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通过对英国的约克、日本的京都、我国云南省的大理和海南省的海口等四个国内外案例的比较分析表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复兴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物质文化遗产是"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神",需要把传统的"形"融入到创新的"神"中去。在城市复兴过程中只有保护与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动能,才可以使城市的发展"源远流长",才可以使城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段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兴有价值的历史地段对城市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城市历史地段研究文献的综述,总结出城市历史地段研究的七个方面:概念及历史研究;保护与开发政策研究;保护与开发关系研究;社区参与研究;环境保护研究;价值重估研究;复兴先导研究。希望对国内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重要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入课堂教学系统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以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为例,着重解决非遗内容知识体系与课堂教学系统对接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非遗生态环境的"原境重构"与"桥梁搭建"方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知识系统,进而实现其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杜文娟 《淮海文汇》2013,(3):25-26,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随着2014年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日程渐进,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从"非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分析其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的条件及影响因素,提出二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为促进大运河"非遗"保护开发与城市旅游文化产业飞跃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是先辈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遗留,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现二者的共赢已为很多学人所热议.文章以滇南古城建水为例,以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得"与"失",对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了辨析;最后结合建水当下的城市发展建设,指出只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6.
乐乐 《北京纪事》2018,(3):12-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北京将更加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使老城整体格局、传统风貌更加清晰,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将老城打造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  相似文献   

7.
2012年6月29日,"第一届蜀学与地方文化论坛"在成都召开。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家族文化与蜀学研究、地域文化与蜀学研究、现代蜀学的振兴之路、江源文明与成都平原的文化复兴、岷江流域非中心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及成都"北改"的文化选择等六个议题进行了研讨,分析了蜀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已取得的成绩,探讨了蜀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的差异,我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保护与开发模式,建构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双轨运行的机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基本类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文化节庆保护与开发模式、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基本类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业已形成一些典型范本,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将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经验成为世界性的范本,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将会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系统研究文化遗产资源的属性、特性,定性定量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挥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探索实践开发与运作的路径,是无锡乃至中国许多城市的重要课题。文章将城市文化遗产置于城市文化的宏大背景和"文化资本"的独特视角中加以考察,分析了其资本属性,阐述了城市文化遗产"物态型(有形)与非物态型(无形)、递增性与共享性、多元化与整体性同时并存"的基本特性,提出了整体和重点相结合、利用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统一、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举等开发运作的原则。通过对全国有关城市的案例分析,梳理总结了"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型"等城市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运作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无锡实际,分析了无锡建立"资源转换"的机制,实践"有机更新"的理念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无锡对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性开发和资本化运作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评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利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国内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专家征询的方法,建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对即墨市鳌山卫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与分析。应加大对鳌山卫古城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合,使鳌山卫古城遗址成为即墨市标志性历史文化旅游建筑,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实施系统性、区域性、连贯性操作,实行区域整体保护与开发,以实现鳌山卫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的频繁,城市形象也逐步走向趋同,但盐城红色文化完全可以彰显城市个性与特色。城市建设可以促进盐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盐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也可以助推城市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味,提升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哈尔滨作为黑龙江东北老工业基地,它不仅是黑龙江省的省会,有着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同时它还是全国十大缺水城市之一。以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提出的《无锡建议》中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为依据。界定中国水工业遗产的范围,并且立足于近年来国内外对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国内兴起的工业遗产保护浪潮的现状,从哈尔滨城市本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位以及哈尔滨水工业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在哈尔滨城市建设中,水工业遗产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保护和利用水工业遗产所具有的广泛的历史、文化、科技以及经济等方面的社会价值,探讨在哈尔滨重视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为哈尔滨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座城市中所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文明中具有其特殊的价值。以福州市为例,在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述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分析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福州城市文明的特殊价值,最后就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与福州城市文明相结合,服务于福州城市文明提出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它虽具有“根”文化的特质,但却并非强势文化,尤其在青岛这样现代时尚的滨海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制约与影响,一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只有拥有成体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才能使该项民间文化遗产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当前迫切需要为现有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建立活态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5.
齐普夫定律反映了城市规模与其位序之间简单而准确的关系,也是研究判别城市集聚和城市体系合理性的重要原则。关于齐普夫定律中城市的定义一直颇有争议,由于传统的空间研究尺度过于宏观,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城市规模,学术界逐渐开始将眼光转向微观空间尺度,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研究真正起到城市功能的微观城市组团。引入国外研究用于划分城市界限的新方法--城市聚类算法,对中国微观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的功能性城市组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齐普夫定律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基本上服从齐普夫定律。此外,将基于城市聚类算法的城市规模分布研究结果与中国地级、区县级和乡镇街道级空间层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城市聚类算法是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较好的新方法,它成功架设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研究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2017年成都发布“三步走”战略,提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目标,这迅速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从世界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构建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的定量比较研究,就成都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现实水平进行分析和研判。研究发现,成都在全球连通性、社会治理能力、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已经显现出世界城市的雏形,但在经济集聚程度、资源组织配置功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最后,在借鉴先进城市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成都建设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努力方向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成渝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对其收缩的空间格局、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展开全方位的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1)成渝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3座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81.25%,主要集中于成渝城市群中部地区;3座处于非收缩状态,占城市总量的18.75%,重点分布于城市群两侧边缘;14个市辖区出现收缩现象,约占市辖区总量的29.79%;6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现象,约占市辖县总量的65.98%。(2)收缩城市总体可以划分为全域式收缩、边缘式收缩和局部式收缩三种主要类型,其中全域式收缩主要包括5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8.46%,均位于成渝城市群中部地区,且呈现连绵化发展趋势;边缘式收缩主要包括4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0.77%;局部式收缩主要包括4座城市,约占收缩城市总量的30.77%,主要分布于成渝城市群的中部边缘地区,非收缩的市辖区(县)被收缩的城镇所包围。(3)少年儿童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同时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社会抚养负担持续加大;人口受教育程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均出现大幅度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出现大幅下滑,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则大幅上升,且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上升幅度最大。(4)通过对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分析,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产业结构转换中的就业岗位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自然因素,以及政府适当的干预构成成渝城市群城市收缩的关键性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与此同时,城市的发达、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的缺失及城市空间的规划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利于城市道德建设的"陌生人"。陌生人的兴起与突显导致城市社会联结纽带的缺失、文化认同的弱化及功利关系的强化,从而使城市道德陷入了困境,极大地冲击了城市社会道德的良性运转。该文采用社会学理论对城市"陌生人"现象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城市道德的良性运作及城市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共艺术建构和生产城市的公共文化和美学空间,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传达城市的文化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随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文化和美学转变,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但在数量尤其是质量上,北京的公共艺术与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未来的公共艺术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应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