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着重从转型社会这一角度来探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新型关系,并在政治国家至上的前提下,利用国家力量实现市民社会的良性转型和主体力量的转换。本文认为,国家至上,政治国家优于市民社会,即新国家主义的发展。国家要干预市民社会,要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的发展,利用国家强制力来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型,并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这是中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新型关系的主体力量.特。县转趔社会后.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余华 《浙江学刊》2007,2(5):132-135
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与国家关系角度来看,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在于构建互动平衡的社会与国家关系。以此为视角,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进行历史检讨的结果表明:对我国进行政治文明建设,急需构建一个相互控制和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结构。人权体系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国家体系的不可分割性,从人权保障原则出发的改革将是整个国家体系的创新。以此为基点,一个相互控制和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结构必将产生,也势必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宏强 《学术交流》2006,3(7):36-39
法律的生命源于社会,而社会处于时刻变迁之中,法律惟有随之发展,才能发挥自身的应然功用,然要使社会内在需求的“法律”现实化,须依赖于国家这一中介。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性左右着法律发展的境况,就此,主要体现在国家与社会间的张力决定法律发展的成效、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状态决定法律发展的模式、国家与社会的内在关系的特殊性决定法律发展的多元化等方面。要使本国的法律和谐、健康、经济、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走向现代化中的国家与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关系到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自主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必须加以正确认识并妥善予以处理。首先,要弄清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起源问题,充分认识国家自主性对于满足社会需要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其次,要在实际中分析政府(国家的具体化)与社会之间的应然关系和实然关系,尤其要了解我国目前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选择一种既从现实出发又有努力方向的解决办法。第三,目前我们应该朝三个方向努力:一是增强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作用;二是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政事”分开;三是为发展社会自主力量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培植与政府权力相反的自下而上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军,2008)。  相似文献   

7.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军,2008)。  相似文献   

8.
任平 《阅江学刊》2010,(3):13-19
根据建立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物质利益关系的不同,社会分为同质性社会、异质性社会和差异性社会三种类型。差异性社会理论是关于我们国家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的理论,是规范我们国家未来长治久安、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性理论。差异性社会基础上的正义是差异的正义,把握差异的正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差异是必然的,差异的来源必须合理合法,差异本身具有结构性的标准、限高,差异本身是历史的发展。贯彻差异的正义要把握两点:一要所有差异性的人群有没有或能不能建立根本的、长远的、全局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关键的问题;二要平衡各个差异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近代上海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立了一套与中国古代城市完全不同的城市市政建设和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它在构筑近代城市物质形态的同时,也造就和培养了近代的市民意识。这种市民意识,就是为了适应近代城市生活而发展出来的一套关于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权力与义务。上海市民意识的萌发是上海社会走向近代化的巨大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全面成长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不是一党领导的国家中政党与非政府组织的简单关系,而是转型国家不同社会建构体系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国共产党是组织化社会的社会建构体系的核心,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组织化的社会建构体系的主体力量。所以,非政府组织的全面成长对中国共产党具有内在的挑战性。基于不同的社会建构体系,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但要保障其领导地位,就必须在不同的社会建构体系中协调好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此,中国共产党力图通过全面推进中国的社会建设来重新定位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功能,以实现政党主导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玉萍 《社会工作》2012,(10):88-90
山西省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省会城市建立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孵化器。通过对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研究,了解孵化器的建立、项目的选择、入壳孵化、过程监督等方面的经验并对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其他的孵化器提供借鉴。太原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社会组织的孵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严振书  邵沁妍 《创新》2010,4(2):113-115
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速度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社区发展将呈现渐次推进的梯度格局,政府将由直接参与、推动转向为引导、协助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能力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社区居民将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与服务方式将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社区服务将进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健  任剑 《学术交流》2001,(1):86-89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对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但却出现了就社区谈社区,甚至把社区文化和群众文化相混淆的状况,因此,必须从社区文化的四个主要功能,即它的社会价值调适、整合功能,社会文化继承、积累和融和功能,丰富人们社会生活功能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功能方面进行廓清.这些功能不仅推动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带来社区秩序的安定,最终又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促进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关键是政府的作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建和群众的参与,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建构一个以社会组织为基层主体、以居民自治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形态。作为一个相对于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后发进程,我国的社会建设既面临着传统资源匮乏和现代社会多重压力的困扰,又具备了在借鉴西方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实现超越的可能。通过实现从管理社会到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我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事业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和道德价值基础两个方面发现自身的发展逻辑,规划符合这一逻辑要求的发展路径,以最终落实于超越利益共同体层面的价值共同体的建构,来推动我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Over the last 40 years, Aboriginal Community Based Organisations have played a distinctive role in society in relation to urban Aboriginal peoples and their rights to self‐determin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e Australian city of Newcastle. They have proven essential to advocacy, the mainten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Aboriginal social infrastructure (community organisations, facilities, services, and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Autonomy has been empowering for local Aboriginal people. Major reforms to the delivery of government social services, particularly government enablement of a new social service market based 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principles, threaten this success. This interpretive, qualitative case study illustrat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service market enablement. It draws on 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ocial service market enablement on urban Aboriginal Community Based Organisations in Newcastle, showing the antagon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ervice market enablement and Aboriginal community enablement and development. It ends with a discussion of how Aborigin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his city could be re‐enabled in light of the Prime Minister's arguments in his 2017 Annual Parliamentary Closing the Gap speech providing particular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policy discussions about moving from transactional government to enablement in Indigenous affairs.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变迁和社区建设的发展,治理理论和协同思想逐渐被运用到社区领域。社区协同治理的思路可以概括为社区公共事务社会化,其本质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调整与治理结构的转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社区模型更注重治理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多元化目标的有效凝聚与整合,实现各种力量整体功能的优化和重组,从而实现社会整合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回顾我国学校社会资本作用和生成途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学校社会资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社区教育是高职院校生成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汲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二是通过成立社区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构建社会关系网络;三是通过开展社区教育研究,赢取社会信任;四是通过政府赋予的社...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社会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慈善理念。近代以来,传统慈善理念逐渐消解,而现代慈善理念还未建立。"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地缘优势和社区精英使社区成为培育现代慈善理念的良好载体。在现代慈善理念的指导下,个人和社区自治组织将是推动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的主体。由于个人和社区自治组织不是强势力量,在推进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区工作专家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孙飞宇  储卉娟  张闫龙 《社会》2016,36(1):151-185
兼具社会改造理想与实践的社会组织,会在其具体的社会行动中与既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产生何种碰撞,其结果如何,是理解公益组织社会行动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生产社会”的议题出发,通过对一个社会公益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扶贫实践的研究发现,一个具有明确理念与行动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严格制度建设与纪律要求的公益组织,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遭遇到与其目标相反的种种困境。生产社会的目标可能会在组织实践中落空,而该组织甚至会逐渐成为地方社会得以再生产的空间。由此,本文试图回应公益社会实践研究中的重要观点,即实践走向“生产社会”,并希望引发对行动实践效果的反思与关注。  相似文献   

20.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