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友敢说敢为,心直口快,路见不平总要一声吼,但她也不是不讲究方法。一次我和她外出旅游,住在一家星级宾馆。宾馆客房设施齐全,装潢高档,但早上到餐厅吃早餐时,却觉得不咋样。吃完,女友狠狠地说:“明天如果还来,一定给他们点厉害瞧瞧。”我在旁忙小心翼翼地说:“小事化无,小事化无。”  相似文献   

2.
李沅 《金陵瞭望》2009,(10):50-50
“见到家住下关区南通路的徐秀兰时,75岁的她正手脚麻利地削荸荠,气色不错。这位自幼在下关江边长大,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加上事隔久远,回忆当年事显得有点凌乱。记者努力将她回忆的片段串起,一个穷苦人家的普通百姓在解放前后的生活画面渐渐清晰。”  相似文献   

3.
沈涛 《社区》2009,(6):12-13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麻辣烫,鸭血粉丝,馄饨,面条,烤串等小吃摊点。在这些摊位上,摊主大都是把做熟的小吃直接放进套了薄薄白色塑料袋的碗里。顾客吃完后,摊主只需将塑料袋一扔,一个普通碗就这样一次次变成了“放心碗”。  相似文献   

4.
可乐餐厅     
老人与小孩一位老人沿街缓慢地散步,突然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在一个门口使劲够门铃,但门铃太高,小男孩即使踮着脚,总是差一点点,心地善良的老先生停下来对小男孩说“:我来帮你吧。”于是,他使劲摁响了门铃。里面传来了人声。“现在,我们逃吧,快!”小男孩一溜烟地跑了……最准确的回答两岁的小女孩沙沙学识字。妈妈指着树木的“木”问“:这个字念什么?”沙沙摇摇头。妈妈拿过一个小板凳问:你看这个小板凳是什么做的呀?”沙沙奶声奶气地说“:屁股坐的。”孝顺的女儿一个小女孩第一次在电话里听到她父亲的声音时,便大声哭了起来。她母亲问道“:孩…  相似文献   

5.
姜延珍 《社区》2012,(5):14-14
2011年7月17日,是杨绛的百岁生日。遵照老人的意愿,这一天一如往常,没有仪式。她幽默地说:“如果有人想给我过百岁生日,那么就替我吃一碗长寿面吧。”  相似文献   

6.
偶读《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见有篇文章说白居易“老而无子”,笔者不敢苟同。其实,白居易确是老来得子,这在他的诗作中就有明载:“五十八翁方有后”(《自嘲》)。儿子阿崔的降生,给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是可想而  相似文献   

7.
杜品华老人原住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辉山镇。两年前搬到了犍为县跟着她的养子生活,居住在县城内的一个单元楼里。老人的儿子、儿媳在县城做小买卖。记者到他们家时,只有老人和她的小孙女在。当时,杜品华老人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梳头,她一边说:“请坐!请坐!”一边把满头的白发拢在后面,用皮圈去扎。没想到皮圈断了掉在地上,记者给她拾起来,她很麻利地将皮圈接好,扎到发髻上。动作娴熟,像一位少妇。老人说,她的眼睛看不见已有4年了。4年前,她不但能下地干活,还经常上山割猪草、拾柴。前年,她还拄着拐杖到辉山镇赶集呢。记者问:“听说你会看病,…  相似文献   

8.
刘志华 《社区》2013,(8):60
"补锑锅铁锅……"补锅匠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是"老成都"们最熟悉的声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补锅这一行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成都城西的荣光巷,一位九旬的补锅老人却仍坚持干老本行。"我92岁了!"老人得意地说。年轻时,这位叫曾运发的老人是烧锅炉的,1970年从西藏回到成都后就开始学补锅。"补锅其实很简单,我站在边上看了几次就学会了。"曾大爷说,那时他为了供养7个儿女,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骑着自  相似文献   

9.
阿友 《百姓生活》2014,(11):35-36
扬子鳄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全球最濒危的物种之一。而且,鳄鱼向来以“凶悍”、“冷血”著称,可是在安徽省南陵县籍山镇长乐村现年79岁的张金荣眼里,他30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的26条野生“鳄宝宝”就像他的家人。国际鳄类专家组副主席约翰·森布亚那松博士亲临长乐村考察扬子鳄保护点后,激动地对张金荣竖起大拇指:“谁说鳄鱼只是最冷血的家伙?这位中国老人是世界上第一个能与野生鳄和谐交流共处的人,他与中国的长城一样,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相似文献   

10.
贝丝丫头     
早餐的时候,妈妈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贝丝,你今天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满脑子都想着那个叫霍尔的男孩儿。”菲利普·霍尔真的很厉害,可以说他是杰提威廉学校最可爱的男生,在班级几乎样样都拿第一。有一天上课时班主任强森小姐告诉同学们,在她的教学生涯中遇到了最优秀的学生,结果她指的不是霍尔而是我。霍尔听后不但没有失落感,反而跑过来向我道贺。  相似文献   

11.
宰你没商量     
说来可悲,我曾被太原的奸商宰过一回。那还是今春,我乘火车回老家看望病危的母亲,趁在太原中转等车的间隙,来到一家名为干群饮食快餐厅的饭馆就餐。我问一女营业员:“一碗鸡蛋卤大碗面多少钱?”答曰:“一块五。”我让她给我端一碗。约10来分钟后,她倒是端来一碗面,碗上置一盛有一小撮鸡蛋卤的盘子。等我吃完面,付女营业员款时,她和另一女营业员突然向我要6.5元,说是面价1.5元,鸡蛋卤  相似文献   

12.
古国凡 《社区》2015,(10):46-46
1月11日早晨,寒风刺骨,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五一路街道繁荣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淑珍带着水果和营养品急匆匆地来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职工医院,她蹲在程淑华老人面前说:“程大娘,您的病好点了吗,有困难只管说。”程淑华睁开眼睛喃喃地说:“闺女,感谢你一大早来看我……”在程淑华住院的一个多月里,这是朱淑珍第3次到医院看望老人。病房里的人也真的把朱淑珍当成程淑华的闺女了说程大娘有福气。  相似文献   

13.
秦珍子 《社区》2011,(31):63-64
她是网上著名的“QQ奶奶”,在QQ上拥有13万个好友。这位七旬老人“与时俱进”,聊QQ,刷微博,写博客,办网络学堂,都是为了走近青少年。她说:“我从来没看到有坏孩子,只看到可怜的、教育缺位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孟谦 《社区》2014,(22):1-1
本刊记者时常有机会走访各地的社区,社区工作者们给我们介绍当地情况时,很少有主动挑自己“毛病”的。日前,笔者到南方某城市参观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时,遇到了一位心直口快的社工,她的见解让笔者有了新认识。那是一个环境整洁,设施齐全的综合服务中心,这位介绍情况的社工很健谈,在历数了诸多优点后,她主动地说她觉得中心有个“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市徐汇区肇家浜路一幢老楼里,住着一位特殊的老人朱餐霞,她年过百岁,依然皮肤白皙、风度优雅、谈吐流利. 朱餐霞个子不高,满头银发,正在午休.见客人登门拜访,随即整一整自己服饰,又叫保姆替她梳理一下头发,随口吟咏:“好梦初回人乍起,一帘晴日照梳头.”她笑意盈盈地解释:“这是清代华亭才女袁镜蓉《月蕖轩诗词》所录一诗名句.华亭就是上海古时之名……”这位知识渊博的老人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6.
高杨  丽达 《社区》2008,(11):31-32
在北京城一次民间艺术展上见到了“郎氏面塑”的传人、郎绍安之女、北京民间工艺大师郎志丽老人。她慈祥的神情和淡定的笑容诠释出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朴实情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展览演示台的周围一些小孩子痴迷地看着这位奶奶现场表演捏面塑,而她则耐心地回答孩子们一个个问题。在了解我们想探究“郎氏面塑”的渊源时,她热情地邀请我们上她家去看看。  相似文献   

17.
尧莉 《社区》2013,(24):32-32
在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魏户滩路社区有一支“老帮老”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但他们不服老,参加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后,积极认领了辖区的高龄老人帮扶对象,上门聊天,打扫卫生,帮忙理发,忙得不亦乐乎。“60岁是老人中的青年,70岁是老人中的中年,80岁以上才是真正的老人,我还是青年昵!”自从66岁的高念兰参加了魏户滩路社区“老帮老”志愿服务队后,她变得忙碌起来,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  相似文献   

18.
牟欣  牛力  孟谦 《社区》2005,(12):6-9
在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北街社区,人们一提起殷金凤的名字,就像说到自己的亲人。几天前,记者去采访这位41岁的2005年入选全国劳模的北京唯一的一位居委会主任时,正好遇到一位大妈。“你找我们家的解难书记呀,那可是个大好人!在社区这5年里,她从社区居委会主任到党委书记,别看是个官儿,可在大家的心目中,她就是个实实在在干活的人。”“为什么是你们家的解难书记呢?”“她帮我们这些孤寡老人解难;帮居民们解决了用电难、用水难、供暖难;还帮我们解决家里的那些难心事。你说,这是不是我们家的解难书记呀!”老人一边掰着手指说,一边给我们指路,她是…  相似文献   

19.
“六化一结合”:包揽为老服务家住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岳王路社区的王彩香老人独居多年,但生活过得还是很滋润,老人逢人就说:“社区对我真是好!”天气好的时候,社区工作者上门把她带到日托所,和老姐妹们闲聊,中午就在社区食堂用餐。遇到下雨天,社区工作者也会打个电话来问候一下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社区》2005,(21)
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楚天广播电台近日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80多岁高龄的黄太婆家住武汉市某社区,本来衣食无忧的她在老伴去世后,竟然痴迷起捡垃圾,而且她还把捡回来的垃圾堆放在家里,散发出的臭味让周围的邻居都不敢开窗。黄太婆的子女几次接她去同住,都被她婉言拒绝。黄太婆说她捡垃圾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找点事做,锻炼身体。其实,像黄太婆这样的老人在其他社区也不少见。他们并不以捡垃圾挣钱为目的,而是为了有个事做,与环境“交流”,有个收获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特别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沟通。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度过自己的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