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南人的馍,晋北人的糕",道出了山西南北两地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封建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一般农家只能是种啥产啥吃啥。馍,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食品。晋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出产小麦较多,因此当地人便养成了爱吃馍的习惯。糕,是由黄米面加工而成的食物。晋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贫瘠,适宜种植黍子,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黏,面可做糕,这便是当地人爱吃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馅     
《北方人》2006,(9)
在面包店,我为了买奶酥面包或花生面包而迟疑半天,因为两种我都爱吃,但一天只能吃一种。后来我买了奶酥面包,是不得不作的选择。排队付账的时候,我想到,买面包时的迟疑也就像人生里的每一个选择一样:我们要买一条土司容易,但选择面包的馅就难;我们要生活很容  相似文献   

3.
晋南馒头     
晋南人一日三餐离不了馒头(也叫馍、蒸馒),中午吃面条也少不了一块馒头,不然好像觉得没吃饱似的。小孩天明一出被窝,第一声喊就是要吃馒头。农村人早上下地干活,兜里装上一个馒头两根葱,或装两个甜瓜,既能加“钢”也能解渴;去外面出差,总想设法多带几个馒头,生怕一时买不到馒头吃。当地有一句口头禅:“馍蘸油辣椒,美的太。”可见晋南人和馒头有不解之缘。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晋南人吃馒头从何代始,反正老祖宗传下来,一代一代人都是吃着馒头长大的。晋南馒头的种类很多,当以麦面馒头为主。有粗粮馒头,如玉米面馒头、豆子面馒头、高粱面馒头等。…  相似文献   

4.
如今,成天吃白馍大米、肉蛋鱼,天天像过年,把人都吃腻了,时常觉得没胃口。为改善一下口味,吃个稀罕,我叫老伴打了一顿“搅团”。吃着美味可口的“搅团”,不由勾起我对当年生活的回忆。“搅团”多用粗粮做成,是当年穷人的家常饭食。如今,人们很少吃它,青少年甚至连“搅团”为何物也弄不懂了。“搅团”又称“糊涂”。因它不费牙齿,很适合老年人食用,故也称它“老人喜欢”。据了解,在过去,“搅团”不仅家乡人爱吃,邻近的山东和西北人也爱吃。西北人把“搅团”称“撒饭”。虽叫法不同,但做法吃法却大同小异。小时候,我总觉得母…  相似文献   

5.
甲:鸡年说鸡我属鸡。乙:鸡年说鸡我爱吃鸡。甲:你是黄鼠狼啊!乙:小鸡儿炖蘑菇——谁不爱吃啊?甲:吃多了你就吃出鸡粪味了!乙:咳!甲:鸡年好哇,一唱雄鸡天下白,闻鸡起舞,五谷丰登。乙:嘿,鸡吃碗碴儿,一肚子美词(瓷)儿啊!甲:乱改歇后语,那叫猪吃碗碴儿——一肚子  相似文献   

6.
《人生与伴侣》2009,(8):61-61
没有蚂蚊就吃树吧 一天中午,采了一个外地的作者,王琳请作者吃饭。点菜时,作者点了道“蚂蚁上树”,说是从小就爱吃。王琳感慨道,我也从小就爱吃。菜一道道上桌,最后上来的。才是那道两人都爱吃的“蚂蚁上树”。只是菜端上来后,两个人不由得面面相觑。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个特别爱吃的人,很多记忆中的好时光都在餐桌上度过。小时候喜欢妈妈包的韭菜合子,炖的酸菜粉条,爸爸做的锅包肉,炸酱面,就连平常的白菜炖豆腐也能让我吃进满满两碗白米饭。长大后我对吃的热情也不曾褪去,我喜欢在餐桌上和人打交道,喜欢让爱情和友谊在热气腾腾的氛围里萌生,我总觉得那碗筷间的好滋味就是恰到好处的人间气。我一直在意吃的内容,却渐  相似文献   

8.
WH 《21世纪》2010,(4):76-76
“要多吃蔬菜瓜果”这话谁都知道(WH有责任告诉你,一日三餐你至少要吃到五种才算健康)。美国政府最新一项营养研究数据显示:人们现在食用的蔬果颜色多样性远远不够——69%的美国人吃“绿”不够;78%吃“红”不够;86%吃“白”不够;88%则“紫/蓝”不济;79%“黄/橙”太少。你可能也会发现:永远只选择自己爱吃的那么几样,吃来吃去都是那几个。  相似文献   

9.
翟文 《新少年》2014,(7):31-31
“脆馍片”不是馍,而是一条狗的名字,是在老家和我相处一周的好朋友。 我是在一棵花椒树下见到这条母狗的,它被拴着,却不断向我发出低吼。当时我正在吃脆馍片,看到它盯着我手中的馍片看,就顺手扔给它一块,不过扔得比较远,它又不能自由活动,于时,它伸出爪子把馍片拨近了一点,便开始享用美味。  相似文献   

10.
于坚 《社区》2014,(2):64-64
在西安的时候,我带着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去吃羊肉泡馍,进得店,坐下,几个白生生的馍就端上来,说时迟那时快,老外已经捉住一馍,咬将下去,我赶紧叫道,吃不得呢哥哥,是生的。  相似文献   

11.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喉咙大嗓门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经常把我的剩饭都端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可惜。"我最厌恶母亲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  相似文献   

12.
星星银币     
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的父亲母亲早已去世。她很穷,除了身上的衣服和手里一小块面包,别的什么也没有了,这块面包还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给她的。可是,她却非常善良和虔(qián)诚。她独自来到田野上,碰到了一个穷人,穷人对她说:“唉,给我一点儿吃的吧,我饿得受不了。”她立刻把整块  相似文献   

13.
糖果的诱惑     
我是一只"小馋猫",什么都爱吃,特别爱吃甜津津的糖果。一天,妈妈为了招待客人,买了许多包装漂亮,口味诱人的糖果。我一看,就馋得直流口水。妈妈笑着说:"你的小馋虫又勾上来了吧!拿一颗,吃多了,小心牙齿长虫子。"我的小聪明又上来了,从每包里各拿一颗出来,反正这样也算是只拿一颗,美滋滋地坐在沙发上,一颗又一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过了一阵子,看见茶几上色彩繁多的糖果,我的嘴又馋了,拉  相似文献   

14.
坐在时光上     
刘墉 《社区》2014,(2):52-52
20多年前,旅居海外十几年的梁实秋刚回到台北,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请他吃饭。梁实秋是有名的“早起早睡”的人,晚上8点睡觉,天不亮,4点就起床写作。偏偏那些朋友都是夜猫子,每天请他深夜12点吃夜宵。梁实秋吃了几顿,受不了了,想出个好法子,对大家宣布:“谁请我吃夜宵,我就回请他吃早点。”一班老朋友全愣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起来。从此再也没人敢请梁实秋吃夜宵。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女人一直在背后默默地为我做着每一件事,她懂得我最爱什么,知道我最想要什么。天冷了,她知道要为我添衣;晚上热,她知道为我扇扇子。我吃蛋黄,她就爱吃蛋白;我爱吃鱼肉,她就喜欢吃鱼头。总之,她了解我的每一件事,而我却不懂她……  相似文献   

16.
欢欣的细节     
一个老妇人,很爱吃冰激淋。 但她又很怕凉,一边吃,一边吸溜着,说一声“凉啊”。每当这时候,丈夫总跑过来,说,来,我给你吃一口。然后,丈夫把冰激淋含在嘴里,也不真吃,让冰激淋在唇齿边呆半天,然后,再递给老妇人。老妇人浅浅地一口下去,正好吃去的,是丈夫唇齿温热过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李俊儒 《今日南国》2007,(20):22-24
南宁人爱吃、好吃,这话一点不假,并且包容性很强,对于外来美食一概来者不拒。据业内人士介绍,南宁人是"三年三吃",以1994年~1996年为例,1994年,南宁人吃柳州狗肉,次年改口桂林黄焖鸡,一时吃得全城"鸡飞狗跳";1996年,南宁人奇招再出,吃出广西,那一年的川菜酸菜鱼直令南宁鱼贵,友人相见多是询问"你吃酸菜鱼了吗?"全城一片"酸辣"。从此,北辣、南甜、西酸、东咸纷至沓来,邕城餐饮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八方菜系谁领风骚?  相似文献   

18.
回想起来,尽管我们一代人青春年华绽放在那个苦乐参半的知青点,可是我还是感到无怨无悔。我插队的地方在山西晋南一个叫么里镇的河王村。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男人割麦子,女人坐月子”.说麦收是件苦差事,所以一到收麦子的时候,队上不是给我们吃“白龙过海”(就是一大碗白开水里泡着白面馍,碗沿上放着两根筷子),就是吃炸油饼。村子邻近陕西,民风很是有些秦川习俗。  相似文献   

19.
我小的时候,曾祖母讲过一个故事:人死了之后,像旅行一样在路上走。走着,看到路口摆着两碗酥油。一碗黑,一碗白。酥油白的好吃,细腻香醇;黑的粗涩酸苦。一人只让吃一碗酥油,白或者黑。曾祖母说,吃了白酥油,能言善辩;吃了黑酥油。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饥荒,现在的年轻人就会认为是笑话:只有不想吃、不爱吃,哪有吃不饱的事?而稍微年纪大点的人就会想到,1958年大跃进办食堂、文化大革命等等年代,那时候吃不饱的事可多呢!下面,我就讲三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