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朴初老人走了。几十年来,他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国佛教信徒逐步走上充满光明,充满智慧的“人间佛教”大道上。他高瞻远瞩地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爱国爱教,勇猛精进,庄严国土,投身四化建设,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我与赵朴老的因缘我是在赵朴老主持我国佛教事业的年代出的家,并在老人家不断督促和鼓励下成长起来的。这可以说是我与赵朴老的最大因缘。且我与老人家见面的机会不算少,加起来该有上十次吧。最初的见面因缘是在1992年4月12日上午,老人家视察少林寺,是我做的接待。那天上午,天气晴朗…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佛教历史发展及新中国佛教实践的理论总结,赵朴初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其中既包含历史的、文化的维度,集中体现于《佛教常识答问》;又包含现实的、实践的维度,主要体现于《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作为新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思想,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只有“人间佛教”的教义才能实现中国佛教与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圆融.  相似文献   

3.
以佛教为纽带的交流活动历来是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赵朴初积极推动佛教“黄金纽带”的重新恢复与正式缔结,为中日韩三国传统友谊的修复、中日和中韩邦交正常化、战后东亚地区的稳定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他去世后,“黄金纽带”的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活动频繁展开,“黄金纽带”在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推动中外友好往来、促进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等方面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日第十二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于2008年6月6日-8日在无锡举行。这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与日本佛教大学商定的为中日两国能世代友好相处的重大举措之一。佛学交流会每两年一次轮流在中、日两国举办。  相似文献   

5.
赵朴初积极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通过心灵转化这一潜在的核心概念,赵朴初较好地解决了佛教神圣性的世俗化与佛教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自我认同问题,从而将佛教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紧密联系,且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佛教的当代实践和未来发展而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仍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要]近一百年来,日本学术界在引入欧洲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等方法,在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这种研究范式的局限乃至弊端也开始引起反思。另外,围绕“大乘非佛说”“大乘佛教的起源”“《大乘起信论》的真伪”“如来藏思想是不是佛教”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深刻影响到东亚乃至世界佛教学术界的研究走向。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学术界在佛教福祉学、佛教生死学方面进行了新的开拓,力图挖掘佛教学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我一直以为搞外事报道的人,总是像“洋泾浜”似的,说话的时候时不时的蹦出几句洋话,还要耸耸肩膀。但当我见到张振华──这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的时候,才知道并不尽然。在一个下午的交谈中,张振华始终用纯正的北京话和声细语地与我聊天。给我妁感觉就像是听一个邻家的叔叔在讲故事。但我有点没有想错,那就是搞外事报道的更勤於思考,特别是,看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世界角度。用张振华的话说,这是“职业病”。30多年来外事报道的经历,使他习惯了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大概是由於干这行的缘故吧,我前前後後的去过不少国家…  相似文献   

8.
富人区     
游览洛杉矶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看富人区。美国人最爱陪客人看富人区,好似观光。我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这么漂亮的房子,会不会嫉妒?”他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他?为什么?他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能遇到,我会比他做得还好。”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打算陪我去看看不远的一处富人区,我又提到前述的问题。日本友人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  相似文献   

9.
朱洪 《社区》2013,(23):15-16
林散之1898年11月出生于乌江小镇,时年74岁。他16岁学习唐碑,后师从黄宾虹学山水。“文革”中林散之到澡堂洗澡,不慎跌入开水锅中,身体烫伤面80%以上,九死一生。此后,他作诗书画,常署款半残、半残老人、聋叟。赵朴初不知道客人卖什么关子,笑着说:“我不知道他。”此时韩瀚才缓缓将林散之的作品拿出来请赵朴初看。和启功一样,赵朴初站了起来,站在作品前,仔细端详。等韩瀚收好林散之的作品,赵朴初微笑着说:“此老功夫至深,佩服!佩服!请代我向林老致意。  相似文献   

10.
宋庆华 《社区》2005,(12):36-37
5月14日至17日,应正在日本举办的“世界爱地球·博览会”赖户会场的邀请,我在市民村“对话剧场”做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演讲。这期间我遇见了我的一个中国朋友,他们全家在日本住了十几年了,前年买了新房住进了日本的公寓式小区。由于职业的关系,在与朋友闲聊时,我特意了解了朋友所居住的社区管理情况和居民区的责任。通过朋友的介绍和为期不长的亲身体会,我发现各国的社区维权和居民对社区的需求都很相似,只是管理的办法和居民的态度有不同。朋友居住的社区有很多做法,既维护了私有财产,又体现了对公共财产应尽的义务;既民主又有秩序,同…  相似文献   

11.
唐代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在一千二百年前,应圣武天皇的邀请,把中国唐朝文化和佛教律学,一起传播到日本,受到了世世代代日本人民与朝野僧俗的尊敬。我国著明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佛教中的知名人士,如郭沫若、巴金、梅兰芳先生和赵朴初会长,以及扬州古大明寺的能勤法师,都曾先后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瞻仰过鉴真和尚坐像。鉴真和尚的这尊坐像何时塑造,又是  相似文献   

12.
王玉龙 《社区》2013,(28):62-62
去柏林旅游,德国朋友巴拉克说要带我出去逛逛,我欣然同意。我见他出去时手里拿着一本半新不旧的书,便问:“你逛街时还有看书的习惯啊?”他笑了笑说:“我是顺便去换本书回来看。”  相似文献   

13.
峨眉山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下名山”峨眉山 ,雄踞四川盆地西南 ,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佛教第一名山”闻名世界。作为一旅游圣地 ,怎样保持和发展旅游产业 ,在现在全国上下一片旅游开发热的背景下 ,更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峨眉山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 ,并针对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 ,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4.
89岁的“老外交”,结交了5000多位外国朋友 门铃一响,住在西旧帘子胡同里的89岁的单大爷就站起身来,精神抖擞地开始他的外事工作。 1999年下半年,一位美国医生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串问题:“在你的一生中,  相似文献   

15.
清泽满之(1863.6.26—1903.6.6),是日本近代思想史中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以他为首进行的反对封建教团和教学体制的宗门改革,在日本佛教运动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日本近代宗教史上有名的“精神主义”则是由他主办的佛教杂志《精神界》而得名。同时,他通过主体“体验”建立起来的宗教哲学,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是从佛教史还是从思想史角度来看,研究清泽满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清泽满之的佛教思想和宗教哲学做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个叫“通用汽车”的ID在国内某微博网站发出了自己的第一条消息。这个ID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出生于1907年9月16日,家乡在美国,现在上海浦东新区。“他”还俏皮地跟各路朋友打招呼“我是通用汽车,你是谁?以前我喜欢喝汽油,胃口太大,现在我的胃口和我的日本同行差不多,还爱上了喝氢气、乙醇和插电。”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也是日本人民的伟大朋友。他与日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在风华正茂的年代越海留学日本,学得了进步的科学和思想。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和中国人民起而革命的岁月,鲁迅曾结识下众多的日本朋友,这些朋友曾支持过、同情过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8.
(一)我对于此题目有着特别的兴趣。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讲授关于世界上的五大宗教传统──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课程。1994年7月26日的《十字架》日报上的一篇题为“佛教、基督教与和平”的文章极有启发性,它包含着一个对于我们的世界意义重大的信息。作者D·吉拉(DennisGira)强调指出,被种种暴力所困扰的社会如吸取佛教和基督教的永恒智慧的话,将大有可为。他认为,尽管此两种宗教传统大相径庭,但它们仍能向我们提供对付诸多冲突的方法。佛教之途鼓励试图在短暂的尘世中追求永久幸福的个人去洞悉这…  相似文献   

19.
李红霞 《社区》2013,(21):58-59
前段时间,我去德国旅游。下了飞机,我打电话给旅居德国的朋友,要他来接我。电话里他略带歉意地说:“对不起,我现在正在送邻居回家,你自己打车来吧!”我有些奇怪,他们夫妇俩各自有一辆车,可以叫他老婆来接我啊。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三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任继愈教授为首,杜继文(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曾文(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等五位中国学者,应日本《中外日报》社社长本间昭之助先生的邀请,赴日本京都参加了“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象这一次专门由两国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开学术会议,在中日复交以来,以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还是第一次。因此,这次“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