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经济学是从 2 0世纪 5 0年代开始发展的 ,经 6 0~ 70年代的不断拓展和丰富 ,在西方国家 8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中 ,他与其他众多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研究涉及到技术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政策科学、公共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 ,其中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是关系到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几个重点学科 ,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显得格外密切。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实质是建立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如何认识全球人地系统的过程和现状,揭示当今人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观点出发,客观地重建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状况及其历史演进序列,进而科学地阐释这一关系的变迁过程与规律恰恰是历史地理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的高性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凝土的发展历史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史的缩影 ,混凝土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当今环保、节能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 ,传统混凝土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宁波大学商学院钟昌标博士撰写的《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一书,在实证分析的框架内,运用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比较分析、回归分析、企业空间决策模型等技术手段,对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在方法上颇具新意. 全书共分为理论篇、实证篇和战略篇三部分。理论篇概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一般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对大国与小国发展模式的差异研究薄弱,对对外贸易与国内区际贸易的关系关注不…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的发展历史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史的缩影,混凝土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当今环保、节能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传统混凝土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土地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提出土地资源的类型、结构和丰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功能。用什么样的理论指导高校科研服务经济建设,是当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发展经济学、科技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区域均衡发展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查阅文献、走访座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高校科研功能的发挥,借鉴国内外高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分析地方高校科研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逻辑"的角度阐释了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为理论基础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论的提出及其内涵,人地关系的历史分析及其学说的考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类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传统物理场进行类比、借鉴 ,将场论引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 ,提出了“发展场”的概念 ,建立了基于时间和地理空间的发展场的数学模型 ,探究了单源和多源发展场的性质 ,对发展流的传布和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做出了解释 ,为高发展地区和低发展地区的政府决策提供了政策建议。本文希望对区域发展场内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理论上的解释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当今人类前所未有的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然而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能源危机等,使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加剧.面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各种困境与危机,趋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在历史已经进入21世紀的时候,我们对可持续发展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一番阐述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和布局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角度,论证我国历史上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战略和非均衡战略的得与失,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区域发展的观念、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路,即实行新的区域经济战略布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及组建都市圈、明确经济中心、打造经济区等。  相似文献   

12.
主流经济学在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形式与演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主流经济学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科学,它激励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挥霍与耗竭.由于这种理论的盲目实践造成了许多地区的资源枯竭、环境失衡.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分析,主流经济学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产生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是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人类没有把自然环境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对人口系统的支撑之上的,关键是要保持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维持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的持续支撑。基于此,该文采用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建立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科技制度子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并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安全对策:人口安全的公平建设;人口安全的文化建设;人口安全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网络经济环境下对区域经济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经济的兴起为传统区域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也引发了新的问题。这里以网络经济为研究背景 ,对区域经济学的三个热点问题 :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划分、区域管理权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别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怎样从定量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价和衡量,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或被广泛接受的方法。通过研究,从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和确定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也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及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制度变迁与我国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型区域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的逐渐衰退,会出现包括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多、经济全面萎缩、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历史条件,确立了不同的区域发展理念,其演变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区域均衡发展、梯度推移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其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党在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理念息息相关。本文着重探讨了党的区域发展理念演变对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力求对其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以期为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区域金融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流引导实物流运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货币和金融市场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研究区域金融,创立区域金融学,日益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从金融活动的区域化开始,讨论了区域金融的涵义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认为区域金融学研究金融活动的区域分布、协调及其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分析了区域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最后讨论了区域金融学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进步,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以及政府决策者面前。如何在满足当代人发展要求的同时,也给后代留下继续发展的环境和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所必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鉴于此,本刊拟开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栏目,为此特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为《北大光华区域可持续发展丛书》所作的序,作为新栏目的开篇导论。我们殷切地希望有志于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界同仁踊跃为本刊赐稿,共同来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一新栏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耦合”概念为基础,认为区域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耦合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上述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可以通过区域人地系统调控来实现。本文进一步指出,在区域人地系统中,区域经济子系统处于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焦点,因而是系统调控的重点。本文讨论了区域经济子系统与区域资源子系统、区域环境子系统之间耦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