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在坚持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的基础上,将法律看成是一项目的性互动的事业.而这一事业的内在道德则贯穿于此事业形成与发展的始终.以此为核心,富勒新自然法思想的具体内容分别体现在法律事业所构成的基本环节、其从事者的角色道德,以及此事业要达到成功的目的导向和动态过程等四大方面.这种以事业观为导向的新自然法思想,扩展了自然法学讨论的范围,较之于古典自然法思想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尤为突出的是富勒以官民之间的互惠、预期、承诺与合作等互动过程来把握法律的本质,其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方法和内客丰富了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其作用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道德意识,可以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富勒以法律事业观为核心的新自然法思想,无论是对于法律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法学理论及法律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法哲学的发展史上,自然法历经了古代自然法、古典自然法以及现代自然法的复兴等几个历史阶段.自然法的每次变迁,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其中,它对于民法的影响尤为重要.自然法中的正义观、平等观、自由观、伦理观等在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时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原则、民法的制度设计及其演变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这种影响仍然在继续.  相似文献   

3.
周二勇 《社科纵横》2004,19(3):97-98
自然法是西方法哲学范畴中的重要部分 ,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渐次从自然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它的存在是基于人们对于理想的法律的追求因而具有颠覆性的特征 ;是以“理性”为内核的 ,但这种理性的基础是法学家的理性 ;自然法坚持道德与法律的不可分割 ,宣扬“公平”、“正义”等价值 ,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 ,其发展呈现从个体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时期自然法思想的历史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罗马时期自然法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的自然法思想发展,基本上是处于对古希腊时期(包括希腊化时期)所确立的自然法传统的认识与了解这一阶段;中期通过西塞罗的努力,自然法的古典形态——自然主义自然法发展到了其顶峰,并深刻地影响古罗马的政治、法律思想及其实践;而在晚期,自然法的自然主义色彩不断淡化,为后来中世纪自然法的神学转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方自然法思想的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法思想在西方社会的流变经历了一个从初生到繁荣、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自然法思想是西方法学观的根基。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自然法思想虽然比较粗糙且有神学倾向,但是为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元素:理性、规律、超实在性、普遍性等。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实际上较之以前没有进步。近代的自然法思想较为完整,除了将自然法世俗化并承继以往的基本元素之外,还增加了抽象性概念以及对基本框架的研究。现代的自然法思想维持了自然法的外部特征,丰富了自然法体系的具体框架;但同时偷换了自然法的内涵使其为某种特定的需要服务,自然法不再被归结为理性或规律,而被世俗化为道德或价值。  相似文献   

6.
杜仕菊 《浙江学刊》2006,(4):137-140
自然法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通过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思考,发现万物遵循普遍的规律,由此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并发现了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对立与统一,说明了人定法是由自然法所派生。希腊化时期,斯多葛派进一步发展了自然法思想,并确立了它的普遍有效性;最后经过罗马时期西塞罗和罗马法学家的阐述,使其转化成了实在的法律原则。其中所包含的基本观点对后世人权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休谟问题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世界观的"裂变",事实与价值、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等一系列两分的概念框架成为新世界现的核心,由此,以一元论为基础的传统自然法对法律正当性的解释受到重大挑战.休谟问题的意义不在于把"是"与"应当"、事实与价值等一系列关系作了"问题化处理",而是经过它的冲击,自然法观念趋于"精细化"了.法之正当性的解释基础由作为客体的"自然"转向作为主体的人之道德.切断了与存在论的联系,作为人类社会建制的法律的正当性能否真正确立,仍然是未决问题."新目的论"为价值的来源作了清晰的说明,也为作为规范的法律的正当性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力图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重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学说.在这一理论视野中,霍耐特试图重新为法律奠定一个道德的基础,把法律视为承认运动的环节之一,从而超出了近代以来的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基础是什么,这需要从其历史基础、社会关系基础以及道德与宗教基础三个维度来考察。实证主义法学派是把法律视为政治工具,自然法理论则把法律视为道德工具。而历史法学派则把法律看做群体记忆的表示,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特质。实证主义法学理论与自然主义法学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最近几十年中开始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然而,自然法学者与实证主义最终在对法律规则的解释上还是分离的。实证主义与法律自然主义之间的争论所缺失的是对法律历史维度规范性意义的认识,这种冲突可以在历史具体情形中得以解决。历史在其动态意义上与政治和道德、意志和理性一起成为法律的基础。必须援引历史才能对法律产生一种适当的理解。将历史法学加入到流行的政治法学派和道德法学派中去,以一种新千年的眼光来看待处在危机中的西方法律传统,以及西方法律传统与其他法律传统的融合。上述三大学派的融合,即或许可称做整体性法学。  相似文献   

10.
财产权、共和政体与国家--西塞罗政治哲学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乐理 《浙江学刊》2005,4(4):57-63
西塞罗根据公元前3至2世纪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形成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是一个法人团体及其保护私有财产的非伦理目的;共和政体反映了各种政治势力的财产分配均势,实质是贵族制;自然法与人为法形成一个法律体系,主张法律的稳定性与公正性.这些思想影响了近现代西方的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1.
彼得拉任斯基心理法学说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其主要内容包括 :法学方法论 ,法的概念及其分类 ,法和国家 ,法与正义、道德 ,法的功能与发展等。虽然彼氏关于法是具有命令和归属性的法律冲动的定义不可能揭示法的本质 ,但他的学说却可能成为后人在法学研究中建功立业的起  相似文献   

12.
法制现代化的目标与实现途径是法制现代化的核心 ,民法现代化是法制现代化的基础。民法现代化的目标在于民法的法典化和民法文化的平民化。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不是单一的 ,它必须是法文化继承、吸纳和创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w, welfare polic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at role legal frameworks might play in achieving welfare polic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goals. It traces how law has developed as a core component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some of the false expectations placed upon it. It then draws on findings from a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review of law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to propose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how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corporates legal perspectives, and proposes ways in which legal framework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vehicles for accountable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 ,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 ,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 ;而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 ,是指当代各国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它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违反道德而失信于人 ,可能会遭受舆论的谴责和良心的诘问。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并非同一范畴 ,研究分析诚信问题的时候不可简单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道德诚信的基础不断被削弱。对诚信的期望已不能再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而应该提升到法律层面去构想。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诚信的再教化 ,而是建立、健全一套市场经济法律规则 ,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 ,并进而建立起人们对法律诚信乃至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法律国际化这一趋势进一步增强了。但法律国际化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现象 ,它是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根据法律国际化的推动力量的不同 ,可将法律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分成三个时期———战争时期、意识形态时期和经济时期 ,并且从中可归纳出法律国际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些发展特点 ,即法律国际化的成本越来越低 ,法律国际化的范围或目标越来越明确 ,法律国际化的意识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6.
加强立法,对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有序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不尽完善,特别是刑事法律比较弱化,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违法发放采矿许可证、矿主肆意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官商勾结和监察失职等行为难究其责,使私开滥采、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矿难频发等矿产资源刑事违法犯罪问题突出,严重危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因此,从增设罪名、加重刑罚和创新量刑制度等方面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刑法保护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 ,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 ,注意修身和勤政 ,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为政以德” ,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 ,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 ,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者洋溢的“民本”思想和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 ,但要区分民本和民主的界限 ,警惕过分推崇道德 ,导致道德化法律的危险。法治包含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层含义。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价值层面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Doron I, Karpel M, Or‐Chen K. Social workers' attitudes to the law: an Israeli perspective
Int J Soc Welfare 2010: 19: 95–103 © 2009 The Author(s), Journal compilation © 2009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an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eneral shift towards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lawyers and social workers, both professionally and ideologically.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general attitudes of social workers toward the law. The hypothesis was that, due to the recent legal and professional changes in Israel, social workers would expres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law.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 closed questionnaire containing 25 statements regarding the law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work was used. The research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202 social workers from Haifa and the Northern region of Israe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indeed a tendency to closer ideological and professional proximity between social work and the law in Israel. However, especially regarding courts and the litigation process, their attitudes in response to the statements were relatively less favourable.  相似文献   

19.
"诚信",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道德原则,产生于远古的祭祀活动,发展于春秋的会盟活动。它以等级政治道德要求为核心,包括人神之信、君臣之信和君民之信,而这些内容为等级结构和法律所制约。从性质上说,"诚信"是中国传统公法文化中的重要观念;而作为普遍道德意义上的诚信和基于商品契约的诚信,并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独立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试论法律合法冲突的制度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的冲突可以分为违法冲突与合法冲突两类。法律的合法冲突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而引发 :一是立法权限不明确 ,导致法律规范之间的合理冲突 ;二是立法授权不明确 ,由此引发“政出多门” ;三是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存在 ,使得相关立法依据条款界限不清 ;四是立法的连续过程 ,即法律的废、改、立引起相关规定难以及时配套。因而 ,如何通过相应的制度配置来消除法律之间的合法冲突 ,成为保障法制统一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