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获得更为直观的多层砂岩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和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备了一种大尺度可视化砂箱物理模型,进行了不同注水方式、不同注水速度的水驱油实验,考察了不同注采方式、不同注入速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该模型具有设计尺寸大、模拟程度高及直观可视等特点,较其他模型更具代表性。通过模拟NP 油田某区块砂岩地层,根据几何相似、井型相同、层序韵律相同、流体黏度相同的原则,更加真实的模拟地层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注水方式及注水速度对模型的采收率有较大影响。采油井数多,单井控制面积小,采收率略高;而注水速度低,油井见水晚,含水率上升缓,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这一过程也反映了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特征曲线拟合表明,该实验过程符合水驱特征,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可采储量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方法中储层流动孔喉下限值的确定是以经验为主,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验支持的问题,根据核磁共振与常规压汞实验的相关性,将核磁共振分布转化为孔喉分布图谱,在此基础上结合离心实验建立了确定储层流动孔喉下限的理论方法。通过对大庆油田某区块砂岩、砂砾岩油藏储层流动孔喉下限计算可知,储层流动孔喉下限与渗透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正相关性,但与孔隙度相关性较差。并在毛管模型基础上利用泊谡叶方程计算了两类岩性流动孔喉下限半径的渗透率累积贡献率值,结果表明该渗透率累积贡献率值达到99.90%,从而实现了储层流动孔喉下限的快速确定,为油田的储层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低渗碳酸盐岩油藏是中国石油在海外开发的重要油藏类型,该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复杂,与低渗砂岩油藏 有明显的差异,急需进行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在550 块低渗碳酸盐岩岩芯测试的基础上,提 出了用主流喉道半径、启动压力梯度、可动流体百分数和原油黏度4 个参数作为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评价参数。研 究表明:不同渗透率的低渗碳酸盐岩岩芯,其喉道半径分布差异显著,全直径岩样的气测渗透率和可动流体百分数有 较好的半对数关系;且在相同渗透率条件下,低渗碳酸盐岩岩芯中大部分的喉道半径要比低渗砂岩岩芯小,而可动流 体百分数要大于低渗砂岩油藏的可动流体百分数,这与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特点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渗碳酸 盐岩油藏四元分综合分类系数,建立了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国石油海 外一典型低渗碳酸盐岩油藏10 个小层的储层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四2区齐古组主要为冲积扇沉积, 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碎屑成分中杂基、 胶结物含量较高, 成分成熟度低、 结构成熟度中等。孔隙类型主要为剩余粒间孔、 原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 储层成岩作用相对较弱, 碳酸盐析出是原生孔隙降低的重要因素。喉道以弯片状—片状组合类型为主, 可分为 4 种孔喉类型: 粗孔粗喉型、 粗孔中喉型、 中孔细喉型和细孔细喉型。储层物性为中孔—中渗类型, 连通性较好。采用贝叶斯判别分析和 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 G22、 G23、 G33 小层中 I、 II 类储层占较大比例, G32 小层中 IV 类储层比例较大, 综合分析认为, G22、 G23、 G33 是有利的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5.
华庆地区长6深水沉积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扫面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段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以深水浊积砂体为主的长6储层具有沉积物粒度偏细、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点;储集空间主要是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型为主。研究区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  相似文献   

6.
下泥盆Siegenian 组砂岩储层是阿尔及利亚D 区块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研究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勘探潜力的评价及后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研究,块内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和少量的裂缝,原生粒间孔不发育,多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隙。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小孔微细喉,储层物性较差,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成岩作用中以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7.
板桥油田东营组—馆陶组低电阻率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与正常油层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对板桥油田地质、粘土矿物分析等,综合研究其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认为粒度细、泥质含量高、岩石的亲水性是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研究区低阻油层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较高含量的泥质充填了颗粒的孔隙空间;以孔喉为主的孔隙类型,使自由水在较细的孔喉中无法自由流动产生束缚水;由于粘土矿物的存在,油层的粒间孔隙受到改造,引起孔隙直径变小及微孔隙发育,加之蒙脱石强烈的吸水能力,导致大量水被吸附于颗粒及粘土表面,同时由于较疏松的高岭石的迁移而堵塞孔喉,使部分自由水成为束缚水,造成油层束缚水含量较高。导致低阻油层形成的次要原因是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作用、较薄的油层厚度及泥浆侵入。  相似文献   

8.
新安边致密油藏发现,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通过铸体薄片、压汞测试、测井资料和岩心观察等手段,结合生产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姬塬致密油藏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规模发育的优质烃源岩是致密砂岩油藏的基础,储层孔隙结构以微米级孔隙和纳米级喉道为主,其中高渗流能力的喉道是石油运移主要通道。由于毛细管力的阻碍,运移进储层的油水混合物未产生明显分异,在砂体中大面积、低丰度分布。研究区致密砂岩油藏主要受储层的规模及渗流性影响,勘探有利区集中在砂体连片发育的高渗透有利成岩相带上。  相似文献   

9.
摘要:辽河砂岩油藏以断块油田为基本特征,地质条件复杂,水驱开发难度大,部分油藏经历多次注水调整仍难有效动用。为此,从开发实际出发,以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和开发认识为基础,分析油藏注水开发的主控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各单因素指标的分布规律,并从不同角度优选关键性指标,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辽河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界限标准评价体系,进而结合具体油藏的实际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分析方法重新评价油藏的注水开发潜力,为选择合理开发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吸水网络与控制网络的互穿结构,复合吸水材料颗粒具有吸水膨胀速度可控、吸水后强度高的特点。通过填砂管模型、变径管模型研究了复合吸水颗粒深部液流转向剂的注入特性、吸水后在孔喉中的运移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粒径小于孔喉尺寸的前提下,未吸水膨胀前颗粒可以顺利注入;吸水后即使颗粒直径大于孔喉直径也可以通过拉伸变形顺利通过,通过后立即恢复原状。注入过程中填砂管渗透率降低,颗粒膨胀后渗透率进一步降低,颗粒膨胀后在驱替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在填砂管微孔中运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常规水驱开发稠油油藏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顶部注水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技术。在水平井注水室内评价实验基础上,分别从纵向和平面上分析了稠油油藏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的驱油机理,认为侧向重力水驱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注入水和底水能量,提高油藏纵向动用程度,同时加大油藏的水驱波及系数和局部驱油效率。以某底水稠油油藏为概念模型,对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注采井网和生产层位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到最优的注采井网形式、注采井距和水平段走向,获得不同底水体积大小和韵律特征下生产井无因次避射高度优化图版和无因次射孔井段长度优化图版。为指导同类油藏实施水平井侧向重力水驱井网设计和纵向射孔层段设计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综合地震、测井、录井、岩芯、薄片及粒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包括上拱形、低斜两段式和低斜多段式等类型,叠覆冲刷、滑塌变形、泥岩撕裂屑、重荷模与火焰构造等反映重力流沉积特征的沉积构造十分发育。砂砾岩体的主要类型包括靠近物源的近岸水下扇、远离物源的湖底扇以及断槽中发育的沟道浊积岩;储层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的辫状水道砂体物性最好,储集空间以次生孔缝为主,孔隙结构主要表现为中孔中细喉型。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及技术方法,依据钻井、录井、岩芯、测井和室内测试分析 等资料,对研究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安寨段储集层岩性为残余 介壳灰岩、粉粗晶介壳灰岩、亮晶介壳屑灰岩和泥质介壳灰岩;岩石以介壳为主,矿物以方解石为主,沉积环境主 要为介屑滩微相;主要储渗空间为溶蚀孔洞、晶间孔和裂缝,孔隙以微孔隙为主,喉道以微喉道为主;储层孔隙总体较 差,主要为微孔微喉型和微孔细喉型;储层为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型的特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储集体分布受沉积微相 控制,介屑滩相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优质储层的发育受沉积古地貌高地控制;溶蚀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等对溶蚀 孔洞和裂缝的发育起建设性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方解石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通信冲突和信道干扰,对Mult-i Radio Mult-i Channel传感器网络无冲突信道进行研究,结果证实在网络通信半径大于3倍的网络最大功率通信半径的前提下,Sensor节点规模满足2倍网络功率级数加1的环境下,网络无冲突信道分配的信道数达到网络信道冲突图的最大值。文章通过对无冲突信道算法的运用,最终证实其可以有效地提高传感器网络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网络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发育和成长的不同阶段,商品流通渠道的功能将随着渠道组织结构、渠道管理水平、消费方式、渠道设施、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出现变异。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流通渠道的基本功能就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促成商品销售,实现商品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成熟阶段,流通渠道将越来越多地引导生产和消费,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传导与组织,挖掘和创造商品的新价值,提升原有商品的价值,从而使“渠道价值”越来越大。本文主要论述渠道功能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及表现。  相似文献   

16.
双河油田Ⅴ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5.21%,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分析了Ⅴ层系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油水井井距大,井网不完善,注水利用率低,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匀。利用油水井测井测试资料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潜力分布。指出下步的调整方向是油层边角部位、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富集区和剩余储量高的部位。提出了井网完善调整、调剖封堵大孔道、三次采油等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提高了水驱采收率,形成了一套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对非均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但剩余油潜力仍较大的欢127油田,研究了全区水侵量、水侵速度及水淹方式、原因等特征,认为水淹以底水锥进为主,其次为顶水下窜、断层水侵入,不同部位,油井水淹规律和水淹程度不同,边水未造成油层水淹;在对其水驱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动态测试方法研究了该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有效厚度大、原始储量大的部位,剩余地质储量依然较大;有效厚度相对比较大的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大;油藏边部及生产效果差的局部井区剩余油较多。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