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博大精湛,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它以天人合一的哲思玄想为基础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伦理原则,主张建立起万物平等自化的生态伦理理想世界。由此,道家引导出了一系列节制物欲的生态伦理规范。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家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莫过于物我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知常知和的平衡思想 ,知足知止的开发原则 ,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等几个方面。弘扬道家的生态伦理 ,有助于建构当代新型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中庸:作为普世伦理的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在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占有中心地位。当代伦理致思中对于普世伦理的吁求 ,应当从古典中庸思想中吸取思想资源。中庸作为可能的普世伦理的理由在于 :其一 ,中庸存在于中西古典伦理思想中 ,是一种各大文化传统可以共享的伦理资源。其二 ,中庸具有伦理常识的特性 ;在中西伦理的不同历史演变中 ,中庸成为终结伦理偏执的最佳选择。其三 ,中庸适应各有传统的伦理互动的需求。在普世伦理的建构中 ,中庸是道德准则与实践原则的基准  相似文献   

4.
生态话语能够折射出发话者的意识形态、生态思想理念、生态伦理道德准则和生态价值观。通过梳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生态话语,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的传统生态话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意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依正不二"等话语不仅蕴含了我国先圣对大自然深切的人文关怀,而且提倡一种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宏阔的生态宇宙观;"少私寡欲""节用裕民"等话语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智慧;"参天地,赞化育""众生平等"反映了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谐""畏天""无为"折射出极富启迪意义的生态价值意蕴。开展我国传统生态话语研究,可以促进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传承,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5.
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的儒家生态理念,以及道家主张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自然无为”的法则、“无以人灭天”的态度,对于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从“道”这一本原出发,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人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利用自然万物。但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把人放在被动的地位,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先秦道家经典文本《老子》,理论上提出"道法自然"的本根论命题,实践上沿循"辅万物之自然"的方法论路径,蕴涵丰富而深邃的生态智慧,其具体运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归根"—"复命"—"知常"的生态伦理意识链,"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观以及"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当下,挖掘、梳理、诠释《老子》殊于儒释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了“大理伦理”的生态理论,将伦理的范围从人类世界拓展到非人类世界,开创了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远离尘嚣》是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协调的作品.文章透过“大理伦理”的视角,从生态整体之美、非客体化的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共融之美三个方面挖掘《远离尘嚣》中所蕴含的哈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哈代前瞻性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借鉴.CQD8510  相似文献   

9.
《列子》一书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地人一体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它主张"类无贵贱",人类应顺应自然,物我相和;而且人们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淤万物"是《列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这一生态伦理思想,予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重要启示,为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生态恶化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消解当今世界各种冲突与苦难需要普世伦理,普世伦理的核心理念是超越差别,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融合。宗教伦理不仅是世俗道德的形上基础,而且以它特有的终极关怀,能实现人与人、人与万物的沟通与融合,成为未来普世伦理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