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鲁迅的写作有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慰藉朋友,以及清理自己的难以忘怀的旧梦。《呐喊·自序》中说:“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中叶,《聊斋志异》便已传入日本。江户时代的读本作者都贺庭钟和森岛中良将其中的数篇翻案为发生在日本历史上的故事。翻案在袭用《聊斋志异》洞穿人情的独特艺术趣味的同时,力图让故事靠拢町人与武士社会的主流意识,植入其时日本读者的文化记忆之中,其对原作的操控折射出翻案者对《聊斋志异》艺术的初步理解。在江户时代这一特定语境下,翻案在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中,发挥了入境前驱、培养读者欣赏能力和积累翻译经验的效用。  相似文献   

3.
<正> 南朝的诗坛日趋于缩小,时至梁、陈,便几乎成了宫廷的一统天下。当时大多数诗人都聚集于宫廷,余下的个别游宦诗人,只仿佛是诗坛的游兵散勇,并不足以自成局面。于是,宫廷诗歌便独擅诗坛,盛行一时。梁简文帝为太子时,东宫出现了所谓“宫体”,而“宫体所传,且变朝野”。梁、陈因此也就成了宫廷文学的时代。然而,在这个局面形成之前,来自市井的流行歌曲曾一度风靡诗坛。它们绮艳的歌词、柔曼的演唱和丝竹乐哀宛动人的伴奏,使所有的诗人都为之倾倒。不论是寒士、贵族,还是皇帝,一时都成了热情的观众和热心的仿效者。如宋随王诞和大臣臧质便曾分别依照城市中少男少女的行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写吝啬者大多家道殷实、社会地位不高,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的特点,命运结局一般都没有好结果,暗示出作者的思想导向和褒贬情感倾向。这一表现具有佛经和经传故事来源,佛教讲究布施,多做善事以积来生之德,对拥有资财却不愿布施的,表示谴责;这一观念也强化了民间鄙视、嘲讽吝啬鬼的风气,古代笑话很多直接受佛经浸染,讥讽施舍不慷慨。蒲松龄之所以会对吝啬鬼形象产生兴趣,认同佛经嘲讽、惩罚悭吝者态度,可能与文学传统、成书背景及蒲松龄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论《醒世姻缘传》以及它和《金瓶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继《三国》《水浒》之后,《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殿军,个人创作的兴起在它之后。它以现实社会中的市井人物即平民百姓作为小说的主角,则又有别于以前以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神魔鬼怪、才子佳人为主角的长篇说部而开我国古代写实小说的风气之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它列为人情小说的开创者。人情小说可以说就是现代小说,它的前面不必附加任何形容词。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将近二百年的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上,除了以上两者外,再没有第三者在思想和艺术上足以和《醒世姻缘传》相提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士历来有“游”的传统。或作逍遣之游,或为入世之游;或游于学,或游于艺;或浮游浪游漫游,或宦游周游巡游。“游”是飘移而暂无归依之时间空间过程,也总有和一时一地的古之驿站或今之酒店相关的羁旅之所出现。“驿站”于中国历史不无人文意蕴,近代亦然。若是论...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平庸性的回应——"新世纪文学"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颐武 《河北学刊》2006,26(4):116-121
当前的“新世纪文学”从两个方面对中国“新文学”实现了超越,一是对文学直接投射“现实”的可能性的反思,并导致了对于文学复杂性的再认识;一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性,致使一种日常生活的特色开始呈现出来。这两种文学走向都是对当下历史境遇的投射和反映。但这种反映也凸现了一种持续的困扰和焦虑,即如何面时日常生活本身的平庸性问题。这种时日常生活平庸性的感受,正是当前境遇下文学的典型表征。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及“新少年写作”等文学现象中,显示了这种日常生活的平庸性所带来的新困扰,而对这种平庸性的焦虑与不安仍然是新语境下文学写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9.
20世纪以来,日本作家、艺术家从各方面对《聊斋志异》元素加以挖掘利用,也借用《聊斋志异》的声誉扩大作品影响。田中贡太郎、太宰治等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充实与丰富艺术想象;战后女作家仓桥由美子等借用《聊斋志异》幻象描绘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冠以志异之名的日本小说与原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趣味上越来越远,多数作品以异人、异类、异境来将当下社会的人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世界观相对化,以此分散与消解现实中的苦恼,获得片刻挣脱现实枷锁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以它奇诡靡丽的文采、曲折灵幻的情节及渊雅精深的意蕴,风靡天下,迄今近三百年,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奇峰。但《聊斋》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它的写作原则是什么,有怎样的特殊体制,历来众说纷纭,始终未能弄清楚。近年来文学研究者又将它划人“短篇小说集”之列,并就其写作方法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抑或二者之结合进行了多番的争论,但也似未能得出很能说服人的见解。笔者研读《聊斋》有年,认为《聊斋》就其性质而论,不是现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众多版本中,除现存半部手稿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铸雪斋抄本(简称铸本)和青柯亭刻本(简称青本)。比较三者远近亲疏关系,洵为聊斋版本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聊斋研究界多认为铸本更接近手稿,笔者则以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如手稿者即指现存这半部手稿,那么,情况恰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相反,与现存手稿关系更密切的当是青本,而非铸本。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明治大正时代,<聊斋志异>告别了被翻案为日本故事的幕后传播阶段,逐渐亮相于近代文坛.得益于报业和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它的影响首先渗透到汉文小说当中,而后在文学史上也获得了评价,还出现了将其部分作品翻译成现代日语的尝试.<聊斋志异>在这一时期的传播和译介,打上了日本明治大正文化的印记.汉学者、中国戏曲小说研究家和近代作家对<聊斋志异>的译介和传播各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柏青同志的新著《鲁迅与日本文学》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是近年来我国鲁迅研究的可喜收获。说它具有开拓性并非指拓荒而言,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人注意并论及到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它的开拓性主要表现在多方面多角度地介绍了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史料,论析了相互间的影响和各自的特点,拓展了新的领域,掘凿了新的深度。在目前鲁迅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中,是一部较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葛洪生话于两晋之交,而主要活动与著述在东晋。在两晋玄风鼎盛之际,他实在是一位非常特异的人。他仿佛站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之外,冷眼旁观,评评点点。他是一位著名的道教学者,著述之丰富,在两晋似所仅见。他的思想和文学观,都大异于时人。这其中似有某种意蕴,值得思索。  相似文献   

15.
从《聊斋志异》的性别话语质疑传统文学经典的合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艳蕊 《河北学刊》2005,25(4):163-167
人性的启蒙和爱欲的觉醒是当代人评判传统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聊斋志异》之所以被誉为精神启蒙和妇女解放的先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对男女之情的大胆描写,和对拥有更多自由与活力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但是深究就会发现这些情爱理想,恰好是对传统人伦秩序,尤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秩序的强化,而不是正好相反。因为它所津津乐道的“自荐枕席”和“知已之爱”,只是男性知识分子的性幻想,而女性所拥有的只不过是满足这种幻想的自由和为其制造快感的活力。因此以“爱欲觉醒”作为一种评判经典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对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念和行为法则的复制,应该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一) 鲁迅一向对日本怀有特殊的感情,对日本文学也较为重视。由于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转移性情,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几年,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呈现出一种好的景象。1985年9月18日至23日,又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了全国第二次蒲松龄学术讨论会。现在结合这次讨论会将近几年来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探讨范围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聊斋志异》研究史的探讨。主要是对清代的《聊斋》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吕扬的《〈聊斋志异〉研究史话》(人大复印资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有明显封建教诲化倾向,爱情女主角经作者主观意志过滤,以男权话语扭曲成“蒲松龄式”女性形态:以男性需要为中心,子嗣凌驾一切。作者久以鹤梅当妻子,用小说精神漫游,创造出穷书生驰想天外的情爱乌托邦,以神鬼狐妖形式出现的女主角对落魄书生无条件忠诚,只付出不索取。因作者对两性采用双重标准,“矢死靡他”的爱情被纳入“双美一夫”男权轨道。只有男性中心酸腐论调减退,道德说教让位真实人生、真情真性,对女性美观察描写占主导地位时,作者才能创造出鲜活的女性形象并蕴含深邃哲学内涵,爱情故事得以姹紫嫣红、日久弥新。  相似文献   

19.
<正> 张友鹤先生以很大精力,对《聊斋志异》做了很好的辑校工作,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完整资料,给研究者以很多方便,成绩是不容否认的,三会本《聊斋志异》的显著优点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也存在某些缺点和失误,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对《促织》两段异文的取舍不当,就是一个突出例子。一处在文章的前半部,成名独子弄死了促织,惧而投井,正要藁葬,发现有气息,“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手稿本在这以下作:“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而青柯亭刻本(以下简称“青刻本”)则作:“但儿神气痴木,奄奄  相似文献   

20.
重新认识和调整诗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诗回到自身的审美属性上来,是八十年代诗歌观念变革的重要标志。诗与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与现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的密切关系,是我国当代诗的最重要特征。当代诗在评价诗人、作品和一个时期的创作倾向上,首先依据的衡量尺度,就是诗与现实生活、与现实政治关系的广泛与密切的程度。这种关系,被理解为两个方面:第一,要求现实生活的主要方面,尤其是重大的生活矛盾和政治事件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第二,通过这种“反映”,使诗在现实生活进程中发挥宣传、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