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设计了多测点物理模拟装置,利用整体压制的特低渗长岩芯,研究了特低渗油藏超前注水开发的压力传播特征、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和采油井合理开井时机。实验结果表明:为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合理地层压力应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的110%_120%,合理的油井开井时机为压力传播到油水井间距的30% 左右时。压力传播速度沿岩芯长度逐渐减小,建议注水强度与压力传播速度相匹配,初期适当增加注水强度,有利于尽快建立驱替压力系统,后期适当降低注水强度,保持温和注水,以获得最佳的注水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了 Z 油田 5 个超前注水实验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应用注采平衡分析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区块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数值模拟评价了实验区的井网适应性。通过分析地层压力与油水井数比关系、相对采液量与油水井数比关系、地层压力与吸水产液指数比关系及不同井网形式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明确了井网形式对地层压力、采油速度及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层压力随油水井数比增高而单调递减,通过调整井网提高产液量还有较大的空间,井网形式与含水上升之间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更为直观的多层砂岩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和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设计制备了一种大尺度可视化砂箱物理模型,进行了不同注水方式、不同注水速度的水驱油实验,考察了不同注采方式、不同注入速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该模型具有设计尺寸大、模拟程度高及直观可视等特点,较其他模型更具代表性。通过模拟NP 油田某区块砂岩地层,根据几何相似、井型相同、层序韵律相同、流体黏度相同的原则,更加真实的模拟地层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注水方式及注水速度对模型的采收率有较大影响。采油井数多,单井控制面积小,采收率略高;而注水速度低,油井见水晚,含水率上升缓,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这一过程也反映了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特征曲线拟合表明,该实验过程符合水驱特征,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可采储量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S 油藏属于复杂断块和局部异常高压油藏,在对其地质特征以及现有10 口试油测试和试采井共23 井次的测试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试井边界探测分析、产能评价等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S 油藏P1、P2、P3 组等3 套含油层系的压力系统、原油性质、测试产能、米采油指数和采油强度等开发设计所需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评价,认为:P1 组为一套正常压力系统、普通黑油为主、测试折算日产油能力在20 t 左右、米采油指数较高的弹性水压驱动油藏;P2、P3 组为异常高压、轻质挥发油为主、测试折算日产油在4050 t 左右、米采油指数较高的天然能量驱动油藏。结合S 油藏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单井经济极限控制储量、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以及经济最佳井网密度等计算方法确定了S 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和井距,运用复杂断块油藏建模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注水开采S 区块P1 油藏、天然能量间歇开采P2 和P3 油藏的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最佳开发方案为部署直井14 口井,水平井3 口,预测15 年后方案累产油93.48104 t,采出程度分别达到22.53%、8.19% 和12.95%。  相似文献   

5.
缝洞型油藏储层类型多样,非均质性严重,油气水关系复杂,给这类油藏的开发带来了很大困难。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缝洞型油藏的开发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油藏井型、水体能量、开采速度、开发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底水存在的单缝洞模式适合采用直井开发,而有水体的单缝洞情形更适合用水平井进行开发。结合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注水的成功实例确立了注水吞吐等主要的开发技术对策,为此类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正确使用系统试井资料,对用指示曲线确定油井采油指数和油藏地层压力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对于注水保持压力开采的油藏,油井泄油范围的外边界压力为一常数、泄油范围内的平均地层压力为一变量,应用指示曲线只能确定油井泄油范围的外边界压力Pe和以Pe定义的油井采油指数Jo(Pe);而对于衰竭开采的油藏,油井泄油范围内的平均地层压力为一常数、泄油范围的外边界压力为一变量,应用指示曲线则只能确定油井泄油范围内的平均地层压力P和以P定义的油井采油指数Jo(P)。  相似文献   

7.
针对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构造、流体性质、油水系统等特点,通过分析研究水平井与直井夹角、渗透率、有效厚度、水平井段长度、油水粘度比、直井完井井段等因素与注采井距的关系,研究不同条件下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和直井采油、水平井注水2种组合井网的开发规律,找到合理的井网组合形式。研究证明,油藏的采出程度随着渗透率的增加、水平井段的增长、油水粘度比的减小而不断提高,有效厚度对采出程度影响不大。采用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组合井网可以更充分地发挥直井和水平井的双重优势,极大地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注采比作为衡量注水过程注采平衡状态的一项重要参数,是反映产液量、注水量与地层压力之间联系的综合性指标。近年来我国多数注水油藏已进入开发后期,常规水驱特征曲线普遍存在上翘现象,因此传统方法计算误差往往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应用油藏工程原理,结合高含水期水驱特征曲线推导出计算配水量新模型,该模型可有效地评价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效果。通过实例应用,与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法计算结果对比,可以看出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郑408 块为典型的强水敏稠油油藏,由于储层能量不足和水敏性强,采用天然能量开发、注防膨水开发和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较差。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CO2 在郑408 原油中的溶解作用,认识了CO2 吞吐回采阶段渗流特征,基于数值模拟方法优化得到了郑408 块CO2 吞吐开发方案。研究表明,CO2 溶于稠油后,可使稠油的体积大幅度膨胀,原油黏度将大大降低;CO2 吞吐回采阶段,由于稠油黏度较高,CO2 在原油中析出后以小气泡形式分散在原油中,形成“泡沫油”渗流状态,“泡沫油”可以提高稠油的流动能力,增加原油的弹性能量,降低地层压力下降速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郑408 块CO2 吞吐周期注入量优化值为100 t,注气速度优化值为50 t/d。  相似文献   

10.
宝浪油田位于宝浪苏木构造带的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北部的凹陷中部,是厚油层的低孔、低渗油田,并且发育局部裂缝,为了保持地层能量.并且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该油田实行了注水开发.注水开发结果解决了目前存在注水井压力逐年升高,注入量达不到配注要求的问题,并且利用裂缝性油藏的基质渗吸驱油理论缓解了目前的注采矛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高凝油油藏储层敏感性、流体性质和不同温度下的水驱油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和储层敏感性对高凝油油藏的开发影响较大;高凝油由于其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温度变化对其流变特性影响很大;随着温度的下降,油相渗透率降低,降温后再升温,油相渗透率可以恢复,但不可逆;温度对高凝油油藏驱油效率影响较大,温度低于析蜡温度以后,蜡的析出影响水驱油效率;而当析蜡温度接近地层温度时,就会产生冷伤害,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使油层温度保持在原油析蜡温度以上。沈84-安12块注水井温度测试表明,目前地层存在冷伤害,如果油层温度下降过快,应适当考虑提高注入水温度,使油层温度高于析蜡温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某中低渗砂岩油藏P 区块为例,为提高其高采出程度、特高含水阶段油藏采收率,在油藏工程、油藏精细描述及物理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化学驱方案优化设计研究,设计了24 个聚合物驱方案、30 个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方案和33 个三元复合驱方案,用全因素优化方法对注采参数和注入方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主段塞保持相对较高的化学剂浓度和PV 数有利于提高采收率,适量增加高浓度聚合物前置段塞和低浓度聚合物后置段塞有利于保证化学驱的增油效果,优化方案为采用“阶梯四段式”注入方式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方案,试验区提高采收率11.62%。与已实施的主要化学驱试验相比,油藏条件、聚合物黏度、井网井距及注入量等的差异是产生化学驱开发效果差异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凝油由于其含蜡量高、凝固点高,温度对其流变特性影响较大。高凝油油藏在常规注水开发过程中容易出 现析蜡问题,导致水驱油效率低,直接影响高凝油油藏的开发效果。针对南苏丹P 高凝油油藏具有很强析蜡趋势的特 点,通过室内实验,在不同注水温度下进行了一维长岩芯含气油实验、一维长岩芯脱气油实验和一维短岩芯脱气油实 验来研究温度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同时,建立了三维四相拟组分模型,在模拟研究中对析蜡反应进行了设计,并考虑 高凝油油藏模拟的全部关键因素,预测结果更为准确。结果表明:在析蜡点前,温度对水驱油效率影响较大。高于析 蜡点,随温度的增加,原油黏度对温度敏感性降低,驱油效率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因此建议注水温度高于析蜡点。  相似文献   

14.
许多碳酸盐岩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何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目前任11 碳酸盐岩油藏存在单井产油量低,注入水利用系数低,水驱效率越来越差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新途径,以便进一步发挥油藏生产潜力。分析了任11 油藏注CO2 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任11 油藏注CO2 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针对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从注气强度、注气方式、注气部位,生产气油比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油藏注CO2 方案模拟计算20 年,产油量显著上升,采用注CO2 可比目前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3.5% 左右。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压油气藏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开发低压油气藏的一些技术现状,包括钻、完井地层保护技术,开发井网调整技术,注水(气)增压开发技术,酸化压裂等油层改造增产措施。国内外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气藏岩性致密、渗流阻力大、压力传导能力差,地层压力的下降会对渗透率造成伤害而影响气井产能。目前,一般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评价储层应力敏感性。以吉林油田龙深气藏为研究对象,从储层岩石硬度、裂缝分布、粘土矿物含量以及含水饱和度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气藏具有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储层岩石存在较强的泥化现象,粘土矿物含量高是产生应力敏感的主要原因,形成了储层岩石变形的规律性认识。为了降低应力敏感带来的危害,应用了降低粘土矿物膨胀程度的压裂液进行体积压裂,优化了合理的生产压差,新井试气结果理想。研究结果为该类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但剩余油潜力仍较大的欢127油田,研究了全区水侵量、水侵速度及水淹方式、原因等特征,认为水淹以底水锥进为主,其次为顶水下窜、断层水侵入,不同部位,油井水淹规律和水淹程度不同,边水未造成油层水淹;在对其水驱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动态测试方法研究了该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有效厚度大、原始储量大的部位,剩余地质储量依然较大;有效厚度相对比较大的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大;油藏边部及生产效果差的局部井区剩余油较多。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