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风俗革命,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殡葬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密不可分。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使殡葬管理初步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殡葬事业的蓬勃发展,城乡的丧葬陋习得到初步治理。但是,面对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殡葬管理已经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黄小林 《社会福利》2006,(11):33-35
思考之一:现行殡葬管理政策法规存在缺陷,殡葬执法主体不统一,难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殡葬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指政府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对人们的殡葬活动进行指导、监督、规范。《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殡葬管理工作。即搞好殡葬管理,规范人们的丧葬行为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在具体实施殡葬管理的过程中,民政部门明显感觉履行职责的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城市殡葬“三乱”(乱埋乱葬,乱搭设灵堂、乱经营丧葬用品)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对此,社会上不满的情绪很  相似文献   

4.
唐萍 《学术交流》2012,(Z1):16-18
留守农民是指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懂技术有门路的人进城务工或经商后剩下的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留守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劳动技能愈来愈低,留守农民的低素质化问题凸显,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需要从加强基础教育、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加强留守农民的心理保健、引进外部智力因素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留守农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把握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殉葬改革“十五”期间是广东省强化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推动全省殡葬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五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  相似文献   

6.
殡葬改革是中国改革中的大事。殡葬改革几十年来,在取得巨大的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农村,殡葬改革的推进遇到艰巨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C镇的实地调研,探讨其在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06,(12):58-59
青岛市城阳区自2006年开始,以规划建设公益性怀念堂、公墓,集中坟头为重点,全力打造绿色殡葬、文明殡葬,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青岛市城阳区通过转变思想,奠定了殡葬改革工作基础。青岛市城阳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将殡改工作当作体现执政为民的政治任务来抓,在工作中大力宣传国家殡葬改革法规政策。向群众算清公墓集中后的三笔账:经济账,公墓集中后腾出的土地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账,优良的软硬环境,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新型农民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稳定的社会基础,有力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当前,我国在农民培养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培养投入机制不均衡、培养机制不合理、缺乏培养的学习联动互动、跟踪反馈机制等等。为此,应从创新农民培养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和人才开发机制、形成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农民的联系互动机制等方面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9.
培育新农民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岚玲  刘德 《社科纵横》2006,1(10):57-58
马太效应已造成一定的社会发展断层和社会心态失衡。农村宗法传统与小农意识强化低生产力下生存资源和心理空间的争夺;优秀人才逃离,人口素质、乡村生机与前景每况愈下。乡村仅凭自身努力已无法挣脱目前悖论式困境。发展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做好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目标,重构农村教育。拓宽农村教育视野与范畴,借鉴北欧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调动城市丰富的人才资源,普及科技人文常识,启迪民智。逐步推进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10.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苟颖萍 《社科纵横》2006,(11):26-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引导和教育农民实现本身的现代化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一生心系中国的农民、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以他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建国后带领广大农民积极探索的党在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有关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的研究呈现活跃之势。本文拟就此研究状况作一梳理,以期推动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程昌富 《社会福利》2004,(12):24-2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治丧、节俭办丧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的殡葬工作机制已逐步建立。但不可否认,农村地区殡葬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殡仪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以及殡葬设备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葬式改革进展缓慢,殡葬改革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3.
李全生 《创新》2010,4(2):78-81
我国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民先后推出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专业户、小城镇、农民工、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村民自治等九大创造,为中国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中农民的这些创造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这些创造,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并注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杨根来 《社会福利》2005,(3):44-44,43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151位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签名倡导实行火葬,不仅体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博大胸怀,而且指明了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成为我国殡葬改革的新的里程碑。从那时起的近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殡葬管理  相似文献   

15.
推行火葬《民政事业统计发展公报》资料表明:从1978年到2005年,全国共火化遗体6727.1万具。2005年全年火化遗体450.2万具,火化率达53%。实行殡葬改革,每年可以节省数万亩耕地、百万立方米的木材和数百亿元的丧葬费用,缓解了资源不足的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积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说,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9个字,发展了我们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解决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极大冲击了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殡葬改革,是一场充满困难与挑战的社会风俗革命,它面对的是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丧葬习俗.正因如此,殡葬改革工作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农村殡葬改革更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9.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根本和内在驱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现阶段我国农民法治意识仍然相对淡薄,主要表现为轻法意识、轻诉避讼意识、重情意识、重权力轻权利意识、清官意识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根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村民自治制度不健全,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农村法制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法治意识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农民自己具有改变自身状况的意识,农民的法治意识才能切实得到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进行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保障,因此,农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发展观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发展观逐步拓宽的视角并结合在西部山区乡村调查的经验材料,我们认为:西部山区村庄的新农村建设不应该仅仅是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取向的发展和建设模式,而应该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建设,应该允许和倡导"主流发展"模式与非主流发展方式的共存和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