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唐诗《观棋》历来有两种版本,分别对应不同的作者——温庭筠与段成式.传统看法认为,《观棋》为段成式所作,和温庭筠无关.根据作者创作情况及文本文化内涵考证,《观棋》实由温庭筠原创,后经段成式修改.“黄羊”“成都”等改字,体现出古典文献和围棋艺术相融合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甘肃师大中文系编《汉语成语词典》116页“寸步不离”条云:“语出宋·杨万里《诚斋杂记》卷上。”修订本《辞源》三册1999页“狐穴诗人”条云:“唐乔子旷能诗,喜用僻事,时人称为狐穴诗人。见元·周达观《诚斋杂记》卷九。”按:宋·杨万里与元·周达观并无此作,更不知何处飞来“卷九”之说!前书只见“诚斋”别号,便不管此“诚斋”究是哪“诚斋”,硬指为杨  相似文献   

3.
《帝京景物略》是记述明代北京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和民情风俗等方面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言简意赅,成书有据,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作者为刘侗、于奕正和周损三人。  相似文献   

4.
5.
《诗经》鱼类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关龙 《学习与探索》2002,27(4):131-136
~~《诗经》鱼类考@孙关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00037~~  相似文献   

6.
<正>《尹平墓志》出土于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槐西村南的一座北魏墓葬中[1]。墓志对北魏、萧梁之间的两起军事斗争着墨颇多,可补史书之不足,纠史书之错讹。志文中之“徐道”为史书记载之徐道角,又名徐玄明,此人极有可能是天师道信徒,此志文对研究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在沿海区域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广 《学术交流》2022,(5):166-178
《新水浒传》是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基于《水浒传》日译本创作的现代小说,它开日本《水浒传》改写之先河,在《水浒传》日本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新水浒传》所据日译本即底本,至今不明。这导致相关研究缺乏可靠的文本支撑。从《新水浒传》文本的外部、内部可考,其底本为120回《水浒传》译本。各译本所据《水浒传》版本为:幸田露伴《国译水浒全书》的底本为《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全书》,佐藤春夫《新译水浒传》的底本是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上述两个译本是全译本,文本信息最为全面,是《新水浒传》文本生成的支撑性资料。  相似文献   

8.
9.
这里所说的《三国志》书名,包括两个方面,即:陈寿所著《魏》、《蜀》、《吴》三书的总称及它们的单称。关于陈寿所著《魏》、《蜀》、《吴》三书单称,见于古典文献,或谓《魏书》、《蜀书》、《吴书》;或谓《魏志》、《蜀志》、《吴志》;或谓《魏国志》、《蜀国志》、《吴国志》。凡此三种。关于这三书之总称,盖也有三种:或称《三国志》;或称《国志》;或称《三志》。我以为,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一部享誉中外古今的史学名著,素为研究者所重视,然于其书名称谓之演变,又历来存有歧说,故不能不一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又称《待访录》、《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夷留书》又称《留书》、《南雷黄子留书》。对这两种著作,前人多不了解其中关系,对其书名、卷数、刊刻情况等问题也存在种种误解。关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年代,黄宗羲于癸卯年(康熙二年)所写题辞作了明确交代。他说:“前年壬寅复,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于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据此,可知该书初成于康熙元年壬寅夏,完成于康熙二年癸卯冬,即公元一六六二至一六六三年。《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卷数问题,是和《明夷留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两书的关系,各家著录情况不一。黄宗羲本人著作只提及《待访录》之书名(见《破邪论自序》和《思旧  相似文献   

11.
《歧路灯》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知 《学术交流》2004,(1):156-160
《歧路灯》自成书至今有许多版本,从最初的抄本、石印本,到排印本,再到铅印本,反映了不同时期《歧路灯》的受众群体和流传的变化。《歧路灯》的抄本主要出现在乾隆至民国初年,有乾隆庚子抄本、晚清抄本甲、旧抄本甲、旧抄本乙、安定筱斋抄本、晚清抄本丙和荥泽陈云路家藏抄本、晚清抄本乙、冯本等;石印本则出现在民国13年,只有洛阳清义堂本一种;排印本出现在民国年间,有1927年的朴社本和1937年上海明善堂本两种;铅印本则很多,从1980年至今至少有14种,以中州古籍出版社版本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朝鲜古代文史学家柳得恭所撰《渤海考》曾在渤海史研究的某些方面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文章中的某些观点似有偏颇,值得商榷。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地评价历史过程乃是渤海史研究中的首要准则。为此,本文首先扼要地介绍柳得恭其人,并在此基础上对他所撰辑的《渤海考》作以分析,以期同仁赐教。柳得恭,字惠风、惠甫,号冷斋、冷庵,堂号古芸斋(堂)。1749年,生于朝鲜儒州(文化),是时为我国清朝乾隆十四年,朝鲜李朝英祖二十五年。其父(王运),进士及第,使柳得恭自幼就有良好的家学濡染,人称其“博学工诗,娴子掌故”①,或“好古,工文词”②,终于也进士及第。柳得恭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北学派大师朴趾源,他的实学思想主张,对柳得恭影响很深,使其也成为实学派重要人物。因此柳得恭被誉为“东国文风”,“汉文新派四大家”之一,他是李朝后期北学派的主要代表者。柳得恭具有较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也是实学家们的共同特点。著有《冷斋集》、《盎叶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9,(9):107-112
司马相如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往学者研究司马相如多集中在讨论其人其赋,忽略了其于诗歌方面的创作。本文从《郊祀歌》入手,通过对传世文献的搜集考证,分析司马相如作品与《郊祀歌》的一致之处,进而论证司马相如是《郊祀歌》的作者之一,表明其不仅是汉代的赋家,亦是诗家。《郊祀歌》是先秦礼乐制度于汉时继承和创新的表现,司马相如《郊祀歌》对汉诗体裁的开拓以及对后世"郊庙歌辞"诗歌类型的构建,体现出司马相如的诗体创作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中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丁亚政 《浙江学刊》2000,(2):153-155
岳飞《与赵忠简书》是岳飞研究中学界经常引用的一条史料。本文对杭州岳庙内《与赵忠简书》碑的流传状况、写作背景、写作时间等作了比较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5.
现存<诗经>文本中,保存着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这就是比体诗.然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样式,它在诗经学史上被误解、埋没了两千余年.事实上,现存<诗经>中保存有比体诗40余首.在题材类型上,这类诗歌主要表达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哲理,包括人事哲理、家事哲理和国事哲理.在艺术特色上,这种体裁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比喻型句子以干细胞的功能被复制扩展在整个诗篇的章节之中;(2)四言诗句加三个段落的核心篇章结构与内容重章复叠、联缀成诗的表达方式交相辉映;(3)普遍使用了婉转暗示的修辞格;(4)使用了丰富多彩的比喻形态,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的《绘图千家诗注释》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再版的《千家诗》,其中所收南宋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的全文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注释说:“半亩方塘,言其小也。”“‘谓’设为答词。”“‘源头’水有本源而长流不竭也。”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家塾藏板《注释千家诗》中收集的朱熹《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本书的注释说:“半亩  相似文献   

17.
禅宗在中国内地一家独秀,几乎成为汉地全部佛教的代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禅宗依然盛行天下,而菩提达摩又被奉为禅宗的初祖,所以,有关达摩问题的研究始终意义不减。刘学智先生的《菩提达摩来华年代考》①(一下简称“刘文”)对菩提达摩来华年代继续进行探究,把一个古老的话题再次推向当今学术的前沿,值得引起人们关注。一、继续探讨达摩入华年代问题的意义从研究的对象来讲,刘文探讨的是菩提达摩来华的年代问题。而关于达摩入华年代问题却属于一个学人尽知、僧界均晓、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老话题。所以,单从选题来看,刘…  相似文献   

18.
前篇一、辨识脂评作者的必要性脂砚斋评者是《红楼梦》创作计划的参与者和最早的评论者。一般来说,文学评论应该晚于文艺作品的创作或至少晚于文艺作品的问世,但《红楼梦》的脂砚斋评,却不仅与作品的第一个手抄本同时问世,而且还在曹雪芹定稿之前即已开始进行了。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文艺批评史上,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脂砚斋评从它一开始流传,就受到了《红楼梦》的研究者和欣赏者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因为它是《红楼梦》的第一个评论者,而且还因为这个评论者和小说的作者同是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目睹者和所描写生活的经历者,同时,批评者还參与了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由于受英语世界的影响,国内学界认为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是英文版《理性之蚀》之德译本+霍克海默的战后文集,或者说,它就是霍克海默的战后文集'。实际上,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就是英文版《理性之蚀》之德译本;而英文版《工具理性批判》与德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没有任何关系,它不过是霍克海默战后演讲录音,即1949—1969年笔记之选集。换言之,英文版《工具理性批判》是一部伪《工具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杰出的古典文学作品《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就带着许多难解之谜。特别是在成书过程和作者问题上,争论尤多,成为近年来金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吸取有关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书中的大量内证,考定《金瓶梅》最早的评点者和改定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李渔。《金瓶梅》在流传过程中,主要有过四个版本系统,即早期的抄本、词话本、崇祯本(评像本)、第一奇书本。抄本今已佚。现存最早的刻本是词话本,即万历丁巳年(1617)东吴弄珠客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本世纪三十年代在山西介休发现。属于该系统的还有日本慈眼堂藏本和德山毛利氏栖息堂藏本两种。崇祯本即《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或称为说散本、明代小说本、评像本、天崇本等。现存该系统的刻本据知有十四部之多。学界一般公认为该本系据词话本及参照其它抄本修改、加评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