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宪民 《社科纵横》2005,20(5):162-163
交流不是依靠单一的语言渠道进行的,体语、时间、空间等非语言要素在交流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存在着语言、文化差异的跨民族交往中,体语、时间、空间不仅扮演着构成性的角色,而且还发挥着重要的功用。本文对跨文化的民族交往中一些重要的非语言因素———形体语言、交往空间和时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不同的民族对数字赋予了不同的联想意义,使普通的数字具有超越语言的灵性,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英语数字泛化的内涵和外延,虽有共同的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比分析中英数字所构成的习惯用语之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和冲突。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中国古代民族人口交融的锋面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地区是历史上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接触地带,华夏族系、秽貊族系、肃慎族系、东胡族系之间碰撞、交流和融合,使其成为中国东北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就锋面作用的主体而言,不同族系之间、族系内部之间都有交融的过程和事实,其交融的过程体现出极为明显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闫顺玲 《社科纵横》2007,22(12):103-105
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标志和宝贵财富;她是中国推广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是炎黄子孙赖以联系情感的纽带、交流沟通的桥梁;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数千年,经过了上百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提炼,是我们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创造和传承了中华文明和灿烂文化,体现、承载和浸透着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因此,普通话不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王富  欧宗启 《社科纵横》2009,24(11):82-84
后殖民国家为何在独立之后仍然使用西方殖民语言,罗世平认为主要是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在起着作用,而与权力无关。但实际情况却是权力是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起作用的先决条件,没有权力的帮助,语言势差和文明势差的作用都是潜在的因素而已。  相似文献   

6.
试论语言和思维的相对独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学家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外乎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思维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这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甚至进而认为,思维是一种不出声的内部语言活动,从而有内部言语一说。第二种看法是,思维独立于语言,人们首先通过思维形成思想,然后用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不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思想,形式是一种未知的心理图式;语…  相似文献   

7.
廖志林 《学术交流》2007,(5):142-145
人类有声语言的发展经历了mama语、拟声语和创造语三个阶段。从对人类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和不同语系语言对母亲的称呼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可知,对母亲的称呼源于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初生婴儿的啼哭声是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的母音,而对母亲的称呼则是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mama”是人类有声语言的最早形态。人类社会仅仅使用“mama”这样唯一的一种有声语言作为交流手段的现象,应该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mama”语早于拟声语言而存在,是人类有声语言的起始阶段。拟声语言模拟事物的声音,它在人类有声语言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语言样式。而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社会发展为人类有声语言的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语言的形式美──兼论汉语民族性格之三张凡一、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美有不同特色人类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个客观事实。这是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地理环境既有共同处,又有区别,乃至迄今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对宇宙的认识和人...  相似文献   

9.
王燕 《学术交流》2007,(8):139-140
民族的重要标志是语言,每个民族都在自身漫长的成长期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种群DNA,也在自己的语言里预置了民族文化基因.萨丕尔在其著名的《语言论》里精辟地指出:"语言不只是思想交流的系统而已.它是一件看不见的外衣,披挂在我们的精神上,预先决定了精神的一切符号表达的形式."[1]198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北民族地区多民族政治体系的构建始于封建国家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封建国家时期西北多民族政治体系就有着与中原地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自两汉至清各代封建国家中央政府对西北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实施政治统治的结果,在政治统治过程中,封建国家也实现了西北民族政治体系的建构,对西北民族政治现代的发展也产生了持久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秦文献中保存着有关古代民族的活动及民族之间交往的记录,也保存着当时人们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认识.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史学家对民族和民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不仅写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著作,而且把古代的民族观念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主要部分.互联网不仅在个体之间,而且在机构之间传送着世界上大量的信息与交流.今天,有许多趋势威胁着语言多样性,尤其是互联网上的语言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李杰  钟永平 《社科纵横》2010,25(3):164-167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域即由情景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体,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境类型决定着语言实际运用的范围,语境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异。换言之,我们所说的话以及所写的语言会随情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异。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有三个: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境的这三个变量也决定语言的意义系统;而意义系统又同时在词汇语法等层面得到体现。商务语篇的行业特色十分浓厚,而这些特征在词汇、句子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从而构成了商务语篇的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胡云飞 《唐都学刊》2002,18(1):122-123
语义作为翻译的核心 ,要依托具体的语用环境来得以重塑和再生 ;语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 ,其具体形态、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是语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用关联理论加以分析 ,语符换改的动态流程就是寻找和发掘宏观、微观语境中语言内部或语际间的最佳关联性。在英语中 ,任何表意的语言成果 ,无论语词、语句、语段、语篇 ,甚而层次、内含、语势、照应上都时常展现出一定的关联特征和语义思维脉络。语符移译时 ,有心存留一些语言语境的关联意识 ,如实把握一些语言表象的关联特征 ,对语符的改换 ,不仅能更恰切地传述语义和更本质地还原语境 ,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相似文献   

15.
语义作为翻译的核心,要依托具体的语用环境来得以重塑和再生;语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其具体形态、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是语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用关联理论加以分析,语符换改的动态流程就是寻找和发掘宏观、微观语境中语言内部或语际间的最佳关联性.在英语中,任何表意的语言成果,无论语词、语句、语段、语篇,甚而层次、内含、语势、照应上都时常展现出一定的关联特征和语义思维脉络.语符移译时,有心存留一些语言语境的关联意识,如实把握一些语言表象的关联特征,对语符的改换,不仅能更恰切地传述语义和更本质地还原语境,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相似文献   

16.
一、文字:外来文化的综合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2497种语言,分为若干语系,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粘着语,只是日本一个国家的通用语。据调查,使用人口超过五千万的语言,有13种,其中,日语与德语并列为第六位。而且,日语出版物的数量也相当大,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占世界第三位。由此可见,日语在世界语言中,是个不可忽视的主要语言之一。追溯日语的来源,无不体现出努力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特点。影响日语形成的环境有两个,一是围绕中国语的环状带;二是中国语祖语。关于前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席红梅 《学术交流》2006,(7):133-134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一些双语或多语国家,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更是屡见不鲜。作为一种语言接触现象,它是理性的,而不是随意的。标记模式理论认为:语码转换是说话者协商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一种手段,体现着说话者的社会心理动机。人们在使用语码转换时,往往实现多种社会语用功能,诸如回避社会禁忌、调整交际双方权势关系、缓和语气、改变交际双方情感距离、强调说话者社会身份、实施便利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语俗是民间社会约定俗成并广为习用的、涵化着丰富习俗文化内涵的特殊语言形态。这种形态的语言往往为特定的族群或区域集体所认同而与其它的族群或区域相异别,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与鲜明的族群象征意义,是研究族群和族群话语的重要途径。于此,本文尝试将语言和族群这两种不同人类文化形态置于共同的民俗背景下进行观照,考察不同族群语俗的彼此差异与个性特征,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族群文化心理,并进一步探讨民俗语言在族群认同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南亚各国独立后民族问题非常突出,情况又十分复杂,民族矛盾和教族冲突时起时伏,有时表现得极为激烈和尖锐。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及人民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有时还影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斯里兰卡的民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南亚各国的民族问题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各自特殊的一面。独立后各国的民族问题变得严重起来;语言问题、宗教问题、教育和就业问题、移民问题比较突出;各国政府不承认本国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现实而对少数良族采取同化政策;少数民族要求自治或独立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20.
扎西拉姆 《生存》2020,(11):0192-0192
藏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藏语是中国境内多数藏族自治区藏民的主要交流语言。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由多种地方性方言和自治区方言以及民族需要共同组成,五十六种语言组成了我国丰富多样的语言体系。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教育部对各类语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机制也有了新的定义,藏语作为局部地区的交流语言对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团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加强藏语文化教育、规范教学体系是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