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战争多发期。作为战略枢纽的汉中,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军事争夺的焦点。在对汉中的争夺中,各军事集团经常将强制性的移民政策作为主要手段,以赢得战略主动权。这一政策的普遍运用与此时期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地域不断延伸、人口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亦对战争的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该时期军事战略的组成部分,移民政策的精准实施,对于增强各军事集团的战斗力,巩固防御、保障战争后勤供给、削弱对方实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对巴尔干地区的激烈争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政策,以及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反奥活动,是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杀了奥皇储斐迪南,酿成萨拉热窝事件;各帝国主义利用该事件蓄意挑起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3.
移民是人们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移动,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移民深受社会和经济制约。中国近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因战争、灾荒、政策等因素,河湟地区迎来了移民潮。移民对河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当今的移民工作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口之战是唐末汴、扬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本文分析战争起因、经过及双方胜负的原因 ,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考察。作者认为 ,这一战役阻止了北方军事集团势力的南下 ,稳定了杨行密在江淮地区的地位 ,并最终奠定五代时期大江南北的基本政治格局 ,其历史地位类似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5.
天时与战争历来有着紧密的耦合关系。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崛起,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为了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各民族之间剑拔弩张、战争擢发难数,而两宋时期的气候条件正处于由温暖期至寒冷期,再到温暖期的循环变化过程中,期间还包含着大量变幻莫测的季节气候变化和异常气象条件。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之自然背景,对两宋时期的战争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朴民 《南都学坛》2008,28(4):15-23
秦汉时期《客卿对》、《汉中对》、《草庐对》、《平吴疏》、《平陇蜀策》等典型战略预案的指导思想、战争运筹、指挥特征、战术方案诸内容,反映了秦汉统一战争中战略预案制定上所呈示的共性特征:能够立足于长远,放眼于全局,具有前瞻性;能够建立在最复杂的战略背景之上,致力于完成战略上的根本转折;能够充分考虑到军事行动的各种变数,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能够随着战争的进程而做适当的充实或调整,从而推动统一大业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秦汉统一战争的战略预案往往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全局性的,贯穿于该场统一战争的始终,起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另一种是局部性的,起作用于统一战争进程中某个特定的时期。前者体现的是全过程性与整体性,而后者体现的则是阶段性与不完整性,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作用于当时统一大业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7.
美国移民政策动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外来移民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移民政策因而成为美国社会机制的一个重要层面。美国移民政策的制定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关,政策动因各具特色。基于提供平等人权与促进经济发展两个根本动因,美国确立了鼓励移民的立国思想。此后,美国的移民政策经历了自由开放、限制与选择、限制松动、全面改革几个时期以及21世纪初的局势突变阶段,其动因特点分别为经济动因至高无上、种族主义兴风作浪、政治动因十分突出、政治与经济动因并重、国家安全成为重中之重。这一演变反映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唐王朝与吐蕃的战争是唐朝历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玄宗统治时期,双方的战争异常频繁,其中多数战事还是由唐朝挑起的。综观这段时期双方冲突的历史记载,我们发现唐朝与吐蕃争夺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九曲之地和石堡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战争的情况考订了九曲之地和石堡城的位置。探讨了玄宗为了这两个地方不断向吐蕃发动战争的原因:除了战略上的考量,唐王朝和玄宗的颜面问题也是重要的促成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荆州这个重要地区,为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所争夺,以至于公元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而最后取得荆州的是孙权。刘备的失败,是由于诸葛亮战略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10.
战争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主题,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三国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著名的三大战役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宝库,这是被历史公认的。而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是什么样子的,它在三国时起着什么作用,它的地位应如何评价?本文将对曹、刘汉中争夺战展开论述,并称之为"汉中战役"。本文认为:汉中战役是三国鼎立的关键战役,它表现出了与三大战役不同的特征,它与三大战役异曲同工,共同证明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1]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科学性。它在汉末至三国近百年的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一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中,高瞻远(?),(尸一)示了国际形势的发(尸一),特别提醒人们:“目前西方有些人对苏联采取绥(?)主义的政策,妄图牺牲别人,保全自己,这只能助长侵略者的野心,加速战争的到来。”同时指出,当前各国人民共同的战略任务,就是“巩固和扩大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反对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争取推迟世界战争的外发”。正当苏联加紧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各国人民的时刻,华主席提出这个论断,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对  相似文献   

12.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到四年(1402)六月的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漳死后皇族内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军事集团与建文帝朱允(火文)争夺皇位的流血战争,也是明初历史中极为令人注目的重大政治事件。靖难之役前后延续四年,双方用兵达数百万之多,战火延及冀鲁至江淮流域广大地区,暴殄天物,涂炭生灵,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这是不言而喻的。就战争本身来说,确无积极意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绿卡政策、英国的新技术移民政策和法国的"优秀人才居留证"政策,被看作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的欧洲民族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实施国际人才战略、提高本国经济和技术创新活力的重要社会政策。欧洲国家的技术移民政策与以往的移民政策相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全球技术移民。但由于其固有的缺陷,若与作为传统移民国家美国的技术移民政策相比,其对全球技术移民的吸引力远逊于美国。作为亚洲传统的民族国家——中国,当借鉴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技术移民政策的成功经验,制定、完善和实施中国的技术移民政策和国际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4.
蜀军北伐数困于粮食缺乏。粮食供应制约于运输困难。蜀国运粮人力紧张。以农民为主努力在汉中多产粮食是最佳选择。蜀汉建兴八年,魏军即使攻进汉中郡,也不可能"多收豆麦以益军粮"。迟至建兴八年,蜀国汉中郡的军垦规模比较小,而民垦规模更小(只有千余户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就不能满足北伐事业的需要。曹操制造了无民区,将汉中郡九万户(42万人)移往他地。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假设诸葛亮在建兴四年能移民六万户到汉中郡,汉中郡每年就可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可以使蜀军有一万运粮民夫帮助运粮,因而就可以使建兴六年的街亭战役或陈仓战役的战局有较大改观。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数十年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对移民生计恢复与共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非预期后果。在县域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非预期后果的实践形态及深层原因,对于构建后期扶持政策转换框架及实现路径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多学科视角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非预期后果进行阐释,发现其实践形态主要包括移民身份核定方式欠科学致使移民数量激增、移民身份抑制了移民安置区的社会融合、持续性扶持诱发移民道德危机风险、持续性扶持对原住民产生双重剥夺、地方移民机构基于本位主义希望移民长期存在以及顶层设计者在制定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时面临两难困境等方面。结合我国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战略,基于扶持主体、扶持方式、扶持资源三位一体理论框架,提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转换路径,以期对下一阶段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议。此外,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良好实践以及制度设计,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亦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蜀汉实行的民族政策最为成功,成效最为显著。在争夺荆州的战争中,各少数民族尤其是武陵蛮夷部落,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倾向,为蜀汉集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蜀汉之所以能够赢得各少数民族的鼎力支持,是因为刘备、诸葛亮等人改变了过去单纯杀戮的民族压迫政策,执行了以"和""抚"为基本原则的民族策略;而且消除歧视行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众的人格和文化习俗,采取了汉夷两级官吏共同管理地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两人争夺天下,司马迁称之为平乱诛暴的统一战争,史称楚汉相争。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汉中对策、下邑划策、成皋对峙、垓下决战的描述,反映了项羽凭的是力、善于征战,而刘邦凭的是智、用谋略取胜,最后刘邦集团谋略智计战胜了自矜武力的项羽集团。  相似文献   

18.
11-17世纪英国对外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与法国争夺领地的传统战争到与欧陆海上强国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表现出古代封建王室外交向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外交转变的特征。这一转变是封建盛、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这一时期英国及西欧大陆各主要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近代欧洲和世界关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大陆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移民侵略的巨大狂潮是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日本移民入侵分为武装移民时期、“国策移民”时期。两个时期的移民特点表现为军事性、强制性和掠夺性  相似文献   

20.
先秦大巴山地区的交通基本上以东线为主,此后,随着秦对汉中郡的重置,政治重心开始西迁的同时,交通重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魏晋至唐宋形成了以南郑为辐凑中心的大巴山交通网络.魏晋至南宋,随着益梁地区南北争夺的激烈,大巴山地区交通渐趋繁荣,洋巴道、米仓道在这一时期巴山南北的军事、政治、商旅中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中国古代大巴山地区的交通中军事因素始终是主导因素,其交通体系的变迁受制于军事战争的影响很大,这在汉晋三国及宋蒙战争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