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我国劳动就业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结构性失业,其主要表现是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非正规就业、调整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学生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继续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以及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四个方面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就业问题作为失业的另一种说法 ,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甘肃省特有的人口包袱以及国有企业所沉淀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员和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上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等 ,使甘肃省的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本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甘肃省城镇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影响甘肃省就业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东北地区就业量减少,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降低, 城镇职工大量下岗失业,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扩大就业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主要课题。东北地区的就业问题, 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形成的特殊现象。东北地区应当加快就业体制改革, 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扩大非正规就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失业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经济转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 ,下岗和失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 ,并且达到社会警戒线程度 ,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与就业问题的加剧 ,折射出经济全球化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及人才争夺上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 ,解决就业难题 ,除了要立足于我们自己以外 ,还要充分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政治环境。开放的中国既要善于在这种国际环境中谋求失业与就业问题的解决 ,同时 ,也要重视国际上愈演愈烈的“反倾销”、“反移民”、产业转移、人才争夺和文化冲突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是应对资源浩劫、环境污染挑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但淘汰落后产能与节约资源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将让我们面对技术排挤工人导致失业机会增多的新问题的挑战.其结果是在形成生态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即形成广义生态文明的“悼论”.迎接挑战要求我们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同时,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创新、职业培训,为更多的结构性失业人口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为了减少高学历人才失业的人力资本浪费,必须进行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以修正供需错位导致的失业.为保证结构性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必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通过相应途径保证广义生态文明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很多,除了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产生的就业压力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结构不科学、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不现实、学校创业教育滞后等,更是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为此,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必须将大学生失业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以研究,特别是要采取措施科学调控高等教育规模、合理调整独立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从而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体制转轨、结构转型期,由于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结构性失业非常突出.解决结构性失业有赖于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劳动者新的劳动技能的形成,而劳动力无论是从传统产业转入新兴产业还是新就业于传统或新兴产业,都存在适应能力的问题,只有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缓解结构性失业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关键之一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必然会使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得到最大的节约,生产的技术构成得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劳动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地调整,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率的上升势所必然。扩大就业,减少失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所以,我们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必须依据我国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协调模式应当是:尽快结束粗放型的经…  相似文献   

9.
就业保障的难点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当前呈现的新特点是 :供需矛盾突出 ,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素质要求 ;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因失业而导致的贫困、疾病、离婚、犯罪等不良影响波及社会其他方面。对此 ,政府应有所作为 ,必须确定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既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原则 ,又要强化对就业的政策调控。确定“就业优先”战略 ,制定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都要充分考虑“就业优先” ;建立统一公平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并在“市场失灵”之时实施必要的政府干预 ;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调整劳动标准以促进就业 ,制定竞争规则 ,进行就业市场的监督检查 ;强化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指导作用 ,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 ;近年 ,要着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并特别关注其中的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可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如减免税费、开发公益岗位、使用财政资金直接扶持等促进其就业 ;同时 ,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和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工业结构性调整不断进行 ,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下岗失业人员还会随之增多 ,而传统的再就业渠道已不能满足广大下岗失业人员的要求 ,本文在分析再就业问题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拓展社区服务业这一新的再就业渠道 ,并就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结构与结构性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低素质人员和因企业倒闭或其他原因而失去工作人员在失业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由于劳动要素流动性低下 ,人员素质不适应转轨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的调整 ,所以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我国城镇失业的主要形式。增加职业培训力度 ,建设健全劳动要素市场 ,提高劳动要素流动性是解决中国城镇人口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高校大幅度扩招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然而,高校扩招在学生数量增长的同时亦影响了自身质量的提高。从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办学结构、投资结构和地域结构)上来看,应通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改善学科结构,完善投资格局,调整地区资源合理分布等措施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从高等教育质量的三个维度——内适质量、外造质量和个适质量入手,高等教育在从精英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应尤为关注精英教育的发展;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结构的调整;扩招后“多元智力”评价应成为学生评价的基本取向。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社会、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度量毕业生就业与失业状况的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统一计算公式,统计截至时间以毕业后6个月即当年12月底为宜,并且还需要考虑毕业生失业的持续时间及隐性失业问题。经济增长速度、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大学生自身素质等一系列因素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人员流动渠道及调整产业发展政策中的技术选择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3.
专业设置预测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学生的失业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专业设置滞后是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建立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是治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举措.文章对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等方面的复杂性作了详尽分析,提出了尽快建立相应的专门工作机构、分两步实施系统构建任务等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就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难题:在短期(“十四五”期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导致就业总量难题仍然存在,城市就业压力巨大;在中长期(截至2035年),人口结构变迁、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加速进步这三大变动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并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此外,就业质量难题和效率难题也不容忽视。短期内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高度关注失业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中长期要着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努力提升就业质量,健全就业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公共服务,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近三十年的发展实践为今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融“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提供了深刻启示和借鉴.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功能亟需进行转型,应实行积极的失业保护政策,激励失业人员再就业;调整失业保险制度设计重点,突出稳定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和规模,促进更多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失业现象。在我国,失业主要有经济运行中的失业和体制改革中的失业两种类型。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城镇富余职工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转移、结构性失业突出、扩大就业与提高效率间存在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量;发展第三产业;尽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输出等。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推动着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使经济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新兴就业岗位、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因此,岗位结构深刻变化所带来的部分劳动者失业的问题也将难以避免。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对就业同样具有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因此,要坚持趋利避害,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强化人工智能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等路径大力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其适应新技术变革的劳动技能,有效化解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结构性影响,从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国人口变动与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在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口和劳动力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并分析了上述趋势变动带来劳动参与率过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过大、结构性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等就业效应,提出在新阶段的就业政策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老",在同时面对人才流失、城市收缩和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时,如何实现从"老"向"现代化"、从"传统型增长"向"系统性发展"的转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产业—空间—创新环境三维分析框架下,测度东北地区多组结构性数据发现:辽宁省表现为外向型的双循环格局,且具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但其空间体系存在明显不足;吉林省的现有经济体系表现较一般;黑龙江省表现较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应从东北地区产业关联体系再造、空间布局体系重塑和动力支撑体系优化三个方面入手,寻找东北地区方向型、结构型和动能型转变与调整的突破口,为东北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整体思路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晗 《理论界》2005,(5):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体制转轨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愈益突出。这一背景决定了在讨论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成因时结构解释的主导地位。然而,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结构性与体制性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城市贫困成因解释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对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成因作综合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