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是个纷纭复杂的问题。各个社会阶级和政治集团莫不有它衡量人物的标准,各个历史时期又往往各有某种道德规范作为月旦人物的尺度。黄巢与李自成在革命人民誉为反封建专制的英雄,而反动统治阶级则诋之为流寇和叛逆。  相似文献   

2.
杨献珍同志提出“合二而一”论来和“一分为二”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辩证法相对抗,硬说我们党的方针政策都是按照他的“合二而一”论来制订的,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严重的歪曲和篡改。党中央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那就是说,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对客观实际作如实的分析,才能制订出真正符合于革命需要和群众需要的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无不“一分为二”,无不存在着矛盾。在阶级社会里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对各个不同时期社会各阶级的矛盾、以及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作科学的分析,才能正确地制订出合乎实际的革命的政策,指导革命斗争,推动历史前进。毛泽东同志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切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还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杨献珍同志企图通过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辩证法,来篡改党的政策的理论依据,以便把我们党的政策歪曲为阶级调和、抹煞阶级斗争的政策,这不能不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原则问题。下面我们就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看看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还是调和主义的“合二而一”论。  相似文献   

3.
柳传堆 《文史哲》2006,(5):111-117
冯雪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为元话语,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中提出了泛“国民解放运动”的概念,认为“五卅”之后,“国民解放运动有再转向的必要”,即在国民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应该进行一场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在此革命逻辑支配下,冯雪峰对革命图景的想象充满着相当的气势:一是渲染革命的铁血狂欢;二是把革命的流血牺牲化为文学艺术的浪漫与潇洒;三是把精神的变革包容在革命含义之中。中国“知识阶级”的概念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革命者或革命的知识分子出于革命的需要对西方“intelligentsia”一词进行译介、阐释的产物。冯雪峰以“革命与知识阶级”关系的向度,参与了“知识阶级”概念的本土化阐释与命名工作,但他却以替“知识阶级”划分类群的方式,促使“知识阶级”的内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其目的是借此虚拟的历史叙述,为重构革命与知识阶级、知识阶级与文学的关系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自阶级分析的视角,探索了转型中国的家庭规模与家庭生活状况。通过对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工人阶级的家庭户规模稍小于中产阶级家庭;虽然中产阶级家庭的消费能力较强,但其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却小于农民阶级家庭,所以,要启动消费,就需要首先增加底层阶级的收入水平;在所有的阶级中,连一套住房都没有的成年人很少;在中产阶级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比例较高,这会拉大中国各个阶级之间的财产占有差距;各阶级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物价上涨对其消费能力的负面影响;医疗负担重的问题对农民阶级家庭影响尤为严重。在遇到家庭生活问题时,虽然各个阶级都以家人与朋友为最大支持源,但农民阶级更依赖乡土社会的支持。最后,令人高兴的是,各个阶级都感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和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治国方略政策,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个学术之自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过程中。先秦时期,学术上的繁荣,思想上的解放,孕育着政治上的统一,经  相似文献   

6.
论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与作用顾兴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一定经济利益的各阶级之间由于利益摩擦,必然导致一系列阶级斗争,这些斗争又或多或少的反作用干社会运行,各个阶级都力争用自己的观点和利益来衡量得失,...  相似文献   

7.
资本雇佣关系的出现,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剥削具有了现实性,从而导致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矛盾与利害冲突,其结果往往是大规模的罢工乃至劳动者阶级的武装反抗,如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虽然出现了某些变化,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依然构成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劳资矛盾依然  相似文献   

8.
以1965年前后为界,汤普森的阶级冲突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此前,阶级斗争与革命始终是汤普森阶级冲突观念的一个主题;此后,革命思想已经逐步淡化,不同阶级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牵制已经越来越成为汤普森思考的对象。写作《莫里斯传》时,他是一个充满热情而又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时,他是一个冷静而理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写作后来收入《共有的习惯》一书中的系列文章时,他则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政治取向逐渐被学术取向所代替,这是汤普森阶级冲突观念发生变化的根源。这种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的性质是由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所决定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消灭阶级的革命是人类社会中更为深刻的,也是具有最终意义的社会革命。改革就是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实现这一革命任务的基本的革命形式。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最终消灭必须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消灭阶级就是要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诸方面造成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按照马克思的概括,这个时期社会表现的形式与内容,是用“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它是新社会的起点,又是旧社会的终点,新事物的成长和旧事物的灭亡在这个时期同步进行;它是新的社会实体,又是呈现着复杂的新旧交织的过渡性社会形态。在这里,过渡的社  相似文献   

11.
阶级斗争学说的盛行使阶级对立分化意识具有普遍的接受群体。革命历史小说非常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提倡的旗帜鲜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立场。革命历史小说中无不显示着鲜明的阶级烙印,革命历史小说作家承认自己的阶级属性,在作品中毫不讳饰自己的阶级感情,他们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再现本阶级革命事迹。他们的作品既可以被视为现实政治生活的浓缩,同时也是对历史上曾经有过,并且一度主宰了整个社会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的真实再现,是典型的阶级斗争哲学与政治伦理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发展动力问题,人们往往会提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诚然,它们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形态所共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仍旧存在这两对基本矛盾。但在寻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时,只限于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本身就难于说清问题。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两对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如果我们再深究一步,那么很显然,阶级斗争又起源于各个阶级之间的不同的物质利益。历史上各个社会形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是各个民族、阶级、阶层、集团和党派在共同目标下的大联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统一战线是为各个革命时期党的总任务服务的,党的十三大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统战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统战工作要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生产力提高了最终又会给统战工作增添新的内容,这已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证明.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近代中国的革命思潮有一条很清晰的发展脉胳.从戊戌改良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构成了社会前进途程中的不同阶梯,它们以不同的历史作用力,推动着革命潮流涌向更高的一级.革命潮流前波与后浪的交替,又导致了革命阶级之间的嬗递.以五四运动为限,工农革  相似文献   

15.
相比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前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领雇员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力量,传统的阶级观念受到了冲击。资产阶级学者借此为工人阶级唱衰歌,甚至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革命的依靠力量产生了质疑。针对此,卡利尼科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工具,指出了当前在阶级概念认识上存在的三种错误倾向,探析了新中间阶级的性质,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和革命性。在卡利尼科斯看来,新中间阶级无法担当社会变革的重任,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卡利尼科斯对阶级问题的厘析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但也存在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估计过于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通过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工人阶级、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一些亚阶级的分析,认为工人阶级由于被资本主义社会同化不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主力,而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一些亚阶级身上。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革命力量的分析有失于偏颇和片面,但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工业社会革命的现实境况,有助于我们对现代社会革命的全面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7.
西方历史上分权思想的演进逻辑是从阶级分权、机构分权发展到职能分权。古希腊罗马的分权思想实质上都是以混合政体为基础的阶级分权,即通过各个阶级分享权力、相互制约以实现阶级利益的平衡。阶级分权在实践中容易引发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西方近代分权思想强调的是职能分权,即承担三种基本国家职能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之间相互分立、相互制衡、相互合作。职能分权使政治斗争间接化、程序化、技术化,国家权力更具抽象性和公共性,利益冲突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在法治的轨道内公正解决,从而为构建良好政体确立了稳定的权力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的认识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的失败也是明显的。孙中山愤慨地指出:“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人民“尚未见享有真正共和之幸福”。七十余年来,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各个阶级、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看法,评论不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的孙中山,在失败以后的十几年中,对这场革命的失败原因是怎样认识的?总结出了什么经验教训?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本阶级实践活动的总结,也反映了促使这个伟大的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 搞革命时需要明确的阶级划分,以便对革命对象、革命的依靠力量和能够团结争取的力量有个总体的、清晰的认识,虽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具体情况下,这种划分会有所变化,具体处理方式也并非千篇一律,可有这么一根线,具体工作点能有所依循,不致懵懵懂懂。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及同时期一些其他人的著述所阐明的观点,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明确的总路线。那么,现在搞建设还需不需要这样的划分呢?当然不能象搞革命那样寻找对立阶级并用急风暴雨式的手段依靠某些阶级去硬性消灭某些阶级,但目前的改革也是革命,这是一场深刻得多但却是悄悄进行的革命,它以社会自身职能的调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实现。在这场革命中,并不是所有社会力量都是积极力量,阻碍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