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写了许多关于政治人物的评论,他对袁世凯的剖析准确辛辣,他承认袁世凯是时代强人,但也认为袁世凯的旧思想不适合民国的新社会。他大胆断言,袁世凯如不改变。有可能成为亡国罪魁。  相似文献   

2.
郜娜琳 《现代妇女》2013,(12):281-281,280
袁世凯与安阳有着怎样的情结呢?袁世凯是我们在中国近代史学习q-非常熟悉而又很特殊的一个历史人物。在袁世凯的政治生涯中,安阳是极其重要的一站。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另找靠山 甲午战争爆发前,袁世凯在朝鲜做知事无可为,随后便托辞返回国内。回津之后,李鸿章以袁世凯人才可用,委派他办理前敌营务,但袁世凯并不想从事后勤工作,因而在工作之余又背着李鸿章在京中托人找关系,另谋出路。  相似文献   

4.
题记:前总统袁世凯逝世前不久,写下了下面这篇论述中国教育改革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在两名美国女记者的建议下写作而成。她们向袁世凯提出了11个问题,袁世凯回答了其中的10个,剩下的一个问题因为无法完全理解而没有回答。从文中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已经将美国教育体制作为范例,并且准备为工人阶级提供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外书摘》2009,(6):68-71
张振武这个人,国版教科书及正史中,往往一笔带过。最多是讲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翻脸,磨刀霍霍,杀掉首义功臣之一的张振武。 真实的历史中,袁世凯甫当“大总统”,不仅没大开杀戒,还对党人极尽网罗之能事,待孙中山如上宾,为各位辛亥元勋皆设荣位,极尽“杯酒释兵权”之厚道能事。张振武之死,实由黎元洪而起,怪不得袁世凯。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袁世凯1909年初到1911年底被贬洹上村少有触及。依据目前发现的相关书信、报道、回忆等档案资料可知,洹上村3年是袁氏一生中最重要的3年,也是袁最彷徨、最苦闷、最矛盾的三年。他表面在洹上村隐居,实则积蓄力量,如猛虎在山,待机而动。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和袁世凯曾经一起共过事,作为长辈,张之洞非常欣赏袁世凯的才能,曾向朝廷举荐过他。当时,张之洞已是晚清督抚之首,有权有势有名望,袁世凯对他崇拜有加,也曾举荐他做军机大臣。两人惺惺相惜,好得像亲兄弟,很有英雄相见恨晚的味道,然而,几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却摧毁了他们辛苦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  相似文献   

8.
劫后重逢 1914年春天,徐致靖和康有为劫后余生,终于在杭州重逢,此时离戊戌年已近16个年头。两人目光一对,康即自称小侄,抢先几步,跪倒在地。徐也跪下,两人抱头痛哭。康说杭州当道朱瑞是袁世凯的人,怕隔墙有耳,建议笔谈。  相似文献   

9.
徐义 《老人世界》2010,(1):34-35
久闻直隶总督署大名,特去保定作了一次探访。 在清代,总督和巡抚同属封疆大吏,但总督的地位要高于巡抚。直隶省是京畿腹地,拱卫着京城——北京,所以直隶总督的地位尤显重要,一般都由皇帝的亲信重臣担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而直隶总督署则更是在雍正皇帝亲自过问下修建起来的,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相似文献   

10.
朱寿庆 《城市》2011,(7):39-41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原动力。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沿岸聚集了古文化街、冯国璋故居、袁世凯故居、饮冰室和利顺德大饭店等历史文化遗存,对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海河上游段的建设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海河综合开发向中下游继续延伸,古老的海河正焕发新的活力。新加坡河滨水区域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海河的进一步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香平 《老人世界》2014,(11):18-18
毛泽东:“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嗜书如命,以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均系不读历史之故”。他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  相似文献   

12.
民国五年六月六日(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暴死北京。但导致他患上尿毒症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近来,由于赵泰来先生无私捐赠祖上丰富文物的行动,人们对其外祖父唐绍仪感兴趣起来。唐绍仪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1863年出生于当时的广东省中山县(今珠海市)。1874年,他11岁官费留学美国。1881年(光绪七年),18岁回国后被派往朝鲜办理税务。后历任外交部右侍郎、署邮传部尚书、铁路总公司督办、奉天巡抚等职。辛亥革命时,代表袁世凯参加南北议和。  相似文献   

14.
宋教仁的被杀,是在辛亥议和谈判结束之后,因这起震惊国人的大事件,好不容易议和谈好的一切,也从此改变。这一改变其实也成为民国政局和社会格局的改变。1913年3月20日“宋案”发生的那天晚上,宋教仁正坐在上海火车站沪宁线候车室里,他马上要乘火车先去南京,然后转乘津浦线北上,去北京见袁世凯。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戊戌变法110周年。除了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历史上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戊戌第七君子”徐致靖。 徐致靖与整个百日维新有着很深的关系,他先后上折子保举过6个人,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以及袁世凯。他获罪的主要罪名就是举荐了康有为等五人,乃至差一点就成了刀下鬼。徐致靖在七人中官品最高。逮捕时也名列榜首,为什么却独逃此难?  相似文献   

16.
张謇作为立宪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在辛亥革命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由最初的维护君主立宪发展到拥护民主共和,最后又倒向袁世凯。通过张謇我们可以分析出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由于立宪派的协助,辛亥革命得以成功;也由于立宪派的背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相似文献   

17.
笑汀 《老年人》2008,(8):42-43
人杰地灵的衡山,孕育了一位奇特的湖湘女儿——唐群英。她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一身侠骨,亲身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伟大战斗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她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柳亚子、傅熊湘、宁调元、秋瑾等风流人物深相契合,风雨同舟,并在谋求中国妇女解放的时代洪流中弄潮冲浪,突显巾帼英姿,因而被康克清誉为“一代女魂”。读她大气磅礴的生命篇章,顿觉青史为之生色。  相似文献   

18.
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今河北河问市)诗经村人,1859年生。1917年7月任代理大总统,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1919年12月28日病逝于北京帽儿胡同冯宅,终年60岁。12月31日,总统徐世昌决定在冯的故里为其建造茔地,南政府负责监督施工,其建筑规格参照袁世凯墓修建。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普遍认为,袁世凯一直将关内外铁路余利作为北洋军军费的主要来源,文章通过对史料进行研究,指出该观点不实。  相似文献   

20.
《中外书摘》2014,(12):34-35
1905年,张之洞和袁世凯等人奏请清廷废除科举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在半个世纪以后,这个被他们埋葬的科举,居然会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的名义,部分地还魂了。至少,两者在形式上很相似,都是由统一的机构出题并且组织考试,而且将学校考试和官员准入考试结合,凡是考上大学的,就意味着有了准官员的身份,毕业就是“国家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