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某种具体存在的方式,即相互联系的某种具体情况的表现就是对象化,或者叫确立(Affirmation),也就是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取得了一种外界刺激.按恩格斯的观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在于这种相互的联系.说得更确切些,就是在于这种相互作用.对象化就是把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转化为经验实践的对象形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作家指责机械唯物主义为客观主义,不以社会人类主体参与的观点来理解现实,就象马克思的名言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实  相似文献   

2.
欧洲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劳动力市场是社会参与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女性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描述和比较了欧洲几个主要经济国家中这一社会经济层面的状况,并从一些新的角度对影响妇女就业比率和形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三方面包括:国家对妇女经济生活的影响;妇女就业形式及其社会意义;在职业性别分层中组织与制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丽辉 《社科纵横》2004,19(6):9-10
本文认为我国从属劳动力市场具有市场容量大 ,可以充分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 ,以及市场化程度高 ,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 ,进而阐述了从属劳动力市场对西部地区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从属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劳动力、国企下岗分流人员增加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并存,呈现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局面。同时,存在多种影响充分就业的客观因素,使得就业的数量与就业质量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实行"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并重、效率与公平均衡"的方针,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技术创新,鼓励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生产要素市场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构建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获得以下启示:市场各主体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构建良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一,政府科学制定政策,引导就业市场各主体“有所作为”;其二,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三,用人单位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就业市场建设;其四,社会机构抓住机遇,通过就业服务壮大自己;其五,高校毕业生提升自我素质,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从事非正式就业的农民工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工问卷调查资料的初步统计分析,认为:第一,农民工在总体上处于一个分割并被相对隔离的、低水平的劳动市场中,但该市场内部又基本上是按照自由放任原则实现其供求平衡的。第二,这一市场进一步分化为“企业”内外的正式和非正式就业两个部分;后者又可区分为自雇与受雇就业两种类型。第三,由于企业内的正式就业者处于较为艰难的生存状态并且再生产着这种状态,农民工在正式和非正式就业的分流中,更倾向于流向非正式就业。第四,在非正式就业者中,受雇用的农民工的工作只能是一种勉强生存的手段,而自雇用的农民工则可能逐渐实现积累和向上流动,有希望获得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就业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成为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服务业的就业容量、吸纳就业的能力又如何?在与国外主要国家的服务业就业特征比较分析后,研究表明:一是虽然中国服务业早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就业弹性系数高于制造业,但是近几年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且远低于发达国家;二是鉴于国际经验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服务业吸纳就业潜力仍然很大,是新增劳动就业和吸纳存量劳动力的主力军;三是简单趋势法预测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可达45.55%,服务业新增就业岗位远大于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双发 《社科纵横》2004,19(5):47-49
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状况作了实证说明 ,并用模型分析了性别歧视对社会效用、企业利润及劳动者本人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 ,就如何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着农业产业就业动能发挥不足、乡村振兴所需劳动力短缺、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的现实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建议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农村就业空间、加强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0.
赵慧娟  魏中龙 《创新》2021,15(6):73-83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具有替代效应和抑制效应.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会带来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文章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机理,建议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职业培训体系改善供需匹配度,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教育水平,提供良好的政策治理体系支持,完善与新就业形态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基建释放"数字红利"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1.
熊艾伦  孙衔华  王子娟 《社会》2019,39(5):184-202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对劳动力市场上中间人行为进行分析,具体考察影响其分享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帮助和最终成功匹配的因素。研究表明,就业信息的分享体现了社会资本的“运作效用论”而非“地位效用论”。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高的中间人并不热衷于信息分享,而就业帮助体现了趋异性交往原则。中间人倾向于向教育水平低于自己的求职者提供实质性的就业帮助。此外,间接关系比单一的强关系或弱关系更能预测人情资源。教育水平较低和有迫切就业需求的劳动者对社会资本依赖较大。与女性相比,男性更依赖关系渠道。企业设立固定金额的推荐奖金可促进员工分享就业信息概率,但不影响成功匹配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西部地区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外出劳动力回流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如何解决那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能力较弱的群体的就业更是面临艰巨挑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发展,而且拓展了就业途径,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性的特定要求与回流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相适应,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的就业具有更低的人力资本再配置成本,提高和增加了回流劳动力的收益,对吸纳回流劳动力具有积极作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新劳动合同法提高了企业的雇佣成本,降低了企业雇佣的灵活性,企业进行雇佣决策的内部市场规则必然进行调整。根据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有关理论,建立企业进行雇佣决策的能力-回报-期限的理论框架。基于此理论框架,可以预测企业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的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14.
呼博 《社科纵横》2006,21(7):120-122
本文通过对中西古典艺术都呈现为和谐统一这一共同特征入手,说明中西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这一艺术规律的表现:继而又论述了中西艺术的主客观统一过程中又各有其侧重和差异,中国古典艺术是从主观一面入手实现主客观统一的,而西方古典艺术则是从注重客体的方向达此目的的;最后又对中西近现代艺术从嬗变到今天对各自古典和谐艺术已实现解构的现实进行分析,说明现代艺术的由重矛盾对立而实现的艺术中的主客观分裂是相对的,中西现代艺术本质上仍遵循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这一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5.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工作岗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结构中始终发挥着“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影响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宏观经济和行业特性三个方面.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对大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影响在动态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蓄势递增效应;在产品市场需求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对就业增长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行业规模、单位产值利润率和技术进步等行业内生因素是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的主导因素.长期看,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进而巩固和扩大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需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扶持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的发展也是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集体林权改革不断深化,在林区构建完善有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服务体系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保障林区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我国林区就业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构建林区市场型就业服务体系:明确林区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意识的定位;明晰就业服务责任;完善林区劳动力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组织;搭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全林区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社会劳动失业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7.
数智时代,劳动力市场出现新特征: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劳动力工作流动性增强、工作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以学历为标识的人力资本投资竞争更为激烈、劳动力市场脆弱性加剧。就业风险呈现新变化:人们面临着技术性失业、群体性失业、规模性失业、长期性失业等就业数量风险,以及劳资关系失衡导致的工作贫困、长时间工作、就业歧视等就业质量风险,这些就业风险在范围、规模、种类、程度及发生频率上并未缩小而是扩大。这意味着,社会进步虽使人们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增强,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甚至降低就业风险,应通过思维转向、多维治理、制度建设和能力提升治理就业风险,提高风险治理韧性,进而稳存量提质量,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炜 《学术交流》2002,(6):69-71
加入WTO ,会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冲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会更加严峻。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才能有更多的农民进得了城。也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我国的企业素质 ,提升我国的城镇素质。因此 ,提高农民素质 ,解决农民再就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又在于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 ,搞好农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驱动下,我国单一的就业模式逐渐被打破,灵活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形态。在前沿数字科技的驱动下,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规模日趋扩大且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已无法完全解释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及社会表现的现状。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新人力资本框架下的非认知能力在灵活就业的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非认知能力通过直接和间接双重机制发挥作用,促进劳动者实现由自驱力到胜任力之间的转化。基于不同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能力生成的特征,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对非认知能力的投资,不仅对于提升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这一日趋庞大的群体的就业质量,增加该群体幸福感和获得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方向的转变也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就业角度分析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公共服务)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即在总结北京就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就业与经济、就业与人口及公共服务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探索形成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的原因。检验结果表明,以基建及房地产等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消费者服务业及政府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并进而带动了人口膨胀,而人口的膨胀是形成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并得出结论:经济增长及就业的水平不高是不协调的根本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