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些孩子本来与北京市区其他同龄人一样,都是‘小天鹅’。但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一些孩子的父母包括他们自己都认为是‘不会飞的灰鸭子’。有这种想法,他们长大可能真的就变成‘灰鸭子’了。我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合格教育,洗掉他们身上的泥土,展现他们本来的面目。我不要求他们都有很好的成绩,要的是给他们一种对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正确认识,让他们敢于有梦想。”  相似文献   

2.
说“心眼”     
想起“心眼”这个词,是因为读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幼儿园阿姨在休了一段时间的病假后回到工作岗位,心血来潮地要班里“想她”的孩子举手。见只有几个小朋友举手,阿姨显然不满意,就启发孩子:你们这么长时间没见到我,怎么会不想我呢?如果你曾经想过我,就把手举起来吧!这回,除了一个小朋友外,其他小朋友都举了手。阿姨就去问那个没举手的小朋友:“你真的没想我吗?”那个孩子肯定地点了点头。阿姨又问:“为什么没想我呢?”孩子说:“我想我姥姥和我姥爷来着,他们把我的‘想’都用完了,我没有地方想你了!”当天,这个孩子是哭着回家的,因为阿姨罚…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家乡苏北一带,常听一些老人在互相问答:“有‘首位’了吗?”“有哩!”或者说“‘首位’已了啦!”这里的“首位”,就是指儿女的婚事,他们在问孩子有没有结婚成家。为了这个“首位”,不少老人确实操碎了心。我熟悉一位赵老头,他本来是一个很开心悠闲的人,但随着儿子年龄一年年增大,所谈对象一个个告“吹”,近年来他竟变得心事重重,经常焦躁不安起来。很难启齿“求人”的他,如今也四出“活动”,请人帮他儿子“长长眼”。若遇到人闹笑,“成不成,酒三瓶”,自当慷慨解囊。可惜儿子“不把光”,他牵线给“会”的几个女孩,对儿子都不满意。赵老…  相似文献   

4.
第一天去上学的儿子放学回来。妈妈问:“孩子,今天老师都教你些什么?” 儿子说:“他什么也没有教给我,反倒问我‘一加二是几?’我就教他说:‘是三’。”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抽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怎样的一个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  相似文献   

6.
这样上课好     
“老师,我那孩子拼音拼得不好,让他多拼一会儿就很不情愿,老是跟我较劲儿,您说该怎么办?”一位家长满脸愁云地问我。没等我回答,一位家长说:“我告诉你一个好办法,你不妨试一试。我的孩子回家给我读课文也是应付,我自己普通话说得不好,于是我对孩子说:‘爸爸小时候没学好  相似文献   

7.
国庆节时,交警叔叔还在上班,冬冬非常佩服,就拿起笔,给叔叔们写慰(wèi)问信。他开头这样写道:“敬爱的警察叔叔,您们好!”坐在一旁的妈妈看了,皱起眉头问:“你为什么要用‘您们’呢?”冬冬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您’是对长辈、老师或自己崇敬的人的尊称,‘交警队’里有许多叔叔,当然应该用‘您们’喽!”妈妈听了笑道:“‘您’是尊称,你说得对,可是‘您’没有复数形式,后面怎能加上‘们’而变成‘您们’呢?”“那么,遇到多数的‘您’该怎么称呼呢?”冬冬发起愁来。妈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讲解道:“如果称呼两个以上的人,可以说‘您俩’…  相似文献   

8.
《新少年》2004,(6)
最近有不少同学来信,说:“学习太累了,在学校每天上8节课,回家还有好多作业,总是要写到10点钟以后,有时还是写不完。”他们很苦恼,问:作业做不完怎么办? 的确,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多孩子回到家后就写呀写呀,作业有学校老师留的,有家长留的,有家庭教师留的,写个没完没了,玩儿  相似文献   

9.
幽默与笑话     
《老友》2005,(9)
鬓卫丝竺扁 十个男子一字形排开,旁边一个人喊:“怕老婆的向前一步走!”九个人都迈出了一步,只有一个人没动。别人问他:“你不怕老婆吗?”他小声说:“我不知道怕不怕,反正她说过,人多的地方让我别去。”口‘粮’,无米也念‘良’,去了‘旅’边米,加女就成‘娘’,谁娘不爱子,谁子  相似文献   

10.
娱乐广场     
幽默与笑话举一反三“爸爸,月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糖酥饼的‘饼’字。”“糖酥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煎饼的‘饼’字呗。”“煎饼的‘饼’字怎么写?”“你这个笨蛋,我举一反三地教你,都不会。”弄倒梯子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跑进屋里对母亲说:“我闯祸了,我把梯子弄倒了。”母亲依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梯子没有砸坏花坛吗?”“嗯,花坛没事。”“那……有没有碰着院子里的鸡笼子?”“没有,鸡笼子也没事。”“那就不要紧,去叫你爸爸把梯子扶好就行了。”孩子垂头丧气地回答:“爸爸在梯子上呢。”省油丈夫驾着新买来的小汽车…  相似文献   

11.
周进 《百姓生活》2010,(1):19-19
晨练时,偶闻练友说:“社会上没有一个职位的‘长'是不退休的,唯独家长是名副其实的‘终身制’,永无退休之日!”虽然是调侃,但也真实地道出了一些家长对繁琐家事的无奈之意,  相似文献   

12.
凶兆?     
“谁知道‘瑞雪兆丰年’中的‘兆’的意思吗?”《第一场雪》的教学正在进行着,我问。“指的是‘预示’,也就是及时的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不愧是班上的“才女”,庄欣娜的回答简洁而准确,我不禁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3.
据说,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欧,近年来流传着一则幽默小品:“教师向小学生提问:‘向苏联学习,首先应该学它的什么?答:‘首先要学它的农业技能。’问:‘为什么呢?’答:‘因为它技能高超,能够在本国种地,在外国收粮!’”充满愤恨的冷潮热讽,说明了苏修农业一团糟,年年闹粮荒,年年在国外掠夺、抢购粮食的事实。可是苏修的确是有他们的“技能”的,他们不但能够“在本国种地,在外国收粮,”而且能够“大笔一挥”把一团糟变成“制度的优越也就在这方面显示出来。”六月十一日发行的苏修“新时代”杂志第二十期有一篇奇文“同读者的谈话”就是眼前的实例。  相似文献   

14.
不少到中等美术学校学美术的孩子是因为有这种天赋,涂鸦之中被家长或老师慧眼识玉,顺理开启,终于走上自己喜爱的道路。但也有不少孩子本来没有什么美术才华,也并不喜欢,但终因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而在中考大限来临之时,家长便另辟蹊径或老师“仙人”指路,一句话:“功课不好?画画去呀!”于是,他们也就纷纷走上被人们误以为比较轻  相似文献   

15.
我悄悄地问语文:“语文,美是什么?” 语文回答说:“‘漫步花草中’,是一种浪漫之美;‘游戏雪地里’,是一种欢乐之美;‘帮助孤寡老人’,是一种奉献之美;‘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之美……语文之美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说:“书传中言之‘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他认为“孰与”盖等于“何如”。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他说:“‘孰与’还可以组  相似文献   

17.
14=陡发?     
打“的”,我坐司机边上,遇上红灯,前面一辆小轿车的尾巴近在眼前,我见那车的车牌尾数是68,笑说:“他这车牌挺值钱吧?”司机道:“您还不知道吗?如今已经不时兴花钱买数字啦!”我说:“是吗?不再认为168是‘一路发’了吗?遇上14什么,也不避讳了吗?”他说:“您怎么消息一点儿不灵啊!早被人破解啦!”我不明白,忙请教:“怎么个破解?”他笑说:“14,人家用音阶来唱,那不正好是‘陡’吗?‘一路发’虽然吉利,比起‘陡发’来,那不还是辛苦吗?所以,现在有的人喜欢14,比喜欢68还厉害哩!更有绝的啦,有的人把6唱成‘拉’,把8唱成‘高八度’的‘倒’,‘拉倒’,就是谈不成生意,什么也捞不着,有什么好的?当然啦,这么破  相似文献   

18.
患者姓名:汪成材(父亲)、席成凤(母亲)。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诊断过程:望:两位家长眉头紧锁,唉声叹气,心事重重。闻: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气味分子检测,发现两位家长由于长期精神压力比较大,体内散发的愉快情绪分子数量较少。问:“请问两位最近有何不舒服?”“最近,我们总感觉女儿成绩退步了。就拿上次数学测试来说吧,她只得了99分,而班里竟有三人满分。要知道,以后考大学,一分之差要淘汰掉多少人啊!而且现在总感觉女儿的时间不够用,课余时间我们为她报了五个兴趣小组,有‘快乐作文兴趣小组’、‘金牌英语兴趣小组’、‘100分奥数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19.
魏城 《华人时刊》2006,(3):76-77
“英国怎么这么多‘屎壳郎’车呀?”这是首次出国的老同学老齐与我在伦敦久别重逢时说的第一句话。老齐说的“屎壳郎”车,指的是那种又小、又简陋的省油型车,相当于中国人说的“小排量车”,我也经常在伦敦街头看到一些人高马大的白人男子蜷缩在这种小车中,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屎壳郎’省油啊!”我应付了一句,试图换个话题:“除了‘屎壳郎’,你对伦敦的其它印象如何?”“其它的印象也是‘屎壳郎’满街跑。英国街上的车,远不如中国大城市的车气派。”老齐还是不依不饶。  相似文献   

20.
看看最近火爆的电视剧《小别离》,再看看家长们的各种“拼”,真感受到家长们的操心无止境. 我身边有许多老人把孩子上学看成了头等大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起跑线焦虑症”是种“传染病”,不但传染年轻的家长,一些已经升级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老人在育儿问题上更是“冲锋在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