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同等内涵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是中性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是褒义的概念。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成分,属于优秀文化传统的范畴,但并不等于民族精神,而要通过价值整合和理论提炼才能转化为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以崇古、征圣、宗经为表现,以唯伦理思维为特征的守成精神;近现代以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为表现,以唯政治思维为特征的革命精神;当代以改革开放为表现,以唯经济思维为特征的开拓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时代精神和价值目标所构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3.
全面认识、科学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民主精华.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品格、精神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甚至腐朽的成分,也对社会的发展起严重阻碍作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以全面、辩证的态度区分精华与糟粕,去芜存菁,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4.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55-156
北京大学于2006年11月举行“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理论研讨会。黄楠森、张国祚、赵存生、张岂之、叶朗、韩震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并熔铸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高级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集中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战国士林探讨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记录这一统一 过程,形成与积淀民族精神的正是《史记》这一不朽的文化巨著。因此,《史记》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通过记 述中华民族近三千年的历史,对此前的民族精神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圆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 实践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那种特有的刚健奋发、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刘季冬 《学术界》2013,(1):101-109,283,284
斯宾格勒在其著作《西方的没落》中论述阿拉伯与俄罗斯文化时指出,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及影响,阿拉伯文化与俄罗斯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变形。斯宾格勒将这种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形的民族文化称为"伪形文化"。刘再复先生借用斯宾格勒"伪形文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作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之区分。他以其认定的《山海经》所体现的文化精神为标准,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文化典籍称为原形文化,将背离这一文化精神的文化典籍称为伪形文化。根据这一原则,刘先生将中华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区分为:《西游记》、《红楼梦》是原形文化,《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伪形文化。本文对《山海经》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新的梳理,提出了与刘先生不一样的认识,即《山海经》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是优劣并存的,并非只体现优秀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对文学四大名著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与刘再复先生不一样的看法:《三国演义》、《水浒传》并非中华文化的"伪形",而《西游记》、《红楼梦》并非只体现优秀文化精神的"原形文化"。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继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给予了深刻透辟的论述,并科学地借鉴和运用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说明和解决现实实践问题。认真学习他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正气,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既对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造成挑战.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带来的机遇表现为:全球化为民族精神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民族精神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提供了舞台;为民族精神之中普世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全球化对民族精神发展造成的挑战表现为:全球性的价值认同消解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对民族精神优秀价值观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固有的积极功能;导致非健康的民族精神自觉,影响民族精神健康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一是要努力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全球化进程;二是要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强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体意识;三是要立足于本民族与世界的发展大势,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精神的总和,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坚信不移的,被认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向的,以理想、信念、信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中华民族道德基础的过程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流传下来的涵盖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宝贵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需要大力继承与弘扬的.本文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以及对大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阐述了大庆应如何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等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和源泉,成为我们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我们今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王仕民 《社会科学家》2006,3(2):200-2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原动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克服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延安精神与中国的世纪转型和现代化延安精神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然而,站在世纪之交的门坎前,回思历史并展望未来,我们却不能不深切地感到,延安精神不仅牵系着中华民族的过去,更牵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精神建构。一、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生生不息,不仅创造了无以伦比的灿烂文化,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理想、不畏困难、英勇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这段话…  相似文献   

15.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的挑战中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动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生活态度。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和条件,而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集中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为其主体内容。那么中国传统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受儒学长期影响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将之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努力不止;地势平顺,赞育万物,君子法地,故应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奋斗,回应自然与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拼搏抗争,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容忍的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具备了这两种精神,才生生不息,努力向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虽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而终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6.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曾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至今仍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挖掘《周易》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构筑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周易》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反映社会要求,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前进的内在精神。简言…  相似文献   

17.
齐霁 《兰州学刊》2000,(3):61-6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悠久岁月,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道德,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道德、特别是优秀传统商业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高校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立志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人才的价值性诉求,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民族精神培育方面面临困境,应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归属感教育,多方增强广大师生民族精神,为高校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提供可用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务员精神是一种天下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深邃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教科书,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