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孟红 《山西老年》2010,(4):12-13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随即投入到战地流动医疗  相似文献   

2.
颜东岳 《老友》2016,(4):15
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35年,白求恩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是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的胸外科医师,同年,白求恩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38年3月,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不远万里,率  相似文献   

3.
哈佛轶事     
约翰·哈佛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10月28日,但它最初的校名不叫哈佛。1637年冬,有一位英国剑桥大学的毕业生移民到了新大陆。他时年29岁,刚结婚不久,尚没有孩子。他的名字叫约翰·哈佛(John Harvard),来自伦敦。他住在查理斯镇,与那所新成立的学院(当时尚没有正式的校名)的所在地剑桥镇中间隔着一条河,河的名字叫查理斯河。约翰·哈佛当时的梦想是成为查理斯镇教堂的助理牧师。可惜他在1638年9月就因患肺病逝世于查理斯镇。临死前,他立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约值780英镑)和所有的图书(约400本)捐赠给河对面那所新成立的学院。这是该学院成立以…  相似文献   

4.
2001年3月9日,我们在意、奥、德结束顺访考察后,出发到卢森堡、法国。经与司机友好协商,他很爽快地答应绕行120公里,前往瞻仰卡尔·马克思故居。在德国西部边陲小城特里尔,一条名为“布尼肯大厅”、宽约4米的小巷里,有一座静静的黑瓦白墙的三层小楼,门牌10号。这便是卡尔·马克思的故居。沿途看过不少纪念馆、名人故居,有但丁的,斯特劳斯的……通常会有透亮的窗户,大门敞开,有数名工作人员站在门口,迎接参观者的到来。而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丝毫不起眼的房子,深褐色的大门紧闭,似乎是在向我们暗示,这里其实只是住着一户普通人家。大家都爬在窗户外面向里张望。我上前推门推不开,仔细又看,发现门外墙上镶挂着一个不大的马克思侧面头像。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史学     
美国史学的发端与演变早在欧洲人到达美洲定居以前很久,就已经有人在书中提到美洲了。如亚当·勃兰曼于公元1070年所著的《北方的土地》一书,就有诺斯人远航美洲的记载。及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学者论述美洲的著作就更多了。但是真正称得上是美国历史著作的,则是那些在北美殖民地建立以后所写的著作,最初的一批史学家,就是当时的移民首领。美国第一部历史著作,是史密斯船长所写的《弗吉尼亚·新英格兰和萨摩尔群岛通史》发表于1624年。以后,普利茅斯殖民地的两位总督威廉·布拉德福、约翰·温斯罗以及一些牧师,也陆续写了些有关北美历史的著作。这些早期的美国史学家被人们称为“清教徒史学  相似文献   

6.
政治高手 乔治·史蒂芬诺波洛斯是一位希腊牧师的儿子。他曾在白宫担任克林顿的高级顾问达4年之久。在他的畅销书《人生》中,他讲述了自己从当祭童时起就准备着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经历。 “小时候,我跟着父亲去办公室就意味着去教堂。我们曾经一度领导着圣殿,一个内部的圣殿,一个用屏风与全体圣徒隔离开的圣殿。”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移民在一片土地上建设起来的家园,开拓生活的一个童话。方李邦琴的故事就是这童话中的一章。” ——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 赫斯特家族(William Randolph Hearst),美国鼎鼎有名的传媒大腕世家,掌控着美国多家主流英文媒体;另一个让赫斯特家族扬名的是,老赫斯特在100多年前曾率先把中国移民  相似文献   

8.
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属沃里克郡,被称作英格兰的“地理心脏”。1564年4月23日,在这个镇上亨利街的一幢小楼里,出生了一个孩子,他就是后来英国剧坛上的“巨人”威廉·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9.
正我从大英博物馆出来,想到大英图书馆参观,途中经过罗素广场。广场四周古树姿态媚妩,草坪碧草如茵,丛丛的黄水仙微放,令人心荡神驰。离开广场,远处有一座高耸的教堂。教堂街对面就是大英图书馆,一座红砖建筑。图书馆的前身属于大英博物馆,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座新址却在1998年才落成。新俏的楼宇和古雅的建筑群相邻,颇有不受约束、朝气蓬勃的姿态。  相似文献   

10.
拉封丹年谱     
162 1年 7月 7日 让·德·拉封丹出生于法国盛产香槟酒的萨多·蒂埃里堡。其父夏尔是当地管理河泊与森林的长官兼狩猎官。其母弗朗索瓦兹·皮杜是普瓦图地区一户有名望的人家的寡妇。他俩于1 61 7年结婚。拉封丹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克洛德在 1 62 3年出生。1 62 1年 7月 8日 即拉封丹出生的第二天 ,在当地的圣·克里班·奥尔·利·米尔教堂 ,人们为拉封丹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洗礼仪式。1 635年左右 拉封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最有名的中学———兰斯中学 ,并结识了同窗好友菲雷蒂埃。能进入这所中学 ,就意味着将来有资格去巴黎…  相似文献   

11.
每到天安门广场,我都要去东交民巷,在金融出版社门口的汉白玉台阶上呆上一会儿.这座二层小楼是50年前司法部街唯一留下的建筑.司法部街是天安门广场西边的第一条大街,它安详地躺在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的座下,如果司法部街老街坊们打算凭吊故园的话,这里绝对是最理想的通往时光隧道的入口.  相似文献   

12.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社会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诺斯·怀特海的“联姻”,通过批判“现代性”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以诺斯·怀特海哲学为基础并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出发,在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对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观也提出了否定,它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二者在理论基础、哲学立场、思维方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缸瓦市教堂是1863年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创办的。义和团运动后,中国从南到北的中国基督教信徒们掀起了“教会自立运动”。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与缸瓦市基督教堂的中国牧师宝乐山一起在北京地区首先发起了一场“教会自立运动”,从英国伦敦会手中夺回了缸瓦市教堂和教会的管理权,在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教堂谱写了一曲鲜为人知的爱国乐章。   相似文献   

14.
一《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Tom’sCabin)是美国小说家斯托夫人最著名的作品 ,斯托夫人能写出《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一划时代的作品不是偶然的。她出生在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自幼饱受启蒙思想和欧洲文学的熏陶 ,而且曾随父到与南方蓄奴社会仅一水之隔的辛辛那提市居住长达 1 8年之久。在那里 ,她经常与南方的逃亡奴隶接触 ,还多次去南方。丈夫长文·埃利斯·斯托是牧师、神学院教授和著名的《圣经》学者。耳闻目睹的桩桩事实以及他的基督教家庭的影响 ,就使这篇小说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人们往往将《汤姆叔叔的小屋》当作一…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一页     
在一场简单隆重的婚礼这后,亲友、贵宾们逐渐从教堂离去。新郎私底下问证婚的牧师:到底牧  相似文献   

16.
卡尔·威特是德国一名牧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卡尔·威特,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他于1818年写下《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相似文献   

17.
1910年冬日的一个傍晚,在挪威奥斯陆城郊的一个教堂里,一群虔诚的基督教徒齐聚教堂的大厅,正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一位老年基督教牧师讲述着有关中国的故事。他从中国的“四大发明”  相似文献   

18.
硅谷纪事     
书写硅谷,记录历史 "追溯硅谷历史,先说圣何塞唐人街."我的美国作家朋友,在硅谷圣何塞州立大学马丁·路德·金图书馆任职的Ralph M. Pearce,是我的硅谷之旅向导,此刻我们正在圣何塞历史公园的"五圣宫(中美历史博物馆)"参观.五圣宫是早年华裔社区会所与文化中心,旧址曾位于圣何塞唐人街"Heinlenville".1849年旧金山淘金热迎来的华人移民,居住在由德国裔John Heinlen以北起泰勒街,南至杰克逊街,西起六街,东至七街围成的四方区域建立并命名的唐人街区.19世纪末大批日本移民移居Heinlenville附近,因为那里的住房、商品、餐厅、服务对亚裔更具吸引力.此后,亚裔在气候温暖的圣何塞市,开垦了一座座果蔬苗木园林……我翻开Ralph与Curt Fukuda历时15年合著的《圣何塞日本城之旅(S a n Jose Japantown, A Journey)》,仿佛穿越回到曾经的唐人街.  相似文献   

19.
亚平 《21世纪》2001,(11):6-7
位于欧洲大陆西北角的英国是个美丽的岛国。岛上绿草遍地,花木扶疏,交通发达,人心淳朴。首都伦敦更是以古老的建筑闻名于世:宏伟的议会大厦,奇特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气派的白金汉宫和高大的圣保罗教堂等,早已成为伦敦的象征,成为吸引无数游客到伦敦观光的亮点。而一幢幢、一排排的民宅小楼,典雅漂亮,也给伦敦增添了不少妩媚。我在英国工作时,常在傍晚时分去伦敦寓所附近的街区散步。流连在大街小巷,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观察四周的房子,那别致的小楼,那古老的住宅,纵横交错地掩映在花木丛中,总给人一种整洁、幽雅、干净的感觉。屋…  相似文献   

20.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颤微微的铁索轧轧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