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学者研究,“刘三姐”真正的名字应为“刘三妹”,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相关文献记载不绝如缕,壮族民间口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从易学的视角来看,其中一些传说与中国文化的易学象数思维颇有渊源,显示了“天人同易”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瑶族妇女心灵手巧。盛行于瑶族民间的精美的挑花刺绣,便是她们聪明智慧的结晶。瑶族的挑花刺绣工艺,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有着2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那时瑶族先民的“衣裳斑烂”,而后的史籍文献也说,瑶族人民是“衣斑烂布”和“斑衣  相似文献   

3.
民居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活动的场所 ,与广大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民间色彩。本文结合考古学资料、民俗学资料、史籍记载对我国北方曾普遍存在的一种奇特民居现象—“房顶开门”进行了广泛探讨。旨在说明 :屋顶形式是各族建筑的主要特征 ,应引起民俗学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提起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的农业不能不联想到他们在西北时农业发展的状况,因为嫩江流域柯尔克孜族是18世纪从西北迁移过来的。柯尔克孜族起源于叶尼赛河上游,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史籍中有着不同的民族名称,先后有“鬲昆”、“坚昆”、“隔昆”,“纥骨氏”、“契骨”;“黠戛斯”;“吉利吉斯”。唐朝以后,在中外史籍中才有较为详尽的史料记载,这可能与唐朝的强盛、中西联系的加强有关。尽管如此,诸多史籍对柯尔克孜族农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历史传说中,有四位美女,王昭君就是这四大美人之一。四位美人都因她们的美丽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而王昭君与其他三位又有不同。她是个美丽的女子,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女子。我为什么写王昭君呢?这是敬爱的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记得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一个下午,在政协礼堂,总理和我们一起谈话,内蒙的一位领导同志向周总理反映,在内蒙地区,在钢  相似文献   

6.
朝鲜《李朝实录》中关于“明珠之子往战大鼻鞑子”的记载以及关于“大鼻鞑子”与“鱼皮鞑子”关系的记载,是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在邻族史籍中的反映。 有些人推测:所谓“大鼻鞑子”,只能指俄国人,或专指清初侵入我国东北的沙俄哥萨克人。我们认为: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未必是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7.
壮族对于土的崇拜及其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泥土造人”;考古资料中的陶祖、象征男根的石铲;民间习俗中的男女青年“打泥仗”、“春祭犁圈”、祭田公地母、立土地庙祭土地公以及“人牲祭田”等仪式,都是壮族土崇拜的反映,其目的是祈求农业丰产,人丁繁衍。  相似文献   

8.
古老的黄河上游,壮丽的积石山麓,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这里,聚居着5万6千多勤劳智慧的撒拉族人民。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地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撒拉族,古称“撒拉回回”,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中对撒拉族的称谓多达十几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撒拉族。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  相似文献   

9.
对族称从语言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史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知识进行相互考证,相互补充,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史籍中出现的北方民族族称肃慎、挹娄和女真等来源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三个族称是具有同源联系,但已有不同发展变化的同源词.这些族称在词源上来源于“箭”,最初表示“猎民”,同史籍中所记载的“北夷”的称呼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关于止贡赞普父子的事迹藏文史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总的看,这些记载的基本情节较为相似。但详加比较和甄别则可发现这些史籍记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耐人寻味的是,透过这种差异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藏文史籍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传承系统。为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此对藏文史料的演变与传承系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根据傣族文献的记载认为,傣族在公元前5世纪时曾建立过一个地跨云南西部和缅甸的“达光王国”,并把“达光王国”写进了有关傣族历史的论著之中。本文作者根据其掌握的资料对“达光王国”进行了考证后指出,傣族文献中有关“达光王国”的记载,实际上是流传到傣族地区并被“傣化”后写进了傣族文献的一些缅甸史籍中关于缅甸历史上的“太公王国”的传说故事,不足为信。  相似文献   

12.
“金牌制”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牌制”是明朝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重要制度,也是明朝中央羁縻少数民族、安定西北边地的重要措施。由于史籍记载互异,讨论研究明代茶马贸易者或避而不论,或将错就错。本文拟对“金牌制”推行的时间、“金牌制”的内容及颁发的面数,“金牌制”的性质作一粗略考究。  相似文献   

13.
地处陕西黄陵县桥山被誉为“中华圣城”的“黄帝古城”实际上只是民间传说中的“黄帝黄城”的“中宫”。近日,潜心研究轩辕黄帝暨炎黄文化的李延军,依据古“龟书图”在桥山周围八个方位,先后发现八座仰韶文化古城遗址。这八座古城遗址分别是桥山西北方向的韩原遗址、西...  相似文献   

14.
一、草木纪年的自然历法 蒙古族的纪年最早是从自然历法的草木纪年开始。但是有些记载认为:“蒙古初无历法”或“国初(成吉思汗时期)未有历”,不承认有草木纪年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实际上史籍中记载了早期的自然历法的草木纪年,例如:“蒙兀……不知岁月,以草青一度为一岁”,“不云几岁,而云几草”,“人问其庚甲若干,则例指而数几草青。”这些资料  相似文献   

15.
评乾隆两度平定金川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清政府两度征剿大、小金川之役概述清代乾隆年间,曾两度调动大军,征剿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土司。这就是民间至今所传称的:“乾隆皇帝打金川”和史籍所载“乾隆初定金川”和“乾隆再定金川”,统称“乾隆平定金川之役”,先后共两次。  相似文献   

16.
藏文史籍《红史》中不仅记载了蒙古黄金家族的人名、家谱,还附有部分汗王生卒年代和在位年代,以及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年代。虽然有的记载难免出现偏差,但作为14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史籍,其相关内容也为研究蒙古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明确了藏文史籍中记载蒙古的史料在蒙古史研究中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世纪,一个让祖先惊奇的梦普米族一百年回顾文/尹善龙这是一个多次迁徙、历尽艰难险阻与坎坷崎岖、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民族。据史料记载:普米族古代自称“拍米”、“普米”、“乒米”、“舂米”,汉文史籍依其自称而写作“木”或“白狼木”,至晋代以他称而...  相似文献   

18.
侗族名称考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很早以前,他们的先民就劳动、生息、繁殖在今天的黔、桂、湘三省(区)接边的山区。 根据史籍记载,隋唐时期,在这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始设“羁縻州郡”。宋沿唐制,并以“峒”为“羁縻州郡”辖地的行政单位的称谓,时人习惯称这些地方为“溪峒”,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元朝对西藏的管辖问题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史籍记载断章取义,鼓吹“忽必烈在接受八思巴的第二次灌顶时,向八思巴奉献了三个却喀(       ),当时蒙古与萨迪派只是结为‘施主与福田’的关系”,无端制造分裂舆论,否认元朝对西藏的主权。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已做了一些澄清和反驳,阐明了真实的历史。但这一说法影响颇深,改变这一看法也得有个过程。本文拟对这两种说法从源头上加以考证和分析,以供参考。一、关于“奉献三个却喀”的考证与分析(一)关于“奉献三个却喀”说法的由来这一说法见于多部藏文史籍,其中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一带,至今尚生活着许多清代厄鲁特蒙古族的后裔,他们的先祖即是斡亦刺。在我国史籍上,早就有关于他们活动的记载。元蒙时期,称之为“斡亦刺”、“外刺”、“外刺歹”,明代称“瓦刺”,清代称为“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这些名称,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斡亦刺”一语的音转或异译。国外学者又往往称之为“卡尔梅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