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起读书,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一件事了。它既是学习,也是休息;既辛苦劳神,又趣味无穷;既有峻岭上攀登大汗淋漓的紧张与疲顿,也有大海边观潮心旷神怡的享受与陶醉……书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书是我们最可亲的老师。每当夏日乘凉在绿荫下,或冬夜守着暖烘烘的火炉,静静地与书交谈时,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高考语文是关于高中、中职毕业生需要掌握的语言、文字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我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应对高考语文,而且能理解高考的数学和英语的知识。令我头疼的是,语文知识有个积累的过程,怎样在短时期内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呢? 相似文献
7.
顾振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多渎多写是我国千百年来教学语文的传统经验,一向被认为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或原则。可是,近年来,由于研究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多读多写所受到的非议便多起来了。有的认为:多读多写虽然“是有效的,但它是不科学的”。这种传统经验,可以用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却不能用以 相似文献
8.
9.
10.
我从1991年离休,实际上是离而未休,开始了又一种新的生活。现虽年近古稀,身体还基本上健康,生活也觉得比较充实。我的健身之道是三句话,即多走步,勤动脑,有所为。 离休前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中央静阻、三叉神经疼等多种疾病,又不重视锻炼,也未很好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离休生活如何安排?从实际出发,我是这样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11.
12.
刚过花甲之年的张老师50岁时就加入"三高"的行列。退休后的一天,张老师站在全身镜前突然被自己的"老态"吓了一跳:自己不但体态臃肿、大腹便便,动起来肚皮上的肉还一晃一晃的,年轻时的潇洒已荡然无存。这一照"吓醒"了张老师,也吓出了他"拯救自己形象"的决心。反正退了休也不忙,他决定选择年少时比较擅长的乒乓球运动,每天练习两三个小时。一年多下来,张老师不但身体结实了,而且神采奕奕,声音更加洪亮。 相似文献
13.
高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Z1)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有效方法。读写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读带写,二是以写促读。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或只重视前一方面,忽略或轻视后一方面。提到“读写结合”,人们自然就要想到并引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类的名言,而这类名言说的只是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是以读带写的一面。十二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第二章第二部分“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中,将讲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1、“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加强写作方面的基本训练”;2、“以学生学过的一定数量的范文做为学习作文的依据,适当指导 相似文献
14.
王吉昌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得法,可以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得到比别人要大的效果;反之,不得法,要花较多的时间,比较大的力气,而得到的效果却不大。是否得法,就看方法是否科学。唯物辩证法是搞好一切工作的科学方法,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得靠辩证法。辩证法归根到底是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从既对立又统一中去观察事 相似文献
15.
16.
学生各种技能的获得,是需要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反复多次的实践的。就作文教学而言,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也是如此。所以,许多同志均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多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既然多写是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末,有些同志就来个“多多益善”,每周大作文、小作文、周记、日记……样样俱全;加上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受高校考试题目的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作文的“花色品种”日趋增多,缩写、改写、扩写、写局部……不一而足。于是,作 相似文献
17.
18.
卢锦芍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5):102-104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特点、英语基础和高职英语教学要求,指出听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阐明加强听读的训练,尤其在起始阶段,是非常必要的.它对快速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实现高职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现在高三学生的考场作文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如:或泛泛而谈,事事是中心,但全文却没有一个中心;或叙事盲目,与话题关系不紧,甚至通篇不与话题搭界;或有开头无结尾,有结尾而无开头如空穴来风,与文章主体不搭界;或体式混乱,呈现“四不像”(虽然现在强调“淡化文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宏观结构观念不清晰。 相似文献
20.
朱德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能力不是相互排斥,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可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关注写作技巧,关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但收效甚微,原因是颠倒了“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本末关系。当学生无“米”下锅时,任何烹调技术都没有实际意义。有了“米”,就会做熟,就会有成品,可见,写作知识存活于作品之中,从阅读中悟出的写作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在写作中运用了写作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的鲜活的知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