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期导读     
《阴山学刊》2020,(1):1-1
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学史料学的研究渐成热潮,但现有的文学史料学研究几乎都局限于文字史料这一范畴,缺乏对于图像史料的重视与研究,也极少从图文互文的角度研究著名学者的图像实践及图像思想。作为较早在中国文学、文化研究著作中实践图像史料的知名学者,陈平原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对于如何在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使用图像史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关于如何运用图文互文方法从事文学研究的图像理论。《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述略》一文从陈平原一系列重要图文著作入手,指出其文学研究著作注重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配置,强调二者的对话与互证、互动,引导读者重新进入文学语境。  相似文献   

2.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格局,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时空背景中,将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历史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崭新概念,并给以明确的质的规定,标明它如何走向世界文学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也想在这里探讨一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品格及其走向世界文学的基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199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应邀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短期讲学,陈平原于是自告奋勇,替妻子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并批阅试卷。其中一道论述《儒林外史》叙事特征的题目,大多数学生举的例子是"范进中举"。这让陈平原很伤心。因这意味着那些高考成绩万里挑一的学生,进北大后没有通读这部讽刺文学经典,只记得中学课本上从《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范进中举》。学生们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没时间读,只好读文学史。这独尊文学史的局面,让陈平原开始反思"'文学'如何'教育'"。而这一反思,最初是为了总结文学史写作经验--1987年前后追随著名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关注"近代以来学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特别是1993年撰写"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此后,断断续续,苦心经营十七年,终于,陈平原推出新著《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近日,陈平原教授在北大出版社与中关村图书大厦合办的"博雅讲坛"上,做题为"文学史的魅力、陷阱及生机"的演讲。其后,陈平原教授就执掌北大中文系三年来的得失、高校行政化及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等话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彦武的专访。本刊特发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的一个巨大的特点是它是以雄厚的史料支撑的史学.史料的丰富使得史家注重史实的认知,注重长期的历史的浸润,而理论难以介入.史学的转型潜在地受到了史料的制约.史料派从内在理路上继承了考据范式而进一步完成了历史观念与问题意识的更新,为解决当时建设中国古史而不具备的史料问题走上考据之途.史观学派在对理论与史料都缺乏理解的情况下研究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亦未完成重新认识中国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方法论的视角审视,20年来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表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史料学研究带有文化学的色彩,二是历史文化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三是理论著作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由此启迪21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大致趋向:唐代文学文化史视角的多元化拓展,文史结合传统的进一步发扬,学术视野的国际化,新材料的发现与新问题的探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陈平原先生《文学如何教育》一文为起点,试图从媒介时代的视角,通过考察文学教育的外部生态,反思大学中文系的文学教育:一是媒介时代,公众对中文系毕业生的普遍要求,与当前文学教育效果之间,存在落差;二是媒体批评兴起导致文学研究者、文学批评家普遍失语。因此,媒介时代的文学教育需要加强学生叙述能力的培养,文学研究需要与媒介研究相结合,开拓文学教育与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竹枝词作为一种较少雕饰,体现朴素风格的文学形式,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多有真切反映历史文化真实和民间智慧精华的清新乐章。王慎之、王子今二位先生的《竹枝词研究》付梓出版(泰山出版社2009年6月),为关心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欣喜与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是在新闻和文学的邻接领域产生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是近代以来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对于它的研究,在我国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些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往往只是极简略的提及,或者是放在散文里面附带勾勒一下它的发展轮廓。史料不但贫乏,而且有不少不确当之处。因此,严肃、认真地考察报告文学的基本史料,澄清新文学论著中有关报告文学史料的不确之处,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研究中,如何正确处理“史”与“论”的关系,也就是史料与史学理论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探索的问题。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掌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是史学并不是史料的堆积、综合和排比,仅仅掌握了史料还不等于历史研究。只有将掌握的史料经过理论的思维和升华,能够解释和回答历史向人们提出的问题的时候,才算走进了历史研究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是近代中国的一位重要史学家,他在治史上倡导客观主义史观——"史学即史料学",注重史料研究,为近代历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在中国近代史学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的客观主义史观带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倾向,对唯物史观的建立和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傅斯年是近代中国的一位重要史学家,他在治史上倡导客观主义史观——"史学即史料学",注重史料研究,为近代历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础,在中国近代史学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的客观主义史观带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倾向,对唯物史观的建立和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前提和基础。试图进入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必须先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有相当的了解。近百年来,有很多学者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石峻、萧?父等。要掌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成就,就必须全面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系列成果。然而,与此相关的著作和资料书太多了,如何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系统地把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发展呢?最近出版的曹树明的新著  相似文献   

14.
康文 《东岳论丛》2002,23(4):144
郭延礼先生的新著《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一书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近年来 ,谈论近代中西文学关系的论著似不少见 ,但能以如此翔实的史料 ,准确地描述出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发生关联的历史面貌 ,并以精当的理论分析这种关联内在逻辑的著作 ,应该要推郭先生的这部专著了。首先 ,这部专著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渠道及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反响。如所周知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 ,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增加了重重阻力。不仅是封建顽固派、守旧的士大夫 ,就连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对西方文化的涌入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抗…  相似文献   

15.
刘柏青同志的新著《鲁迅与日本文学》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是近年来我国鲁迅研究的可喜收获。说它具有开拓性并非指拓荒而言,因为在此之前已有人注意并论及到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它的开拓性主要表现在多方面多角度地介绍了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史料,论析了相互间的影响和各自的特点,拓展了新的领域,掘凿了新的深度。在目前鲁迅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中,是一部较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万历十五年》对李贽著作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如下一种学术现象 ,即西方和日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 ,大都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辨析和史料证据的确凿可靠 ,但不尽然。学术规范的确认和坚持 ,毕竟是两回事 ,两者不一致 ,涉及更为深层的复杂学术关系。文中就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对李贽著作的误读择要举证辨析。并认为造成如此误读的原因在于其学术偏见支配了他对史料的失实处理 ,其学术偏见是 :像中国这样的社会 ,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经济、新思想的萌芽 ,只能在外力作用下“被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百年国难文学史>在通常所说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划分出"百年国难"(1840-1937)与"八年抗战"(1937-1945)两个时期,提出了"百年国难文学"与"八年抗战文学"两个范畴,认为1840年后的中国百年史的时代本质是"国难",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则是"国难文学",应当将一般文学史所忽略的、由外来入侵所造成的历次国难事件为题材的国难文学,作为一段相对独立的专题文学史加以研究,对其中所蕴涵的国难意识、生存危机、心灵震荡、世界观念、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反省与批判精神等,加以分析阐发,并以此对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的相关史料与叙述,从文学的角度加以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究竟有哪些不同于西方文学的民族特点?我们拿什么来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学交流?王齐洲先生的著作《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1月版)对上述问题作了解答。作者关于“呼唤中国文学的民族性”口号的提出以及对文学民族性的探寻并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故作高调,而是切切实实从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从对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的总结与批判,从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透彻分析中来展开讨论的。作者认为,中国文学研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虽成就卓著,但…  相似文献   

20.
研究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意义和标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学,无论是发展轨迹的追寻、还是总体成就的评估都有必要对它的历史分期作科学的划分和准确的定位。这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学进行历史考察和整体观照的一个重要方面。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研究,有助于推动香港文学史的编撰。近十年来,香港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起步,香港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为香港文学的历史分期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条件;而香港文学历史分期的研究,又可以推动香港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工作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