农业纳入技术考察的视线之内。马克思实现了对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之重要性的详细分析,并强调了革命的影响、机械工程的关键作用以及建立一个“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之于劳动力解放的重要意义。当然他偶尔也会提及技术变革的破坏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符号崇拜是后现代文化生产的逻辑起点,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作为新生产力的征象是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延伸,通过广告、象征等诱惑逻辑形塑大众,使大众沦为受资本支配和奴役的消费力。这种消费力通过普遍调节、普遍强制,最终展现出一幅资本权力驯服政治主体的图景。消费社会使人异化,导致工人异化为服务资本的消费性机器,工人在经济上受到了资本的盘剥和压榨,在精神上被资本的权力机制驯化为一种扭曲的畸形样态,最终导致工人政治主体性的彻底丧失。  相似文献   

11.
一安庆市庆丰砖瓦厂,座落在安庆市北郊,离城有十多华里,是个半机械化的工厂。这个厂的整个生产过程,除了制作砖瓦土坯是用机器操作外,装窑,出窑以及送运原料,成品等全靠手工操作。按照設备条件和生产任务的要求,需要四百多个劳动力;但实有固定工人一百九十八人,尚缺二百多个劳动力。用什么办法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呢?依照老规矩当然是增加固定工人。但是他們考虑到增加固定工人,就要增加編制,增大开資,加重国家負担,这不合算。同时因为砖瓦生产是有季节性的,一年只有三至十月这七、八个月的时間正式生产,其余四个月因天寒地冻,不能进行生产,只需少数工人进行維修和其它准备工作;如果全用固定  相似文献   

12.
机器作为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产物,本应成为改善和提升人生存状况的重要媒介,但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却使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被剥夺。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利用机器谋取剩余价值,虽然客观上推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工人阶级彻底沦为机器的附庸,社会的生命根源受到严重威胁,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从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工人阶级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丧失,机器的普遍应用更是降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从"人"向"工人"转化的可能性,加重了劳动过程剥削的现实性,但同时也加快了工人阶级革命意识觉醒的必然性,为促进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实现人的解放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财富只是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财富作为商品是按照所耗费的劳动比例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创造财富同时就是创造价值,两者不能分开,因而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但在一个进行协作的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分子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是从事了生产劳动,尽管单独看一个工人的具体劳动不一定如此.因此,从事社会化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生产劳动.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是生产进行的条件,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不创造使用价值.认为生产资料会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自马克思逝世以来,人类已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一个世纪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由两大革命引起:一是科学技术革命;一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由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科学技术革命不仅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带来了生产的社会化、自动化,而且在生产方式方面引起了一场极为深刻的管理革命。由于物质生产日益自动化,生产劳动已分为两大职能:一种职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直接从事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操纵机器、生产工具的职能;一种是以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15.
生产领域中发生的资本的生产性是一种颠倒性的假象,这种假象不仅来自作为资本具有的劳动资料的“自我增殖”,而且更深地来自它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吸收和占有者。在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劳动分工条件下和机器化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劳动工艺结合关系和看管机器之间的结合力量,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运用。这些看起来与劳动者个体无关的社会劳动的一般形式都变成了资本关系支配下的生产力,这使资本仿佛具有了离开工人劳动的某种神秘的生产性。生产性劳动,是一种特设关系场境,它是指劳动成为资本增殖且再生产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质性。  相似文献   

16.
周建波 《文史哲》2002,(1):135-141
作为中国最早的建立机器工业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期间我国企业界在现代工人的来源、工资标准的制定以及劳工管理方面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突出“效率”色彩,如按照产业结构的不同而雇佣不同技术素质的工人,按照劳动效率高低的不同以确定不同工资的标准。二是突出“情感”因素的作用,尽量利用传统文化中某些有利于提高当时企业劳动效率的因素,如利用同乡因素招募和管理工人等。尽管用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些探索显得幼稚,但它毕竟是近代中国人在机器工业建立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直到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当时工厂中普遍存在的罢工和“磨洋工”现象,缓和劳资关系,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此,必须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着手:第一,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78级同学蒋祖钢来稿说,机器不能创造价值,但能带来价值。机器带来的价值就叫“遗传价值”。作者认为,任何新的知识里都包含着前人的劳动,越是新的知识所含的劳动量也就越大,因此转化成价值的能力也就越大。发现和传播科学原理的劳动,可以称之为间接遗传劳动。直接遗传劳动和工人直接劳动结合,制造出机器。机器带来了体现遗传劳动的遗传价值。这就是说,不变资本可以带来价值,但带来的是遗传价值。遗传价值具有悠久的历史。蒸汽机的发明,使遗传价值的产生方式发生了革命。遗传价值产生的方式的第二次革命是伴随着电气化、计算机而带来的生产自动化。高级机器人的产生开始了第三次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机器大生产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比小生产者的知识广博些,要求人能掌握机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职业教育正是一种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社会待业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某种层次的知识技能教育,它是把人力资源转化智力资源的重要桥梁,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部。  相似文献   

20.
加强工人教育,是发挥工会的教育职能,提高职工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工人教育,就是针对工人的现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文化和技术学习,从而提高工人队伍的全面素质.本文就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如何开展工人教育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