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阅微草堂笔记>>因果报应问题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泰平 《唐都学刊》2000,16(2):92-94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含有不因果报应的内容,历来论者对此大多持否定态度。本文结合文言笔记小说的传统题材,通过对纪昀思想以及作品具体分析,认为:写因果报应,只是纪昀曲笔为文的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暴露黑暗腐败的官场和世风日下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早就从课堂上听到,从书本上看到:著名的《四库生书》及其《总目》,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主编的。谁知;新买到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打开一看,书名之下,却赫然印着:“永瑢等撰”。一时好生骇怪!再看卷首所载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四库全书〉告成表》,文末署名十二人,也是以“皇六子多罗质郡王永瑢”为首,却不见“纪昀”何在?好不容易在《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中找到“纪昀”二字,那距“永瑢”之后,已是第四十二了。亏得中华书局在出版说明中写了一句:“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纂,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要不然,我还真以为这部巨著,乃是出自永瑢之手,而纪昀则是附骥尾以扬名了!  相似文献   

3.
因果观念是佛教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是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佛教自产生时就对此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随着佛教的发展 ,后来的佛教思想家又对此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不断丰富这方面的思想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念。本文拟对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初步探讨。一、佛教因果观念的最初形态佛教的因果观念最初是在批判和吸收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 ,佛教早期的因果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中 ,缘起理论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提出的 ,因果报应的思想则是在吸收改造婆罗…  相似文献   

4.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04,20(3):31-33
敦煌讲唱文学中宣扬佛教文化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其主要内容表现禁欲修炼观,因果报应观,六道轮回和天堂地狱观等,这些作品明显混合着儒家和道家思想文化,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袁枚的《新齐谐》(即《子不语》)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书的著作时间孰先孰后?有一种说法,《新齐谐》迟于《阅微草堂笔记》。如薛洪勋等人选注的《明清文言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序言”中说: 先是《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出于清廷的政治需要,对《聊斋志异》表示不满,并将其摒弃于《四库全书》之外,接着又自撰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企图抵销《聊斋志异》的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随后,当时的文坛领袖袁枚也写了一部志怪小说《新齐谐》,企图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鼎足而三。  相似文献   

6.
纪昀评传     
纪昀评传曹月堂他不是深赜索隐的考据家,不是深思孤诣的思想家,也不是呕心沥血的诗人或刻意传奇的文艺家。《四库全书总目》和《阅微章堂笔记》。构成了他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因此,他成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人物。纪昀,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横人、孤石老人...  相似文献   

7.
李亦辉  李秀萍 《学术交流》2012,(12):184-187
《武王伐纣平话》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在文化意蕴上与正统叙事有显著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即对血亲复仇观念的肯定,对绝对忠君观念的否定,对因果报应观念的认同以及对侠义观念、发迹变泰等其他民间思想的展现。金元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和儒家思想统治力的削弱,是该书以民间思想为主导的文化意蕴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纪昀与其说是一位诗论家,还不如说是诗歌批评家更合适。他初学诗从玉溪入,后颇涉猎于苏、黄,于江西宗派亦略窥涯涘,留下若干别集、总集的批点。其诗歌批评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瀛奎律髓刊误》中,主要有评诗坚持艺术标准第一等两方面。在实际批评中,他通过对一些作品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的独到揭示,提出三个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批评原则。其批评方法,则表现为始终从体制入手把握作品,这使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明显比前人通达,对批评尺度的掌握也更有分寸,"切"成为他衡量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尺度,对作品的负面评价往往更能显示他锐利的批评眼光。  相似文献   

9.
陈家桢 《学术交流》2002,1(2):120-123
残忍意识的出现和存在,除了政治的因素之外,还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反映。残忍意识表现为残忍行为,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其实假说地狱中的各种酷刑多源自人间的暴虐行为,反过来又在现实中产生副作用。贞节观与因果报应现念合流,可以共同起到精神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北京籍献书人传略郑伟章清高宗于乾隆三十七年至五十七年,开四库馆,网罗天下名士纪昀、于敏中、彭元瑞、陆费墀、陆锡熊、法式善(运昌)、程晋芳、周永年、邵晋涵、戴震、余集、翁方纲、朱筠、王念孙等三百六十人,进行了一次历时二十年的古籍整理...  相似文献   

11.
一、珍惜志怪小说这份文学遗产作为古小说的一种类别,志怪小说似乎一直受到歧视或批判,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杂述篇》中说“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列举了他所认为这一类作品之中影响较广的一些代表作。接着他进一步就题材内容有所分类,肯定了“若论神仙之道,则服食炼气,可以益寿延年;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继而,他说“及谬者为之,则苟谈怪异,务述妖邪,求诸弘益,其义无取”。实际上,他除了对服食求仙以及因果报应这两类作品给予高  相似文献   

12.
马晓坤 《浙江学刊》2006,(3):121-125
宋元小说话本展现了一幅幅立体生动的民俗生活画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流行于当时民众中的诸多民俗事象,本文重点探讨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民俗信仰。宋元小说话本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灵魂信仰;善恶有报和因果报应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等。这些观念或者是普通甚至庸俗的,但真实自然地展现了当时民众的精神面貌,有助于我们全面立体地了解当时的民众与社会。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的家训家规通过“孝”的规约化和强制性,以及积极的家族主义、务实的治生之道、贵生养生与明哲保身、约束与禁戒、善恶与因果报应等内容,把精英化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大众化的实践伦理,从而在家族层面建构了适应世俗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通过家族的繁衍生息实现文化的薪火相传。明清家训家规所反映的儒学世俗化、生活化转向,是对精英儒学的调整与纠偏,是把精英化的道德理想转化为大众化的实践伦理的一种有益调适,由此推动了儒家伦理从官样教义进入民间生活,实现了儒家“化民成俗”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朋,是古小说发展的顶峰,康熙乾隆年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最有成就的传奇小说,可称为清传奇三大书。其中《聊斋志异》的思想性较高,流传也广,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阅微草堂笔记》因了作者的官名和他编篡过《四库全书》,也名闻天下。唯独袁枚的《子不语》却  相似文献   

15.
付丽 《学术交流》2004,(11):177-181
《醒世姻缘传》的叙事框架并非因果报应,善恶之谈才是支撑作品叙事的真正框架。作品以晁家母子的善恶人生为叙事纲目,整合晁源、牝狐、计氏与狄希陈、薛素姐、童寄姐两世间的病态夫妻伦理关系,辅以武城和绣江明水社会风气的善恶之变,在两代、两世、两性、两地的多视角交叉叙事中,充分肯定以德累仁的道德价值,彻底否定不仁不义的道德堕落,体现作者劝善戒恶的道德说教意图。  相似文献   

16.
北宋的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意思是说,文章是用来载道的,否则文章没有用处,便象开空车。“有文而不以道,犹虚车而不济于用者。”周敦颐的观点完全合乎儒家传统思想,即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功利主义。此外,又有所谓“文原于道”的说法。纪昀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纪评《文心雕龙·原道》)这就更进一步,说文本是由道来的,文以载道是当然之事。纪昀这句话是称赞刘勰《文心雕龙》,因为刘勰说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道本来就存在,只因出了圣人,将道表现为文,圣人用文把道说明白,使道宏扬光大了。早在周敦颐之前,唐代韩愈曾提出过文章是明道的手段,主张文道合一,道是决定性的东西;文以明道,“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他们讲的道是儒家的道,正是后来  相似文献   

17.
西汉的刘向、刘歆所撰写的《七略》,是古代第一部目录学的专著。在我国古典目录学上,刘氏父子是目录学界的先师,是他们开创了古代目录学的事业。自兹以后,班固撰的《汉书艺文志》,删《辑略》为六略,大体仍本刘氏。梁阮孝绪撰的《七录》,是后来作《隋书经籍志》的范本,为私人著目之始。宋郑樵所撰的《通志·校仇略》、《通志·艺文略》,对目录学亦多发微,理论精深,内容精奥,影响如同刘氏。元马端临撰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是著名的专科目录,其体例甚属详富。明焦竑撰的《国史经籍志》,其论说多有发人所未发,亦有精到的理论。清章学诚撰写的《校仇通义》及《文史通义》,对于目录学上的见解是刘,郑以来的第一个人,其影响之广,亦然。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宋《中兴馆图书目》以来,一部大典型的官修目录,对后世影响甚  相似文献   

18.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2,28(4):18-22
"孝"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之一,而道教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孝道内陷危机,外受佛教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势下,道教把孝道义务建立在"长寿成仙"深层需要之上的"形上立道策略",以"长寿成仙"信仰改造和提升儒家孝道观念,吸收佛教文化因素的"一核多元策略",以及运用鬼神力量神化孝道、完善因果报应机制、强化道德监督力量的"神道设教策略",极大地扩展了孝道践行的社会基础,提升了孝道观念的合理性,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这些维护策略,对于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为史家要书,它的注释本在明代已出现数家,至清代浦起龙的《史通通释》问世,集各家之长,诠释明备,素得好评。清代纪昀以浦氏本细加评阅,删节《史通》为《史通削繁》,句读明快,校勘精细,兼有评论,惟删去全书几近一半,是为大病。近年来多见以《史通》名篇入选编集;一九七八年《史通通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  相似文献   

20.
自隋迄清,科目选士之法在中国绵延存在了1300年。比起两汉时期的察举与征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官人法,科举制度所具有的重要特点是:读书士子不拘门第出身,只要籍贯无误、家身清白、未居父母之丧者,均可应考。上自仕官之家,下至寒之士,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家庭条件优裕者,固然最有中式的保障。家境贫寒者,倘若资质颖悟、勤勉好学,也极可能科场连捷,乃至擢巍科。这种带有竞争机制的制度,本来是利于激扬士类,奋力搏争,以期跻身仕途。但是,在清代读书人当中,又十分广泛流行着宿命论、因果报应说等神学迷信思想,认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