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世明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3):103-106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是我国真正意义上女性写作的先驱和开创者.萧红崛起于中西文学艺术交融荟萃的时节,她所直接感受到的是"五四"以来近现代文学的新气息,适应文学艺术发展的需要,她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的叙事模式,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百花园里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不仅在于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才气的女作家,正当有为的年华而夭折,也不仅在于她的爱情生活屡遭跌宕,她的不幸,在于她虽然对人生有理想,并且对黑暗势力作过坚决的斗争,却由于感情上的一再受伤,由于她的感  相似文献   

3.
萧红,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女作家,曾以其风格独具的小说作品独步于中国现代文坛。除了小说散文,萧红还创作了为数不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将萧红的诗歌纳入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与冰心、湖畔诗派及林徽因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萧红诗歌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它们是萧红基于切身体验与挚诚的生命感受之上的心的诗、心的歌,是她自身性格、情感、经历的忠实记录,自然流露,具有洗尽铅华的自然本色之美。  相似文献   

4.
萧红论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著名青年女作家,她已故半个世纪了,至今仍然成为很多传闻轶事的风流人物,很多人感兴趣的女性作家,以及不少传记、影视文学作家笔底下的人物和文学研究者的研究对象.这对不少人来说,都是一个谜.解开这个“谜”,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萧红及其作品的理解,而且有利于青年作家在文学事业上的成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萧红先后与三位男性结合,历经两次分娩的痛苦,情感经历十分复杂。这使她得以深刻地体验人生百味,揭示出现代人生尤其是中国女性悲惨的生存状况。同时,萧红的情感经历对她的文学创作的极大影响也证明,中国现代女作家思想解放还带有时代的局限,她们可以勇敢地冲出家长包办婚姻的樊篱,却走不出对男性归属期待的情感怪圈。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的一位女作家,萧红与其他女作家一样,热切关注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命运,着力探索妇女自由解放的道路。从早期的《王阿嫂之死》到最后一篇小说词、城三月》,萧红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以女性为主角,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萧红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表现也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的。一萧红,一位幸运的作家,一个不幸的女性。创作生涯的一帆风顺和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反差强烈地结合在她身上。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使人迷们,令人叹息。然而,有一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妇女的不幸处境和痛苦,她…  相似文献   

7.
胡慧明 《云梦学刊》2002,23(3):71-72
萧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颗极具魅力的新星。其作品以一种鲜明的“萧红的写法”为特色 ,深受鲁讯先生的赏识 ,也确立了萧红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萧红的写法”今天仍然给我们一种艺术创作上启迪和熏染。  相似文献   

8.
(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是位知名的作家。早在二、三十年代,她已负有盛名,当时对她的评论已很多。比如,黄英在《现代中国女作家》(1930年)中称她为“新文艺运动中的一位最初的、最有力的、最典型的女性的诗人、作者。”沈从文在《十年来的中国文坛》中说:“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为无人不知的名字了。”梁实秋则称她为“现今知名的唯一的女作家”(《创造周报·繁星与春水》)。虽然大家公认她为名作家,但对她的作品,看法有分  相似文献   

9.
人们普遍感到萧红的作品有一种不可代替的“萧红味”,这正说明萧红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又主要通过语言特色表现出来。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忧郁,各呈异彩,各有千秋。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别具一格,表现为稚拙、诙谐、明快、潇洒。本文以萧红为中心,将她与冰心、庐隐、丁玲这三位著名现代女作家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在作品中观照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萧红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在婚恋中怵目惊心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彻底消解了爱情的甜蜜,颠覆了情爱的愉悦,甚至否定了女性生命创造的内心喜悦及生育创造行为本身的伟大、神圣,这种极其另类的书写与萧红自身的情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台湾文坛上,女作家郭良蕙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多产作家。她原籍山东钜野县,1926年生于河南开封,早年曾旧读于四川大学外文系。1950年去台湾,1952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连翩而出,六七十年代为其创作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台湾文坛享有“最美丽的女作家”之名,至今仍笔耕不辍。她的作品数量很多,仅长篇小说而言,就多达80余部。  相似文献   

12.
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作家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题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这既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础,也与当时的生活现状及审美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也因此,萧红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观察、描写男性,同时以现代女性的心灵去感受男性的,因而她笔下的男性形象与男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很不相同,与古代女诗人、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也不相同.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常见、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乡土农村的愚夫.另一类是处于城市文明中的市民知识分子.萧红对以上两类人物的群像式的刻画,不仅表现了对下层人民悲剧命运的深切悲悯,而且反映了她作为一名敏锐深刻的现代知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嘲讽以及对男性英雄神话的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14.
於可训 《江汉论坛》2003,(12):58-61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也是在革命队伍中遭受磨难最多的女作家.这位个性独特、才华出众的女作家的创作,从她初涉文坛的20年代到她复出后的80年代,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她经历了从早期的以表现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为主,到逐渐转向以反映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为主的创作发展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便是她从1946年开始创作,后来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丁玲作为一个作家,也是丁玲的人生道路的辉煌的顶点.这部作品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新收获,是毛泽东的"延座讲话"以后中国新文学再度发生历史性转换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开端与起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陈玉雯 《理论界》2012,(5):100-102
萧红一生及其创作呈现一种"依附性",从左翼、抗战文学到新时期各种话语宰割了她的整体创作。这样一位年轻女作家的作品却具有超强生命力,她的"依附性"正好印证了她生命和书写的"不依附性"及独特性。回归文本阅读,我们发现一个以文学慰藉生命归属失落,在回忆与怀乡、大自然与民间生之力量的书写中,企图寻找主体尊严与生命依归的本然的萧红。  相似文献   

16.
冯沅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人物。她和陆侃如先生喜结伉俪,学术相携,合著《中国诗史》是文坛的佳话,也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既是我国学林仰重的女学者,桃李满天下的女教授,又是一位蜚声20世纪20年代文坛的女作家,建国后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顶梁柱。纵观冯先生的一生,其在中国诗歌史的编写和戏剧史的编写上均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上具有开拓之举,冯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学史学大师,她的贡献是不可低估和磨灭的。  相似文献   

17.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活跃在二、三十年代 ,曾与冰心、丁玲齐名 ,是“新闺秀派”的代表人物 ,近年来学界对她的研究成果不断。本文试从影响研究的角度 ,论证契诃夫对她成名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 192 5年是凌叔华小说创作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年。 1月 10日《现代评论》发表了她的成名作《酒后》 ;周作人与鲁迅分别在《京报副刊》和《语丝》上著文评论此文 ;著名喜剧作家丁西林将《酒后》改编为同名独幕剧。① 一时间模仿者甚众 ,以至形成了名噪一时的“酒后派”。② 良好的开端催发了凌叔华旺盛的创作热情 ,仅此一年她就…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F0004-F0004
本书以充足的史料详尽描述了鲁迅生前与十余位中国现代知名女作家的交往事迹,包括许广平、冰心、丁玲、陈学昭、凌叔华、冯沅君、苏雪林、谢冰莹、白薇、杨之华、草明、萧红等。该书立足于鲁迅日记、书信,以及女作家们的相关回忆。还原了半个多世纪前鲁迅与女作家们交往的全过程,再现了女作家们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水平、政治立场而产生的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鲁迅印象”,凸显了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卓越的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崔向敏 《兰州学刊》2010,(6):182-18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文章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早期乡土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这种散文化结构给萧红小说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女作家中,丁玲可说是女性意识非常强烈的一位。她自觉地把抒写女性形象当作创作的第一要事。她从不忘摹画时代风云,但常常将它推至背景,而女性的情感、命运,女性的生存方式,女性的话语表达才始终是她最为关心的。在这方面,也许只有萧红与之相似,不同的是,萧红的笔凄美而忧伤,以女性的同情目光审视着呼兰河沿岸象牛马一样生活的女同胞们;而前期的丁玲(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则刚劲而执着的关注着妇女解放这一迟迟未得到解决的社会话题。时至今日,在梦珂(《梦珂》)、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阿英(《庆云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