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透过<关于"坎普"的札记>,苏珊·桑塔格勾勒了"坎普"美学的大致轮廓,在她看来,"坎普"是一种新的感受力,一种现代的审美方式,一种新的文化趣味.坎普是强调"技巧"和"风格"的"纯粹审芙的感受力";是对失败的严肃性的感受力;是体验的戏剧化的感受力,是被平庸所胁迫的艺技表演;坎普趣味提倡一种艺术民主的原则,反感惯常的好一坏评判标准;坎普是大众文化时代的纨绔作风.桑塔格在文化海洋中发现了"坎普",发现了"坎普"与当下文化意味深长的关系,从而引起人们对于诸如感受力、文化趣味、文化等级秩序的分化、审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推动了一些新趣味和价值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桑塔格在<关于"坎普"的札记>一文中阐述坎普的美学内涵,将坎普视为当代感受力的先锋和典型,用以对抗传统的审美标准.坎普所代表的审美趣味,和六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相应和,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但坎普和现代主义又不是决然的断裂,它们二者之间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坎普、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将在文中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3.
怡情是益寿的良方,怡情即和悦快乐的情绪。罗素说:"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趣。"所以说,健康与快乐如影随形。关系十分密切。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重要一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去寻找快乐。然而,许多"乐"往往就在你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从萌芽时期就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世俗建筑展开的。"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但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象天法地的切入点也随之改变。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手法从模仿"天象"到模仿"仙境",再进一步发展到建设人间秩序、追求生活品位,经历了从"象天之形"到"象天之意"再到"象天之理"的发展过程。建筑的尺度从与天接近逐渐变得亲切宜人,建筑风格从神圣庄严逐渐变为充满生活情趣。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最近英国哲学杂志里不约而同地有坎尼克和坎普发表文章,讨论美学里的概括问题:美是什么?艺术品之成为艺术品有没有共同性?艺术批评能不能根据共同标准或统一原则来进行?他们的结论认为,这种共同性是没有的,而美学主要不同于伦理学的也就在此。两家的意见无异于把美学从哲学领域中排除出去,因为达在美学里进行概括的可能性都被否定掉了。他们没有认识到“美”、“艺术”这些字眼本身就是人类进行概括的结果。这两篇文章我们都摘译在这里;另外还附带译了史密斯关于坎普一文中欣赏次等作品问题的争论,和坎普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在<爱莲说>、<通书>、<太极图说>等著作中对君子人格进行了阐述,区分了人生追求中的 "大"与"小",认为生命中之道德境界的追求高于和重于生活中之物质与地位欲望的满足,能有如此体认并能力行践履,便成就了"君子人格";以之从政,便是"君子之政".这些观念和实践值得今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与理想的审美意境,真正地艺术品格生成于人对人自身及其生活世界的真情感悟、对理性精神的崇高释怀和对生命本性的释放与超越。为此,人类正是通过自身文化、艺术传统的禀承与创造,运用有限的"艺术表现"会意无限的可能存在,来实现"万物一体"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8.
"气"是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苏辙首次以"奇气"论文,其渊源并非出自孟子、韩愈,而是来自庄子"养气"说.苏辙"奇气"说在内涵指向上,主要包含追求疏宕平淡的文风、抒发不平之气和强调生活阅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这一批评理论是刘勰"江山之助"文论的发展和完善,对陆游"工夫在诗外"的诗学思想也有重要影响.苏辙"奇气"说对明清文学批评影响颇大,文人广泛以"奇气"论文的同时,也吸纳其内涵,使其成为古代文论中常用的术语之一.  相似文献   

9.
消费新时尚     
时下,以往只求吃饱穿暖的老人们已由对物质条件的需求升为对老年生活情趣的追求,营造文明、温馨、健康、多姿多彩的生活。因此,老人消费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花钱买"健康",健身消费成时尚。以往打预防针是幼儿的专利,如今老年人无病先防,防疫站正成为老人心目中的保健站、平安站。预防流感,预防肝炎病毒……老人们说:每年花100余元搞预防,就是给自己买个"平安",今日花钱,明日省钱,又少病痛,这种钱花得值。而有针对性地开  相似文献   

10.
正什么是正能量?英国人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说,"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具体地说,乐观、爱笑、阳光、勇敢、向上、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不放弃和追求,这些都是正能量;忧郁、孤僻、抱怨、低沉、挫败之后的一蹶不振、无法控制的坏脾气,这些截然相反的情绪就是负能量。这两种能量像光明和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哲学王"思想,也就是"知识统治"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应批判地吸收,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断追求知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12.
杨沛霆 《源流》2011,(2):94-95
什么是人生的追求,很多成功企业家或许感触最深:"追求物质与奢侈,不一定幸福。一个人有了感恩之情才有幸福,一个人在助人之后的‘为乐’中才有幸福。"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说的,让其他人生活幸福,自己才有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人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总是要有所追求的。而人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追求的最高层次。这是因为人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高级动物,不仅把客观世界,而且也把自身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人不仅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因而自觉地主动地追求美,便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一生热衷于政治,迫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始终在奋斗和失败中生活.一生都处在痛苦和幽愤之中.可以说李白的一生,就是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悲剧的一生.李白顽强而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在追求自己的特殊价值和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公益年轻态志愿成时尚"我在做志愿者、义工",当你身边有人这么说时,我肯定你的第一反应是"不错啊!"时下,热心公益=有对生活的追求=有与众不同的经历=有自己的活动圈子和朋友=有善良、博爱、热情等品质。"70后"、"80后",甚至"90后",都在争取拥有志愿者这个让人引以为傲的身份。做志愿者、做义工已经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时尚"身份。  相似文献   

16.
面对现代教育发展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传统学校管理理论与模式已经不太适应."有限理性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它对学校管理的启示是学校管理思想应重视灵活性,以追求"满意"取代机械地追求"最优化"思想,强调管理目标的分解与互补,构建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加强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17.
“京派”作家群及其人性观照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派"文学的历史研究和批评认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和辩驳,但从一些常见的批评文字和文学史著述中发现,仍然有值得研究讨论的问题和余地。首先是"京派"文人圈子和"京派"作家群的关系;其次是大多数"京派"作家,尤其是废名、沈从文、芦焚等作家体现了特别的乡土特色,但"京派"作家真正深层的价值认同是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关怀的文学立场和人文情怀。在追求人性自由、生命美好这一整体的审美精神中,又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化追求和艺术特色。他们把对生活的审美情怀和生命的积极乐观,灌注在自己细密而蕴藉的作品文字里,赋予文学诸多优美和深沉的东西。而且这种共同形成的不自觉追求和人文情怀,可能融化在所有"京派"作家的生命价值和审美创造里。  相似文献   

18.
"不忠实的美人"一说源出于法国的翻译界。它是对译作的一种比喻,自有其偏颇之处。译者不能盲目地追求译文的"美化",而牺牲对原文的忠实。文学翻译者应发挥译语的优势,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形式。翻译应力求"美丽"与"忠实"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魏晋玄学精神的概括,素有"自然"、"自觉"、"自由"三说,其中尤以"自由说"影响较大.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所谓魏晋玄学的"自由"精神,乃是一种旨在减少外在强制压力的"消极自由",或曰"防卫性自由",是魏晋士人试图摆脱皇权专制束缚的一种政治追求.然而,在现实专制政治挤压下,魏晋士人的"自由"追求不得不从政治层面转向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在其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巧妙地把美墨裔女性的人生沧桑与抗争隐喻于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对"房子"的追求过程之中。作为美墨裔女孩,埃斯佩朗莎具有"下层贫民"、"少数民族"与"女性"的"三重边缘身份"。这"三重边缘身份"使她所努力寻找的栖息空间——"房子"蕴含着三重内涵,即物质形态、种族意识形态与女性主义形态的"房子"。这三种形态所蕴含的寓意分别是对改善物质生活、种族平等与性别平等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主要通过"独立"、"集体主义道路"与"写作"三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