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对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塔中隆起在加里东期至海西中期并非存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而是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且塔中存在两个较高部位:一个位于塔中断垒带西段的中1井区附近;另一个为塔中的最高部位,位于塔中断垒带东段的塔中1井附近。油源对比表明,塔中奥陶系的原油大多来自中-上奥陶统的源岩。结合古构造背景的特征,对源自中-上奥陶统原油的充注方向研究表明,塔中北斜坡至少存在两个方向的油气运移:一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东南部的较高部位运移充注,二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中1井区附近的较高部位运移;塔中南斜坡塔中52井、中4井的油气来自塔中南侧的塘古巴斯凹陷,并经历了相对较短的运移距离,进一步证明了塘古巴斯凹陷中-上奥陶统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2.
构造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格局。从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2)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演化;(3)断裂系统还控制着输导系统的分布,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4)喜马拉雅晚期断层活动具有破坏性;(5)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聚集带的分布;(6)在柴达木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前形成的古隆起构造带上。因此,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控制。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文东地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认为沙二和沙三段原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原油构造演化资料,对沙二和沙三段油藏的成藏时期进行了分析。沙二段油气藏主要成藏期为东营中后期及抬升剥蚀期,主成藏期为30~17Ma;沙三段为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在东营初期(距今33~23Ma),为主成藏期;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期(距今10~0Ma)之后。对文东地区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把文东地区油藏分为近洼原生型、 油源断层控制的调整型和浅层次生型3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等4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层控藏作用明显:(1) 圈闭高点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所在圈闭的高点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km;(2) 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当断距为200~400m时与断层相关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3) 与NNE、NEE方向断层有关的圈闭容易聚集油气;(4) 当与圈闭相关的断层断距小于盖层泥岩视厚度而大于储层砂岩视厚度时,圈闭容易聚集油气。  相似文献   

5.
效率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油气能源效率,对于保障油气能源安全、实现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运用非期望产出的窗口DEA模型对中国2001—2016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以此分析中国及各区域全要素油气能源效率。研究得出:(1)中国油气能源效率持续提高;(2)油气能源效率水平及其差距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3)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油气能源效率差距逐步缩小。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建议:(1)积极响应绿色发展要求,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2)明确能源商品属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3)以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效率提升;(4)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合理规划能源发展布局;(5)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推动能源效益变革。  相似文献   

6.
在厘定雪峰山活动带大地构造属性的基础上, 据湘鄂西地区和湘中地区原始油气地质条件及后期破坏、 次生成藏特点, 探讨了显生宙以来雪峰山活动带对邻区海相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研究表明: 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是雪峰山地区最强烈的两期陆内造山事件, 构造变形的区域不均一性导致两侧邻区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和分布各异。湘鄂西地区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烃源岩均已高过成熟, 以干气为主, 主要聚集在复向斜内封堵条件好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内; 而湘中地区海相油气赋存在上组合内, 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 龙潭组煤系盖层以下古背斜及相邻向斜内的次级背斜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鄂西渝东地区预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资源量为1.42×1012m3,勘探前景广阔。通过系统地对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下寒武统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指出有利的沉积相带、古岩溶作用和裂缝的沟通作用形成了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两套优质储层,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域盖层和保存条件,并结合烃源岩、构造和古隆起演化将鄂西渝东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岩性(古岩溶)-地层型油气藏为主的加里东期-海西期;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的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为油气藏调整定型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已钻井资料分析,认为鄂西渝东地区成藏条件优越,石柱复向斜应为近期“下组合”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建南构造圈闭规模大、类型好,是钻探的最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源岩条件、排烃动力条件、油源断裂、储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表明:(1) 成熟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是安达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的首要控制因素,控制了油气藏的范围及规模;(2) 对于泉四段而言,在成熟烃源岩内青一段的超压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3) 对于青山口组而言,油源断裂是基础,青二+三段储层的发育程度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4) 安达凹陷整体相对较低的成熟度(大部分地区Ro<0.9%)及相对较薄的烃源岩(大部分地区烃源岩的厚度小于80m)造成的生烃潜力不足可能制约了姚家组的成藏。  相似文献   

9.
油源分析表明,孤岛油田西南缘Ng下油藏原油主要来自渤南洼陷Es3烃源岩,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层封闭性是研究区Ng下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对研究区主要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Ng7下、Ng8下断层封闭性较好,利于形成油气藏;Ng8下以下断层封闭性较差,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研究区Ng下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渤南油源型断阶输导-断层封堵成藏模式,断块油气藏和与断层伴生的逆牵引微背斜构造油气藏是该区Ng下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方向,该成藏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展示了孤岛油田西南缘地区Ng下油气藏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乌石凹陷是一个受南北两条控凹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7 号断层控制东洼,南断北超,6 号断层控制西洼,北断南超,东西洼之间是以堑背斜来转换两洼之间地势差的构造转换带。乌石凹陷发育两种具叠加特征的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和反转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包括古新世长流期伸展,始新世流沙港期强伸展和渐新世涠洲期弱伸展,有半地堑型、堑垒型、复式(半)地堑型、正向断阶和反向断阶型等多种正断裂组合样式。反转构造样式集中体现在东洼中央反转构造带,且东西两侧反转特征差异明显。乌石凹陷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凹陷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的形成和类型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在已发现的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两类油气藏中,它源开放型油气藏的成藏与断裂活动更紧密。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冲旋钻井中冲旋钻头与岩石互作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并对冲旋钻头在冲击旋转和单纯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岩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研究,描述了冲旋钻头破岩过程,求出了相应的钻头破碎岩石的深度、体积时程关系对比曲线,揭示了冲旋钻头的破岩机理——钻头在冲旋作用下破碎岩石的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钻头破碎岩石深度主要取决于冲击作用而与旋转作用关系不大、破岩体积在冲旋作用下比单纯冲击载荷作用下要大一倍左右,为冲旋钻头在石油工业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碎屑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研究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物源,测年结果表明志留系物源年龄有4期: 700~900Ma、400~500Ma、1450~1650Ma、 2000~2200Ma,志留系都具有新元古界物源,塔中具有古元古界物源,塔北、塔东具有奥陶纪与中元古界早期物源,不同地区物源时代具有明显差异。塔中与塔北、塔东地区志留系具有不同的物源区,塔东地区志留系物源主要来自阿尔金地区奥陶系火成岩,库车-温宿前寒武系基底是塔北志留系的主要源区,塔中志留系物源来自塔南隆起前寒武系基底。来自盆地内部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表明塔里木板块早中元古代没有形成统一基底,南北塔里木块体演化各异,塔北微块体可能存在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时间一致的构造事件。南北塔里木在新元古界早期才发生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基底与演化进程,盆地内部碰撞拼合的时间可能始于前900Ma,大规模裂解期发生在前760Ma,并形成盆地碎屑岩最广泛的蚀源区,塔里木板块在新元古界与Rodinia超大陆具有相似的聚合与裂解演化史。  相似文献   

13.
W2断块属于低-特低渗、多油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过程中,储量水驱动用程度逐渐降低,层间干扰和储量纵向动用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通过对打开油层层数、厚度、渗透率极差、原油性质对储量动用状况的影响研究,提出了细分层调整合理的油层层数、厚度、渗透率极差和原油性质界限,以及细分层系需要的含油面积、储量规模界限。通过对细分层系调整后W2断块合理压力保持水平、合理采油速度、合理注采井距的研究,提出了W2断块细分层调整后合理的开发政策界限。按照细分层调整方案和开发政策界限研究成果,在W2断块成功地实施了细分层系调整,采收率增加了5.8%,可采储量增加了33.64×104t。  相似文献   

14.
针对模块式电缆地层动态测试仪(MDT)所具备的取样筒流体排出功能、井下油气实时检测、多次取样、测压功能等特点,考虑到MDT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储层流体的快速识别,正确认识储层特征、流体性质、油气藏类型的实际,尝试性地将其应用到大斜度井中,为MDT的使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详细介绍了MDT在设计测试点井斜已达到60°的大斜度井中的应用,对MDT测井的测前设计、测井操作、测后分析均做了详尽的描述,并且在这类井中成功地进行了流体识别、流体取样和压力测试工作,总结出了该方法在大斜度井中应用的一些设计原理,具体步骤与技术关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是辽东湾地区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且断层多具有同生性质  相似文献   

16.
川东地区石炭系发育的复合圈闭主要为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圈闭类型多样,充满度较好,是该区进一步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气藏储层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两种类型并以后者为主,总体上具有孔径小,孔喉体系分选差,微裂缝发育,连通性较好,多具有中孔细喉特征。石炭系储层主要发育在黄二、三段中。在强剥蚀区及靠近石炭系剥蚀边界的区域是天然气储层缺失带,在其附近,可能形成复合圈闭气藏。沉积相对储集岩具有控制作用,成岩作用是决定储层储渗能力的主要条件,古隆起基础上发育的古岩溶和构造作用进一步控制和改善了储层的渗滤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储层存在许多研究误区,启动压力梯度便是其一。低渗透储层孔隙欠发育,渗透率低,产能也较低,压力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施以压力梯度之后,产量的响应需要较长时间。实验过程将微弱的流量误认为是0,因而导致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假象。实测的启动压力梯度数值太高,对油气生产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中高渗透储层没有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储层也不应该有。固体和流体都不存在启动压力,油气也不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8.
致密砂岩气藏复杂地质特性和特殊渗流机理造成相当一部分储量难以得到有效动用。以川西新场气田Js12、Js32气藏为例,在大量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水锁效应、应力敏感伤害、启动压力效应是影响储量难以动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的生产压差为10MPa,远大于合理的生产压差7MPa,造成较严重的应力敏感伤害;压裂过程中水锁效应则导致压裂液返排率低,压裂液滤失带启动压力高,气相渗透率低,制约了压裂开发的效果。以低伤害为核心,高效返排为手段的大型加砂压裂技术、多层压裂合层套采技术、水平井及水平井压裂技术是开发新场气田Js21、Js23气藏难动用储量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岩芯观察表明,研究区南部三叠系中油组沉积物的粒度较粗,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等粗粒沉积,这种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差,典型的基质支撑,发育鲍玛序列。综合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确定该区中油组为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可识别出扇中、扇缘和下切水道亚相,扇中亚相是湖底扇的主体,沉积物粒度最粗,可划分出辫状水道和水道间微相。扇缘亚相分布在湖底扇的最外缘,是湖底扇和盆地的过渡地带,发育鲍玛序列。下切水道亚相是湖底扇陆上物源的输送通道,主要为砂(砾)泥岩沉积,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两段下粗上细正韵律层,与湖底扇所反映的沉积特征相对应。湖底扇的物源来自研究区北部的辫状河流相沉积物,经盆地斜坡上的下切水道输送,在斜坡下部和盆底沉积,形成湖底扇。下切水道砂体和扇中砂体都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