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左倾教条主义禁锢的时期,人们把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修正主义划等号。其实大谬不然。经过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到讲利益未必就是个人主义或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同前者的区别,不在于它不讲利益而前者注重利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利益的矛盾,也就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算是一个陌生的问题了。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备个方面的社会活动都在同物质利益这个问题打交道,正如列宁所说,它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列宁全集》第13卷113页)而且还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已讲三十多年了,并且经常地讲,三者利益要兼顾、要结合、有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今天,再提出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有些陈旧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当前道德评价中的功利主义倾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充分重视和保障个人物质利益。在强调和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绝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味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并把它置于至上的地位;也不能把功利性原则作为公民进行道德判断的最基本尺度,或者说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实际的基础。以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为导向的必然结果只能是个人主义泛滥。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这种物质利益关系贯穿于人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纵向看,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从横向看,有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如从社会再生产内在联系看,还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等等。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通过合理调整,真正调动起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以促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首先,社会主义物质利益的内涵包括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个方面。这三者的利益关系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其次,正确处理上述三者的利益关系是社会主义社会一条特有的经济规律、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对社会主义其它经济规律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物质利益思想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明确了实现人民物质利益的根本标志是消灭贫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解决了实现人民物质利益的途径问题,唯物而辩证地阐明了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的关系,丰富了利益兼顾思想的内容,扩大了利益兼顾的适用范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思想,为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物质利益思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家长式法律强制以设定义务为实质内容而以实现权利为价值目标 ,其合理性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性中物质利益与意志自由两个因素的关系 ,但立法者应当在分析被强制者的不同利益与协调法的不同价值冲突的基础上把握好其合理界限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邓小平的集体主义道德思想:肯定人民群众追求正当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发扬乐于奉献、自我牺牲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在一定范围里,人的行为一般是围绕着经济动机而产生的。从理论上讲,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利益通常不是最终目标,但它却是组织对个人提供的最明显、最基本的工作诱因。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人民还不富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仍然是谋生的基本手段。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关心自己的劳动所得,是合情合理,也是合法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3月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  相似文献   

10.
在陈力同志《试论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一文中(以下简称《陈文》),提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开始是说:“恩格斯早就指出过:‘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就表现出什么样的物质利益关系,物质利益关系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无疑是正确的。接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了另外的结论:“物质利益规律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既然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作为物  相似文献   

11.
物质利益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表现。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物质利益却被划为“禁区”。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蓄意制造混乱,大肆散布要“革命”就不能讲物质利益,特别是不能讲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利益的谬论,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物质利益原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和阐释了社会结构的利益分析方法及多元综合衡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点,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农民利益群体经济利益需求与基本特征,物质利益原则与农民积极性发挥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60年前,法国思想家巴塔伊(G.Bataille),在其论文集《国家问题和法西斯主义的心理结构》中规定了社会的单一成分和非单一成分之间的差别,单一成分是受利益和相互交换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成分。因此,任何单一的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同其他各种活动的联系。单一的  相似文献   

14.
“风雨喷长空,威雄惊万里。”七十五年前,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义和团英雄们,一从祖国大地跃然奋起的时候,就是抱着这样钢铁般的决心。他们高举反帝爱国的大旗,拿起武器,英勇奋战,同入侵的帝国主义强盗,展开了顽强的殊死斗争,把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七十多年来,如何评价为中华民族生存而战的义和团运动,革命派与反革命派,马克思主义者同修正主义者存在着根本分歧。革命派和马克思主义者歌颂它,吸收它反帝反封建的敢打敢斗的崇高革命精神;反革命派和修正主义者咒骂它,贬低它的革命作用,妄图抹煞它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义利观,就是邓小平对“义”和“利”关系问题的根本看法。邓小平是义利关系的统一论者。他在充分肯定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肯定正当个人利益的同时,强调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必要时应当牺牲个人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综观邓小平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论述,邓小平的义利观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表述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矛盾凸显。社会利益失衡主要导源于竞争秩序的不完善,传统体制下的伦理规范也不能从根本上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协调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必须确立以平等竞争、扶助弱者、合理消费为核心原则的伦理规范,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理顺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努力实现现实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公平。根据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应着重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小生产引向大生产;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有效地缩小居民间的贫富差距;三是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改善干群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功能必须依附于现实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以往集体主义精神之不昌,根本就在于传统体制未能形成它所需要的利益关系。从集体主义原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价值取向看,其赖以把握社会的现实基础只能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市场经济形成的广泛的利益联系为之提供了调控社会的利益机制;以公平竞争和承认劳动、利益差别的市场经济利益分配形式造就的合理利益关系使之能获得深厚的道德主体力量;作为市场经济重要前提的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实现了集体主义原则所要求的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能为集体主义原则创造其在传统体制中所不能获得的现实条件,根本在于集体主义原则本身就是它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喷涌而出的保证在于他们的利益追求充分地得到实现,并且能够不断地实现.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仍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消灭贫穷、按劳分配、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利益引导力.  相似文献   

20.
自启蒙以降,至罗尔斯《正义论》的问世,个人主义工具理性、主客思维过分扩张,关系中的德性日渐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契约理念指导下的道德正当、道德命令,德性不再内在于己,而成为功利的尺度、情感的奴仆和先验的命令及正义选择的善。遵守契约的道义不在于我能够从履行契约中受益,或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于我应该遵守和自愿选择的东西。德性在本质上成了一种证明的道德,它最关心的东西不是说明人们为什么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而只是告诉人们必须绝对服从道德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