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对福科、利科、拜肖的话语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直接对新闻话语分析理论以指导和启发.话语是多种生活形式诸如语言游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统一.话语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形式的理论.新闻话语也是生活形式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话语是语言的互动和文本的生成与延展。从思想内容和话语形式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需要厘清诸多问题:如马克思主义话语为什么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话题如何提出?马克思主义话语如何表达?进而从应对这些问题的历史经验中提炼出方法论自觉。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维护特权利益的话题,马克思主义话题是从“人民群众的需要”中概括而来,是对实践问题的聚焦性抽象;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不仅是用一般原理解释新问题的表达,而且是话题对接实践问题形成的新思想新理论的表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是怎么说、说什么的问题,讲原理、出新话、宣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术语革命”是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或改造原有的概念范畴为新的实践服务,术语标志着理论成熟,术语转为话题标志着术语为大众所接受,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术语革命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3.
中国话语从根本上是指中国所特有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中国的学术话语大略经历了从科学技术话语到社会科学话语再到人文科学话语的逐渐建构过程。中国现代学术话语大致可以划分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中国当代学术话语最大的问题是过于西化,在术语、概念和范畴上还比较单薄,对很多中国文化问题和现象缺乏有效的言说。建构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学习西方话语和继承传统话语,但更重要的还是创新,即根据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总结、归纳和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4.
“话语”是一个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术语,其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为其含义在不同学科中有所区别,也表现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文章讨论“话语”的这些不同含义,并在“批评话语分析”对“话语”的定义基础上,讨论其与“话语体系”的联系,并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对“学术话语交流”进行解读,将学术话语之间的交流理解为话语的“交融”与“交锋”。文章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学术话语交融和交锋的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建构具有时代紧迫性。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对话语系统的影响,发现自然语言有代替人工语言之趋势,新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话语传播模式,数字化知识体系重构了话语内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构,面临着虚拟交往带来的话语主体异化风险、信息过载带来的优质话语生产困难、互动性带来的主流媒体话语引导权消解等问题。因此,需要建构具备数字思维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主体,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优质话语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构的“中国特色”价值,从而契合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哲学 ,但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哲学的自觉 ;中国古代有哲学思想 ,但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哲学的话语方式。中国哲学要自立于世界 ,必须真正形成自身特色。中国哲学要形成自身特色 ,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 ,有自己的观念意识 ,有自己的话语特色。中国哲学要形成自己的话语特色 ,必须从自身传统中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7.
话语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了交流的不同层面,从人际到国际,甚至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当代世界的不同文明之间迫切需要建设性的对话和话语。为探寻那些可以引向积极和建设性话语的哲学与文化假设,探索促进富有建设性和积极性的话语原则,将当代哲学、与话语相关的思想及其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分析,并对某些不同学科领域里的理论假设及其实际影响做了一个简要回顾。分析认为,后结构主义的传播方式倾向于将语言看成是非此即彼,由支配关系构成的话语,或是有着几乎无限的模糊性,可提供机会通过颠覆意义来抵抗被支配;诸如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所提出的诠释学方法提供了达成相互理解、建立共识以及团结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主流话语权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话语间性的存在使这种建构面临多种困境:话语阶层多样性,主流话语整合权威弱化;话语符号互弈性,主流话语引导权威淡化;话语语境复杂性,主流话语感召权威减化。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通过创建话语主体间性模式,提升主流话语整合权威;规制话语符号叙事范式,加强主流话语引导权威;做好话语语境动态适应,巩固主流话语感召权威。  相似文献   

9.
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元话语的概念、范围、分类和功能等方面,对元话语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虽然元话语研究至今存在诸多分歧,但毋庸置疑,元话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应从多维视角来探讨元话语的理论基础,巴赫金话语理论为元话语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功能语言学、修辞学和社会建构理论为元话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文本语符是极为复杂的.其话语范式具有多义性、开放性、隐喻性等突出特点.这类话语总是同时兼具诗性、史性与思性三个向度,与追求话语单义性、闭合性、体系性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话语有着相异的形态,是诗、史、思完美融合的话语范式,表征的是与理性哲学不同的诗性哲学.  相似文献   

11.
哲学视角论述建构主义时,把话语分析作为社会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分析了谁用什么样的话语以何种方式建构社会世界。话语建构社会的哲学研究主要依赖语言和权力两大要素,前者通过叙事话语,后者通过修辞权力。话语通过语言和修辞权力等一起参与社会构建,合谋建构着这个社会世界。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话语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小说呈现出话语喧哗的态势,其中以启蒙话语形态、革命话语形态和复古话语形态尤为突出。在多种相互颉颃的话语形态的背后,昭示着一元话语向多元话语流变的趋势,这种趋势对21世纪文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Hyland(1999,2005)通过对学术论文语篇的元语篇分布情况的实证分析探讨哲学语篇和科学语篇异同。本文认为学术论文是集学术语篇和学科语篇为一体的文本,无法清晰的反映哲学语篇和科学语篇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本文通过直接考察科学著作和哲学著作的人际元语篇的分布情况指出:科学语言的元语篇的使用具有中立性的特点,其主旨是组织语篇,使之具有语篇性;哲学语篇中的高值情态使用率较高,哲学的“先验”性使得其语言主观、精炼、肯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Z世代作为拥有特定生命历程的青年群体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为概念,Z世代是借助差异性与同一性指代符号而生成的,大众媒介将其形象建构为顺势而生的“数字原住民”、寻求认同的“文化盗猎者”以及彰显风格的“个性消费者”。在“技术+文化”与“技术+消费”的叠加框架中,Z世代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然而积极话语与消极话语之冲突也造成了Z世代媒介形象的内在矛盾。作为一种媒介建构,Z世代的媒介形象虽然再现了社会现实,但也遮蔽了阶层差异、地区差异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话语研究带来批判向度的批评话语分析(CDA)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常常受到批评,还因此引发了激烈争论。深入思考这些批评及其争议,对话语分析和相关研究来说很有必要。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探明CDA招致批评的根源,还可以更好地认识话语分析在任务、方法、目的等方面的问题及其错综复杂的发展格局和趋向。随着研究重心逐渐从“作为文本的语言”转移到“使用中的语言”,话语分析的任务越来越多地从描写推进到阐释,这为包括CDA在内各类目的不同的话语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还向在文本分析基础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境分析提出了更大挑战,对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有了更高要求,话语分析也日益成为多视角、多维度、不同范式共存并相互混杂与冲突的跨学科和超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6.
也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哲学美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学科.哲学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我的审美关系,而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不同的哲学美学产生不同的生态美学,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主体间性”不能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只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策略,不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可能仅仅是“主体间性”的.所以,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才真正完整地以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为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提供了主体性的、客体性的、主客体间性的、主体间性的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百年分析哲学的历程表明,这一曾经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已经终结,其基本特征已经不复存在,这预示着英美哲学界“后分析哲学时代”的来临。而在后分析时代,一方面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资源仍然具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在哲学史研究、形而上学、交叉研究、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新的趋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之间的对话。这一对话为我们绘制新版的英美哲学地图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