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重点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头足倒置”与“首尾不一”,前者指黑格尔忽视了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非相反;后者指黑格尔未能贯彻自己的原则,既无创见更充满妥协。实际上,“头足倒置”并非直接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其主要目标是近代政治哲学,在批判近代政治哲学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共享了同一个逻辑。“首尾不一”则沿用黑格尔的逻辑框架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非批判性”之缺陷,这一批判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存在的问题,但不是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马克思的批判,我们不应简单定论,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关系,也要认识到马克思批判的错位之处,更要认识到他们各自政治哲学自身发展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市民社会的理论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这一理论不仅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直至今日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考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参照性或说明性意义.而理清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该理论的核心议题.黑格尔在建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上,强调了国家的绝对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承认并保证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但更重要的是实现二者的统一,即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其内容来说是对人类社会实践观察的结果,而就其思想渊源来说,主要是对黑格尔的实践学说的直接批判继承.即使稍微偏离了哲学史,也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学说有全面、透彻的分析.黑格尔的实践概念,他关于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说,他的实践品格思想;他的劳动概念,以及他对实践是认识的标准的天才猜测等等,无疑都是非常深刻的和卓越的.但现行观点对黑格尔的实践观重视不够,似乎这样做是抬高了黑格尔,贬低了马克思.实际上,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学说,分析其局限,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独到和高明之处.本文不揣浅陋,拟对黑格尔的实践学说作一简略的评述,有悖于哲学界同志们的地方,望批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黑格尔和孔子都是保守主义者,原因有三.第一,黑格尔与孔子都想竭力维护一种政治秩序,而且是通过道德秩序(黑格尔强调的是伦理秩序)的天然正当性而体现出来的政治秩序.第二,他们都生活在传统之中,通过一直存留到现在的"过去"来介人历史,理解现在.第三,他们都推崇有机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孔子那里是"家",移孝作忠,天下太平,"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在黑格尔那里,家庭关系中并未讲到"孝"有多么重要,尽管他也讲了亲情(以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为例)与爱的直接性,但更突出的是"个别的家庭成员对其作为实体的家庭整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个别家庭成员的行动和现实才能以家庭为其目的和内容",然后再把这种家庭的实体性上升为国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普遍性(正题,家庭或家族的道德传统与公众意见)与特殊性(那种对普遗性而言起到破坏性作用的否定性力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使特殊性的概念(自由、权利、法、正义、义务等)达到具体的问题,并在最后分析了孔子与黑格尔的政治学说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浪漫主义国家观和社会契约论国家观的批判,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的个体原则与政治国家的普遍性原则调和为一种统一的国家哲学。这种国家哲学以哲学的形式,实现和完成了以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分离和融合为标志的现代政治国家。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政治性的批判分析,以及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等级经济性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用神秘主义来掩盖尖锐的政治矛盾和经济冲突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对理念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即“伦理理念的现实”。黑格尔把国家自身看成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由家庭、市民社会而后形成为国家。在其国家理论中,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黑格尔在社会历史的解释方面,虽然有某些卓越的“暗示”,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故也就未能说明社会历史和各种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象,原因在于他以绝对精神和逻辑观念为不变原则来说明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马基雅维里可能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政治思想家.他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切断了国家、君权与上帝的联系,使国家学说与宗教学说相分离,从而在政治思想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他的政治思想理论,也为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与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就马基雅维里所持有的国家观、权力观、法制观等政治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将黑格尔的“伦理关系”转换为“社会物质关系”,摒弃了他的神秘主义,并且将黑格尔对“社会关系”的认识深化为“经济关系”,从社会关系的本质(经济关系)上说明了社会关系;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从现实的历史运动出发,认为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并且决定政治国家,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晚年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着的现实,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仅为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对于国家的哲学反思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自由贯穿于法哲学的各个环节,黑格尔主张国家是具体自由的现实,自由的理念只有作为国家才是真实的。透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辩证性的逻辑运动过程,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统一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的伦理精神。作为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总体,国家是地上的神物;国家不是历史上的现象,而是关于客观精神的理念;国家统摄并高于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它们的真实基础。黑格尔的国家是理性与暴力的统一体,它是保守的、更是暴力的,具有集权主义的印痕。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近代西方以来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等作了详细的阐释,竖起了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市民社会"思想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市场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理论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不是在一般政治学层面上, 而是通过批判性地继承洛克以来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国家观、 深刻把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生学原理, 以及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构建其国家理论的。 所以, 我们尤其应当本着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 通过梳理、 考察现代国家观的历史嬗变来进入这一理论所关涉的问题域, 实现对这一理论的根本性把握。 概括地说, 洛克、 黑格尔、 马克思是现代国家观的历史嬗变中的三个重要节点。 具体来看,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构成了对洛克国家观的批判与推进, 而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则又构成了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与推进。 经过这三个阶段、 两次批判的理论推进, 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国家观在马克思这里获得了最深刻的理论表达, 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中实现了最彻底的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13.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成果,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值此改革30周年,反思和前瞻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进一步在政治立场上坚持、政治理论上完善和政治体制方面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及其制度.这将有利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理论的变迁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处于重要的中间环节.黑格尔之前的市民社会理论仅区分了市民社会与自然社会;黑格尔则明确区分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后来的市民社会理论以此为基础,在市民社会的内容结构、市民社会与经济社会的区分方面又发生了实质性变迁.  相似文献   

15.
自霍布斯以来,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的对立,第二阶段围绕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对立展开。洛克试图用市民社会来替代政治国家,此举遭到了卢梭等人的强烈攻击;黑格尔试图确立国家相对于市民社会的优先性,但却忽视了市民社会的政治属性;马克思最终深刻地揭示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因此开拓了法律与管理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人类法文化的库藏中有一笔丰厚的法哲学遗产——黑格尔的法律观.当我们学会从一种学说同另一种学说之间的联系中发现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时,自然会对黑格尔的法律观投注新的注意力,因为它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律观的总汇;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黑格尔的法律观是人类关于法的认识网络上一个硕大的纽结.本文就此发表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关于矛盾的协调、调和的学说。苏联学者米·费·奥甫相尼科夫所著《黑格尔哲学》(三联书店1979年10月第1版)指出,“矛盾的调和和中介——这正是他的(指黑格尔)矛盾学说的真正本质”。“因此,尽管黑格尔的矛盾观是这位思想家的天才猜测之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论及的政治解放实际上基于一个理论虚构,即政治国家作为普遍性领域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这是黑格尔为了拯救共和主义的普遍政治理想所作出的理论建构.马克思拒绝了黑格尔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作的制度设想,却将这一分离当成一个前提用以论证政治解放.马克思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要批判并超越政治解放,但基于这一错误的范式对现代国家的理解陷入了一种公民浪漫主义.只有当他真正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并认识到政治国家不过是市民社会的表现形式并被后者所决定,这一难题才被真正克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国家学说、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论证了科学的三个维度:即反黑格尔辩证法的科学概念,关于科学本质的社会本体论,以及关于科学存在的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发展的,而发展的“防腐剂”是战争.他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论述了关于战争的一般原理,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论述了对具体战争的看法.战争问题,是黑格尔政治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际上拥护黑格尔派和反对黑格尔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反对黑格尔的人认为,黑格尔的战争观是德国法西斯的理论基础;有些纳粹哲学家,也或者反对黑格尔,也或者按照纳粹主义精神解释和改造黑格尔.在当今国际上研究黑格尔的政治观点处于热中之热的时候,继续研究、评价黑格尔的战争观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