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由低位储集体构成的岩性-地层圈闭是琼东南盆地油气圈闭的重要类型和主要后备。琼东南盆地主要发育盆底扇、斜坡扇、低位楔等低位体,它们与下切谷一起构成低位体系域特征的谷-扇沉积体系。深入地分析了琼东南盆地低位储集体的控制因素:(1) 古构造背景;(2) 物源条件(物源区岩性、陆架岩性、陆架宽窄以及古河道搬运距离和能力等);(3) 沉积环境和后期成岩作用;(4) 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综合评价指出盆地西部和东部断裂交叉断角部位的陵水组低位体为较有利勘探目标,而北部隆起带及其南部紧邻富生烃凹陷地区S60、S50、S40界面上的低位体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内主要有三种油气运移通道:连通的砂体和不整合面通常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断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通道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以及成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该区油气运移输导层(不整合面、连通砂体、断层及三者的组合形式)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为勘探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粘土矿物组合与分布受沉积环境影响明显,高岭石仅分布于三角洲平原相带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高岭石和有序-无序伊蒙混层及少数绿泥石为特征;三角洲前缘相中粘土矿物组合则为伊利石、绿泥石和有序伊蒙混层;前三角洲及湖盆泥岩相中则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两种粘土矿物为主。储层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本区储层具有中等强度速敏、强—特强水敏、强盐敏和强酸敏性。  相似文献   

4.
从层序地层与成岩作用的关系入手, 利用岩石铸体薄片镜下鉴定的结果, 对文昌 13–1/13–2 油田珠江组第一段和第二段钙质层进行对比, 分析了沉积体系对矿物离子的控制因素, 并结合岩石的成岩演化, 深入探讨了琼海凸起珠江组中钙质层 (即富含方解石胶结物和生物碎屑的砂岩) 的分布及成岩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珠江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钙质层的形成具有相同的主控因素, 即沉积体系域; 从珠江组第二段到第一段, 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突变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岩石溥片、铸体薄片、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资料,着重探讨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孔隙演化,研究表明:压实作用强烈是造成储层为低孔渗性的基本原因,胶结作用受渗-扩散机理和热驱对流机理控制,并可形成一种成岩圈闭。  相似文献   

6.
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受有机-无机成岩作用的影响,在埋藏成岩阶段,有机质成熟过程中脱羧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对碎屑岩中的方解石、长石等溶蚀所形成的次生扎隙,是深部储层中高孔渗段发育的重要原因,随埋深增加,成岩阶段由早-晚发展,有机质由未成熟-成熟演化,在此期间,储层孔隙经历了消亡与新生的发展过程。在同一盆地中,不同层位储层经历的最大埋深如果相近,所处成岩阶段也相近,其孔隙演化史亦趋于相似;反之,同一层位的储层所处的最大埋深不同,成岩阶段不同,其孔隙特征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7.
成岩作用是沉积岩石学、 石油地质学、 层控矿床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利用铸体薄片、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分析、 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手段, 对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洋心次凹泰一段 (E1t1) 储层成岩产物进行了详细研究。在综合分析各种成岩作用类型的基础上, 进行了成岩阶段划分和各种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分析, 认为泰一段基本上没有进入中成岩 B 期及晚成岩阶段; 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泰一段储层的主要孔隙, 其发育带往往是有利储层发育区, 为认识研究区储集空间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层热流体是一个完全的地质概念,它主要是盆地内温度与压力的函数。在地层热流体层段,主要研究热流体在地层局部产生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异常,从而考虑它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地层热流体对有机质成烃有促进作用之外,还存在抑止作用。  相似文献   

9.
川东北元坝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珍珠冲段储层具有一定的天然气资源潜力,但天然气分布规律不清,制约 了勘探方向的选择,亟待开展与天然气分布密切相关的优势通道的研究。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通过对元坝地区珍 珠冲段储层中影响天然气运移方向的地质因素的分析,明确了较高孔渗输导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构造背景及盖层底 面构造形态等5 种主控因素。同时对各种主控因素与天然气运移方向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元坝地区珍珠冲 段储层中天然气优势运移通道的2 种模式:(1)沿砂体断层复合通道运移;(2)沿砂体不整合面复合通道运移;其 中第一种模式更有利于天然气富集高产。进而分层次指明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对我国西昌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江油马角坝地区不同时代破酸盐岩油气源岩研究衣明,在油气源岩演化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有机包裹体.有机包裹体是油气源岩中烃类物质的原始样品,它记载着油气源岩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事件及有关信息。在油气源岩评价中,有机包裹休的类型、特征、古温度、含量及组分等参数,结合其它研究结果,可有效地对油气源岩的演化程度、生油热历史、有机质热演化分区、油气资源量以及油气源岩性质和成因等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资料,对白家海凸起—阜北斜坡侏罗系八道湾组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及孔隙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孔隙度经历了多期的演化过程,由原始的高孔隙度演化为现今低孔隙度。  相似文献   

12.
生烃热模拟实验是烃源岩成烃潜力与资源评价的重要手段,可再现地质体中有机质热解演化过程,为评价盆地成烃潜力、过程与机理、推导成烃模式及动力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资料。模拟实验样品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和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类型及演化程度,实验模拟装置体系主要有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两种,开放体系模拟有机质初始裂解反应,封闭体系模拟原油和天然气的二次裂解反应。通过温度、压力、水介质及矿物质等不同实验条件下有机质成烃的模拟实验研究,使实验条件尽量接近地质实际条件,结合沉积盆地热史、沉积史,实验结果可揭示生烃史与沉积盆地的演化关系,为盆地模拟提供重要参数;模拟结果可有效外推到地质实际揭示烃类形成机理和排烃效率。开发岩石围压控制等新的实验技术,加强天然气二次裂解动力学研究、有机质、地层水和矿物质相互作用及孔隙发育条件下的高温高压模拟是生烃热模拟实验领域的发展方向,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美洲巴西亚马逊盆地为一狭长形的简单内克拉通多旋回沉积盆地,走向NEE,基底为前寒武系结晶岩,其上发育古—新生界地层。确定盆地内古生界发育了主力成藏组合:志留系、泥盆系发育主力生油岩,具有极好的生烃能力,泥盆系、石炭系发育较好的砂岩储集层,盖层主要为古生界内发育的黑色页岩、钙质页岩及膏岩。研究认为,盆地内部隆起及中部断裂带为油气运聚提供了有效通道和聚集场所,初步明确了盆地内油气运移的主力方向,对亚马逊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为亚马逊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安边致密油藏发现,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铸体薄片、压汞测试、测井资料和岩心观察等手段,结合生产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姬塬致密油藏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规模发育的优质烃源岩是致密砂岩油藏的基础,储层孔隙结构以微米级孔隙和纳米级喉道为主,其中高渗流能力的喉道是石油运移主要通道。由于毛细管力的阻碍,运移进储层的油水混合物未产生明显分异,在砂体中大面积、低丰度分布。研究区致密砂岩油藏主要受储层的规模及渗流性影响,勘探有利区集中在砂体连片发育的高渗透有利成岩相带上。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白垩系储层中低渗透储层占73.11%,储层中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及无序伊/蒙混层矿物为主,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整体含量较低,但局部富集。室内敏感性实验分析表明:研究区低渗透储层具有敏感性复杂、多种敏感性共存的特征,敏感性尤以水敏最强,是造成主力油层低产、无产的直接原因。酸敏实验表明:常规土酸酸化不能有效改善研究区的储层物性,也不能有效降低储层水敏性。针对研究区储层具体特征,筛选配制了配方为8% 盐酸+2% 醋酸+2% 氟化铵+1.5% 粘土稳定剂A+2% 铁离子稳定剂TLJ 的复合解堵液。模拟地层温度、压力条件,进行了水敏样品的解堵改造实验和原样提高渗透率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蒙脱石及伊/蒙混层矿物相对含量高、绿泥石相对含量低的储层,该复合解堵液具有较好的解堵效果和物性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内重要的产层之一。对嘉陵江组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嘉陵江组的天然气干燥系数大,热演化程度高,油型气和煤型气混源特征明显,但川中地区除外,主要为高熟油型气。经盆地区域构造活动和成藏要素分析,恢复了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建立了川中、川东和川南地区典型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模式,发现嘉陵江组气藏均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漫长演化过程,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遵循:高压驱动,流体跨层流动,断层裂缝疏导,膏盖油裂解气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具有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 是近年来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 明确盆地底形的演化规律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主要目的层的砂体堆砌样式、 半深湖—深湖区的迁移规律研究, 结合盆地大量存在的事件沉积, 表明: 上三叠统长 7 期是盆地西南缘秦岭造山最活跃的时期, 地震频繁、 火山喷发、 物源区发生隆升, 造山带前缘快速下沉, 湖盆中心迅速向西南缘迁移, 南陡北缓的不对称湖盆形成。湖盆底形由对称变为不对称、沉积相由曲流河三角洲转变为辫状河三角洲, 浊积岩、 凝灰岩、 砂岩脉的形成均与秦岭造山有密切关系。根据湖盆底形的演化规律, 认为盆地西南缘的华池—庆城—正宁地区长 7 段浊积岩砂体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油气输导单元入手进行系统分析,认为断裂、不整合、输导层和裂缝的产状、性质是影响输导油气能力及其有效性的最重要因素。在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的成藏系统框架下,划分了12 类油气输导体系,指出油气输导具有不一致性和非均质性,不同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特征和演化是控制输导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总结了断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不同构造位置输导体系的发育特征,指出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成藏时期和位置。提出原型盆地的输导体系类型和有效性控制因素,筛选了输导体系时空有效性评价参数,评价了输导体系能否有效地为圈闭输送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资源量。研究表明,断陷盆地的断拗转换期形成的输导体系、海相克拉通的台缘相的断裂和台地相风化岩溶输导体系、前陆盆地的前缘斜坡和冲断带输导体系是3 类盆地的最有效输导体系,为研究各盆地的成藏有效性,以及含油气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砂岩薄片样品的系统鉴定和研究, 详细分析了它们所经历的各种成岩作用, 探讨了这些成岩变化的发生机理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影响程度, 划分了研究区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阶段, 并建立了其成岩演化序列。研究结果表明: 强烈的压实、 压溶作用和早期方解石胶结作用是造成本区须家河组砂岩原生孔隙大量消失的关键因素, 同时使地下酸性流体失去活动空间, 导致溶蚀作用不发育, 储层异常致密; 根据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规范,须家河组砂岩经历了多种成岩变化, 成岩作用强度大, 目前已处于晚成岩 B 亚期。  相似文献   

20.
潍北凹陷构造演化过程复杂造成对沉积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潍北凹陷边 界断裂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持续活动,潍北凹陷经历了左旋走滑、左右旋 转换、右旋走滑和区域拗陷4 个构造演化阶段。左旋走滑期(Ek3)拉张控制形成了火成岩基底,奠定了潍北凹陷北断 南超构造格局;左右旋转换期(Ek2)发育了盆地烃源岩和东西方向的扇三角洲;右旋期(Ek1 Ed)形成了盆地最主要的 储盖组合。走滑形成的古凸起地形控制凹陷边缘扇体发育,自下而上沉积中心较沉降中心明显向东迁移。灶户断鼻带 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指向区,沙四末期构造抬升运动形成了现今“东富西贫”的油气分布格局。东西部成藏模式存 在差异,东部地区为“单期成藏双向输导侧向运移”,西部地区为“两期成藏近源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